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胺系非儿茶酚胺拟交感神经药物,吸收后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脑内儿茶酚胺递质释放,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含量,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服药者产生神经兴奋和欣快感,同时有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兴奋、支气管和肠道平滑肌松弛、瞳孔散大、膀胱括约肌收缩等作用。甲基苯丙胺在临床上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肥胖的短期治疗,以及发作性睡病的超适应证治疗。此类药物急性中毒量个体差异很大,无特效解毒药,患者首先应停止毒物摄入,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药物对症治疗,结合心理治疗。轻、中度中毒患者预后较好,重度中毒患者预后较差。
苯丙胺中毒最常见的病因是滥用药物,多为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的青年人以追求一时的欣快感服用上瘾所致。
急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常为吸食过量或企图轻生所致。
滥用苯丙胺类药物是苯丙胺中毒主要病因,常见摄入方式为口服,还有鼻吸、注射。
使用苯丙胺治疗疾病应用不当亦可导致中毒,与每个人敏感性不同有关。
投毒:通常见于青少年,需要注意社会影响。
苯丙胺中毒患者以青年为主,以男性多见,而且大部分患者有长期吸毒史,部分患者伴有饮酒史。
全球约有4000万人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仅次于大麻滥用,滥用人群更趋低龄化、女性化,许多学生、公司白领等开始使用甲基苯丙胺。
苯丙胺类药物中毒的发病高峰在春、夏季节,可能与气温回暖后人们的活动增加有关。
吸毒人群。
使用苯丙胺类药物治疗人群。
苯丙胺中毒属于药物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同时伴有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兴奋、支气管和肠道平滑肌松弛等作用。本病可并发偏执狂样精神病等疾病。
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轻度中毒:表现为兴奋躁动、焦虑不安、出汗、口渴、呼吸困难、血压升高、脉搏加快、震颤等症状。
中度中毒:表现为错乱、谵妄、幻听、幻视、被害幻想等精神症状。
重度中毒: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热、昏迷,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为常见。
通常以重度的神经异常症状为特征,而且还可出现明显的暴力、伤人和杀人等犯罪倾向,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冰毒引起的精神异常可分为四类,分裂样精神病、躁狂-抑郁状态、分裂-躁狂抑郁混合、病态人格样状态。除上述精神异常外,冰毒还引起性格改变,表现为无为、漫不经心、轻浮、粗暴、威胁言行或孩童样性格等。
长期滥用苯丙胺可致体重下降,肺动脉高压、心肌梗死、心肌病、颅内出血和猝死等症。
苯丙胺中毒严重可导致偏执狂样精神病,即苯丙胺性精神病,表现为精神激动、幻听、幻视及类偏执狂妄想。停止本药的习惯性应用后,患者感到乏力、过多睡眠、过量进食及抑制状态,持续数天后消失。
当患者有苯丙胺类药物吸食史及出现的以中枢神经兴奋为主的临床表现,需及时就诊。苯丙胺中毒多通过血液、尿液监测可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其他药物引起的中毒相鉴别。
患者有大量的苯丙胺药物吸食史并表现出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苯丙胺中毒患者应在急诊科治疗。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每天服用苯丙胺类药物的剂量是多少,已经连续服药多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兴奋躁动、谵妄、幻听等)
服药同时是否有饮酒?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白细胞增高。
可检测出样本中的成瘾药物,以尿液检测最为常用。
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
有苯丙胺类药物吸食史。
患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其他典型症状。
血、尿中含有苯丙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苯丙胺中毒和氯胺酮中毒、可卡因中毒、大麻中毒均表现为中枢兴奋,故应加以区分,最主要的区别是各种药物中毒有不同药物食用史,再结合各类疾病的症状进行诊断。
氯胺酮俗称K粉,对脑干和边缘系统有兴奋作用,能使意识和感觉分离,且吸食者会疯狂摇头,造成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可卡因是很强的中枢兴奋剂和古老的局麻药,中毒时表现为奇痒难忍、肢体震颤、肌肉抽搐、癫痫大发作等症状。
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如高热性谵妄、惊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或昏迷,有的会出现短暂抑郁、悲观绝望,有轻生念头。
与甲基苯丙胺中毒类似的主要非中毒性病因包括热射病、甲状腺毒症和嗜铬细胞瘤。
高温环境、长时间运动或劳累或者体温调控能力下降。热射病患者激越状态的程度明显低于甲基苯丙胺中毒患者。
特征与甲基苯丙胺中毒一致,但是甲状腺肿、甲状腺动脉杂音、眼球突出和胫前水肿只出现于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毒症相关的激越状态严重程度也低于甲基苯丙胺中毒患者。
通常可引起间歇性高血压、出汗、呕吐和腹泻,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而且可能与刺激因素有关。
苯丙胺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患者首先应终止毒物吸收,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药物对症治疗,可同时采用心理治疗增强疗效。
如系口服所致,可行催吐、洗胃、灌服活性炭及导泻等措施,必要时可行血液灌流,以清除血中毒物。鉴于甲基苯丙胺的给药途径(如鼻内、吸入、注射),极少需要使用活性炭。催吐和灌服活性炭治疗需要确定气道安全。
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内分泌物及呕吐物,对频发抽搐、呼吸困难者,应及时行气管插管以防窒息,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急性中毒患者常出现高热、代谢性酸中毒和肌肉痉挛症状,应足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利尿,以促进毒物排泄。
尤为重要。严重者给予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需要很大的累积剂量。静脉或者肌内注射给药。当大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无法充分控制症状时,可使用氟哌啶醇。
对于重度高血压,尤其是镇静剂积极治疗难治的高血压,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硝酸甘油)或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如酚妥拉明)治疗。不要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包括拉贝洛尔。
包括消除过多的肌肉活动。对于中度病情的患者,单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即可获益,而重度中毒的过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肌松药物,然后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禁用琥珀胆碱,因为有横纹肌溶解和高血钾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此病无需手术治疗。
苯丙胺类物质依赖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纠正成瘾者思维及行为模式、培训生活技能等方式,达到提高治疗依从性,保持操守的目的,主要包括行为认知治疗、行为关联管理及目的性促谈等。尽管心理行为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与预防复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物质成瘾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应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轻、中度苯丙胺中毒患者治疗及时,预后较好,短期内可以恢复健康,应避免再次摄入苯丙胺类药物,重度患者发病急、恶化快,预后较差,可能致死。
轻、中度苯丙胺中毒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症状缓解时间约在1小时之内,预后较好。
重度患者从服药至出现症状时间短,病情恶化快,治疗周期明显延长,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
苯丙胺致死量因人体质而异,成人最小致死量约为250mg,静脉快速注射120mg即可致死。
治愈者一般不影响正常寿命,需要辅以心理治疗。
苯丙胺中毒患者应注意食用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C食物。
患者病情恢复期间,根据医生医嘱要求可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腌制食品。可进食富含维生素C食物,常见的新鲜蔬菜均富含维生素C。
护理苯丙胺中毒患者时需保持其呼吸通畅,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应注意心理护理,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室内环境应温、湿度适宜,勤通风。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专人护理,严密监控心率、血压、体温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高热患者出汗多,应帮助患者勤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叮嘱患者多饮水。
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当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胸闷、恶心及尿频等症状而导致精神烦躁和紧张等心理反应时,应关心并安慰患者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对于有烦躁、恐慌甚至自伤行为的患者,应协助将其安排在较为清静的病房,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患者因遭受声、光刺激而惊厥发作甚至精神紊乱,必要时可安置约束带,以保证患者安全。
如患者有悲观、空虚、自暴自弃的情绪,应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的顾虑,争取患者配合治疗,使其认识到苯丙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对于患者的恐惧心理,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防止再次接触苯丙胺类毒品。
若发现有人急性苯丙胺中毒时,准确判断,尽快送医院急救,严重者需要拨打“120”。恶心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造成更为严重后果。心跳骤停者,现场进行心肺复苏。
由于苯丙胺类药物滥用在我国出现较晚,导致多数人对其作用机制、相关危害及治疗措施缺乏了解,最终延误治疗。预防苯丙胺中毒主要是远离毒品。
吸毒患者,戒毒,远离毒品。
使用苯丙胺治疗的患者,严格遵循医嘱服药,熟知相关副作用及中毒症状,怀疑过量及时就诊。
4200点赞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58-259.
[2]陈昌卫,林子靖,谢果晋,杨正飞.急性苯丙胺类药物中毒88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2,17(05):350-351.
[3]杜江,赵敏.苯丙胺类物质滥用危害及相关干预措施[J].上海医药,2014,35(22):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