胃肿瘤是指发生于胃部的肿瘤性病变,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胃部良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2%,胃恶性肿瘤包括胃癌、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质瘤。胃癌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以上,胃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贲门、胃体部,胃癌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吸烟、遗传等。本病常表现为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腹痛、贫血,可通过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改善,良性肿瘤多数预后较好,但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胃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包括腺上皮内瘤变、腺瘤性息肉、肠型腺瘤。
包括胃腺癌、胃鳞状细胞癌、胃腺鳞癌、未分化癌、胃母细胞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神经内分泌癌及混合型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
胃肿瘤主要由于感染、环境因素、不洁饮食以及遗传引起,好发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不健康饮食的人群和老年人,可由消化系统慢性炎症、胃腺体萎缩诱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EB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火山岩地带、高泥炭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等可直接或间接经饮食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食品,以及过多摄人食盐,可增加胃癌的发生。
10%的胃癌病人有家族史,具有胃癌家族史者,其发病率高于人群2~3倍。
幽门螺杆菌等因素感染所致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可因炎症刺激,局部黏膜糜烂,组织再生及异型增生导致。
胃腺体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细菌生长,细菌可促进致癌物的产生,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将导致癌变。
胃癌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以上,60%的胃癌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为高发区。我国男性和女性胃癌发生率仍分别居全部恶性肿瘤第2位和第5位,病死率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其中以55~70岁为高发年龄段。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胃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经常食用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食品,以及过多摄人食盐,可增加危险性。长期食用含硝酸盐较高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胃内被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酸。
老年人因泌酸腺体萎缩,常有胃酸分泌不足,有利于细菌生长。胃内增加的细菌可促进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产生,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将导致癌变。
胃肿瘤早期一般无症状,部分病人可有消化不良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腹痛、贫血、乏力等不适,胃癌发生转移时可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呕血及黑便等。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多器官转移。
比较常见,是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临床常表现为早饱、上腹胀、反酸、烧心、嗳气、便秘等。
胃癌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增长消耗能量而出现体重减轻,晚期胃癌患者常常出现恶病质。
晚期患者以腹痛常见,剑突下疼痛为主,多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
胃癌患者出血是可引起呕血或黑便,继而出现贫血。
晚期胃癌转移至肝脏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黄疸症状。
胃癌患者因疾病消耗及贫血可出现全身乏力不适。
转移至肺是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不适。
胃癌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表现为呕血、黑便等,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
溃疡型胃癌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穿孔引起腹腔感染。
中晚期胃癌患者可发生全身多器官转移,转移至肝可出现右腹痛、黄疸,转移至肺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转移至胰腺可出现背部放射痛,腹膜播散者可出现腹腔积液。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出现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症状时需要及时到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肿瘤科就诊。胃肿瘤需要通过行胃镜、血清肿瘤标志物、X线、CT检查确诊,同时注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鉴别。
体检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症状或肿瘤标志物增高及时就医。
高风险人群出现腹痛、呕血、便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早期肿瘤胃镜下无法治疗时去胃肠外科就诊。
中晚期肿瘤或需化疗后切除者去肿瘤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近期体重减轻、呕血、便血等)
近期体重减轻多少,呕血或便血的量?
是否曾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胃镜可直观观察到肿瘤部位、大小、形态等。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时还可尝试内镜下治疗。
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胃癌早期预警及术后复发的预警,如CEA、CA19-9等,但其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差。
如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症时,可选择X线钡餐检查,但X线检查难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CT检查可明确胃癌的临床分期,PET-CT检查有助于肿瘤转移的判断。
存在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腹痛、贫血等典型症状。
血清肿瘤标志物:明确出现CEA(癌胚抗原)、CA19-9等标志物。
胃镜和组织活检:明确出现胃肿瘤细胞。
胃肿瘤需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鉴别。后者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为特点,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可通过胃镜和组织活检明确具体的细胞类型进行鉴别。
胃肿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胃部分切除术、内镜切除术,同时可针对性的进行术前化疗改善,部分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需要通过化学药物长期持续性治疗改善。
本病以化学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无一般药物治疗。
早期胃癌可行胃部分切除术,进展期胃癌如无远处转移,尽可能行根治治疗,有远处转移或伴有梗阻,可行姑息性手术,保持消化道通畅。
良性肿瘤如息肉可行经内镜切除术,早期胃癌无淋巴转移时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根治及治愈机会。
不能手术患者可接受化学治疗,包括静脉化疗、腹腔内化疗、靶向治疗等。
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替加氟、多柔比星、顺铂等。
胃肿瘤根据类型不同,相应的预后也不同,良性肿瘤基本可以治愈,但恶性肿瘤无法治愈,晚期恶性肿瘤,可致死。良性肿瘤患者可在术后1年或3年进行复查,恶性肿瘤需要根据疾病分期遵医嘱复诊。
胃良性肿瘤如息肉等可治愈,恶性肿瘤则不能。
良性肿瘤如不发生恶变不影响自然寿命,恶性肿瘤则与患者诊断时肿瘤的分期直接相关,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时可引起生命危险。
良性肿瘤如息肉等切除后应术后1年行胃镜复查,若复查时无未见息肉可3年后复查,若仍有息肉则术后1年复查。
恶性肿瘤则根据诊断时分期进行相应的随访复查。
胃肿瘤的发生与患者饮食有关,平时应规律饮食,如多食用新鲜蔬果,避免食用霉变、腌制烟熏以及含硝酸盐较高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降低胃癌的发生。
禁食霉变食品、咸菜、腌制烟熏食品。
少食或不食含硝酸盐较高的食物,避免引起癌症加重。
胃肿瘤患者日常需要注意遵医嘱复查、放松心情以及了解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针对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避免发生抑郁、焦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术后要注意是否存在敷料松动、血液渗出。
良性肿瘤患者遵医嘱完成定期复查及随访。
恶性肿瘤患者放松心情,不过分紧张,尽量了解各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化疗患者应了解化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恶性肿瘤患者应注意心理的干预,避免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等情绪,必要时予以心理治疗。
胃肿瘤患者术后应注意是否存在敷料松动、血液渗出的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联系医生。
胃肿瘤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建议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预防,同时可针对本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筛查,早确诊、早治疗。
对于50岁以上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应常规行胃镜筛查。
具有胃癌高风险病人,应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应用内镜、肿瘤标志物等随访高危人群。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证饮食规律、卫生,戒烟,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以及积极治疗癌前疾病。
4207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64-367.
[2]于颖彦,朱正纲.第5版WHO消化道肿瘤分类与分期解读:胃肿瘤[J].外科理论与实践,2020:207-2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