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童期发病,进行性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言语缓慢。本病预后不良,于成年前起病,死亡年龄在21~69岁。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轻症患者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如行走困难者等以康复治疗为主。
发病年龄通常是4~15岁,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男女均可以受累,预后差。
为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的一个变异型,没有脊柱后侧凸和心脏病,预后较好。
在25岁以后起病,骨骼畸形的发生率低,病程进展较慢。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是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的FRDA基因缺陷所致,引起突变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内单个碱基的置换或丢失有关。
绝大多数情况下,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是由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基因内含子区内三核昔酸序列扩增突变所致。形成异常螺旋结构抑制基因的转录,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脊髓、小脑、心脏等部位的细胞分化、代谢障碍而发病。
本病属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无明显诱因。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亚洲人群罕见。人群患病率为2/10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近亲结婚发病率高,可达5.6%~28%。本病发病年龄通常是4~15岁,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男女均可以受累。其死亡原因90%是心脏病,10%为糖尿病并发症和脊柱畸形导致的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
有近亲结婚的后代易发该病。
母亲在孕期受到感染的人群,如感染如弓形虫、风疹病毒等。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临床症状为儿童期发病,进行性上肢和步态共济失调伴锥体束征、构音障碍、深感觉丧失、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
首发症状一般是进行性的步态共济失调,通常是双下肢同时受累,表现为站立不稳和行走困难,症状明显时,有感觉性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并存。患者站立时足距增宽,左右摇晃,行走时摇摆不定,头部经常有震颤。数月或数年后出现双上肢的共济失调,有动作性和意向性震颤。最后出现构音障碍、言语缓慢、含糊不清,有暴发性,甚至是难以理解的言语,呼吸和吞咽动作也可以因为共济失调而受到影响。
部分患者疾病后期可见轻度肌萎缩,括约肌功能通常不受累,可伴有耳聋、眩晕、视听力下降、面肌轻度无力。
约半数以上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患者可出现心肌病,是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的一个突出特点,约85%的患者有心律失常、心脏杂音、下肢水肿,许多患者死于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10%~20%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患者伴有糖尿病,早期可以表现为糖耐量异常。
75%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患者有上胸段脊柱畸形,表现为脊柱的后侧凸畸形,可以导致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也是死亡的一个原因。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一旦怀疑该病,如出现双下肢无力、言语缓慢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治疗。另外,要注意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维生素E缺乏症等疾病的鉴别。
若出现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行走时摇摆不定,应及时就诊。
出现构音障碍、言语缓慢、含糊不清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若儿童出现此类情况,建议到儿科就诊。
若出现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行走时摇摆不定等症状,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家里有人患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吗?
出现了什么症状?(步态不稳、下肢无力、言语缓慢、含糊不清)
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在从发现到就诊期间是否加重?
是否进行过治疗?吃过什么药?
检查患者走路的姿势、视力、听力、生理反射、脊柱等是否有异常。
心电图可以发现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对称性、向心性、肥厚性心肌病。
脊髓磁共振上可以显示脊髓变细、萎缩。
可见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正常而波幅显著下降甚至消失。
可准确了解患者相关基因是否发生异常。
MRI可清楚显示大脑灰白质界,通过该检查能够明确颅脑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
儿童或少年期起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自下肢向上肢发展的进行性共济失调,明显的深感觉障碍,腱反射消失等。
有构音障碍、巴宾斯基征阳性、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弓形足、心肌病、糖尿病。
基因异常扩增可以确诊。
通常在婴儿期发病,相对良性病程,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有弓形足,反射消失,没有小脑受累的表现。
没有构音障碍、骨骼或心脏异常,有别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可以进一步检测血清中维生素E的水平确诊。
在儿童期发病的时候可以表现为伴有反射缺失的共济失调,但是没有构音障碍和巴宾斯基征,可据此与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相鉴别。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以针对糖尿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
糖尿病血糖升高者给予降糖治疗,常用双胍类药物。
心律失常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常用β-受体阻滞剂。
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利尿治疗。
可提高血浆和脑的胆碱浓度,增强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可口服也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为短链苯醌衍生物,对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具有维持神经传导的功能,可口服也可肌注。
可促进经传导,修复受损神经组织的作用,可以口服也可以肌注。
对不能通过物理方法纠正的关节挛缩、脊柱畸形、马蹄内翻足、弓形足等,可进行外科矫形手术。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的物理康复治疗,对延长行走能力、保持平衡、维持上肢的共济运动、改善患者的说话和吞咽功能等,都有实用价值。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强调个体化处理,以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本病患者可在症状出现的5年内不能独立行走,10~20年卧床不起,平均死亡年龄约35岁,幸存者可以通过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糖尿病,防治长期残疾所致的并发症,有效地延长生命。
本病目前无法治愈。
本病平均死亡年龄约35岁。
建议每1~2个月到门诊复诊,评估患者疾病变化情况。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患者饮食营养应均衡,能量、蛋白质、钙、维生素D、矿物质及水果等应合理搭配。
本病患者宜进食优质蛋白质食物、高纤维素食物,适当饮水。
糖尿病患者应该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多吃蔬菜,少吃甜食。
合并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的患者,要限制入量,低盐低脂饮食。
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等。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在护理上,要多注意患者情绪的变化,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预防肢体关节畸形;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变化。
严格遵医嘱用药,记录服药时间,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删减药物剂量。
疾病早期协助患者进行适当运动,行动不便的患者需注意监护,防止跌倒。
不能独立活动的患者要做好皮肤护理,保证衣被整洁卫生。
定期检查以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了解心功能变化、血糖控制情况。
本病患者因发病年龄较早,生活自理能力、身体发育情况、社交能力均和同龄人有一定差距,容易导致患者悲观、抑郁,家人要对患者足够的关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要注意如下事项:
注意敷料是否干燥,如敷料表面湿润、有渗血等,要及时更换敷料;
术后要卧床休息,不可剧烈运动,长期卧床者需抬高下肢并加强按摩,避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可给予流食,如米汤,再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和正常饮食。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属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和基因突变有关,可做基因筛查,避免近亲结婚。
对于可疑患者、有家族史的患者,建议早期进行基因检查。
避免近亲结婚。
存在家族遗传史者,可进行产前基因检测。
孕期需定期进行产检并注意避免感染。
4229点赞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八年制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