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炎是指细菌从脐残端侵入并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是新生儿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脐周皮肤红肿、脐窝湿润,伴有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向周围组织或皮肤扩散,引起腹壁蜂窝织炎、皮下坏疽、腹膜炎、败血症等,若迁延不愈可发展成慢性脐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此病最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上可通过外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碘伏治疗,严重者可选用抗生素做全身抗感染治疗,如有脓肿形成,则需要切开排脓,一般可治愈。
我国目前根据病程可将脐炎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3~7天,脐带残端逐渐干枯变细,成为黑色而脱落,但新生儿在断脐时或断脐后,如果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感染而引发炎症。
急性脐炎迁延不愈可导致慢性脐炎,或长期异物刺激局部可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桃红色肿物突出,流黏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脐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多是由于在断脐时或断脐后,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所致。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如果在出生断脐时或出生后脐残端未予消毒处理或消毒不严,很容易引起脐部细菌感染。在医院期间断脐时,脐带残端预留太长,又没有进行二次脐带修剪术,以及家属护理不当或捂盖过严,或不敢碰宝宝脐带,导致脐带长时间游离不脱落,脐窝潮湿局部分泌物增多而引起脐部炎症。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正常新生儿生后脐部可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定植,局部分泌物培养阳性并不表示存在感染,必须具有脐部的炎症表现,应予以鉴别。急性脐炎迁延不愈可形成慢性脐炎,局部可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桃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黏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如未及时更换尿布,导致排泄物污染;脐带未脱落时,直接浸泡式洗浴,导致脐带及脐窝湿润延期脱落而致感染;长期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落入脐部,可形成慢性脐炎。
如果母亲受到外界感染,会通过胎盘感染到胎儿,这种感染几率较低。
如果在断脐过程中未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脐部血液、分泌物聚集,为细菌定植提供环境,进而造成感染,这种感染在近年来发生几率下降至5%~15%。
脐炎是新生儿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四百万新生儿死亡,其中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有四十六万新生儿死于严重细菌感染,而脐炎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发生感染者约12.33%,5~7天发生感染者约24.66%,14~28天发生感染者约63.01%,以出生后14~28天感染率最高。
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滞产、破膜时间延长或者母体感染、非无菌性分娩,脐导管插入或者在家分娩等新生儿。
急性脐炎表现为脐周皮肤红肿、脐窝湿润,伴有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向周围组织或皮肤扩散,出现高热、拒乳、烦躁不安等全身中毒症状。慢性脐炎因迁延不愈或分泌物长期刺激,可形成脐部肉芽肿或湿疹样改变。
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红肿,或伴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重者脐轮与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量多,带臭味,或形成局部脓肿,可向周围皮肤及组织扩散,出现高热、拒乳、烦躁不安、少动不动、黄疸加深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脐炎因迁延不愈或分泌物长期刺激可形成脐部肉芽肿或湿疹样改变,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桃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黏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严重脐炎可向周围组织或皮肤扩散,而引起腹壁蜂窝织炎、皮下坏疽、腹膜炎、败血症等。
脐炎建议早诊断、早治疗,切忌大意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治疗主要是保持脐部干燥,定期脐部消毒,注意深部清洁,必要时切开排脓。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应认真观察伤面,如有脐周皮肤红肿或有少量分泌物,建议尽早就医治疗,若未及时就医,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合并并发症,危及生命危险。
若宝宝既往确诊脐炎,再次出现脐周皮肤红肿,伴有分泌物或迁延不愈,有黏液或臭味,甚至形成脐部肉芽肿,建议尽早就医并定期复诊。
如果孩子出现脐周皮肤红肿、有脓性分泌物,一般将患儿送至儿科或普外科就诊。
如果孩子出现高热、拒乳、烦躁不安、少动不动,可以选择去急诊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脐周皮肤红肿、有脓性分泌物、脐窝湿润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高热、拒乳、烦躁不安、少动或不动等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服用过药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脐带过长等)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伴有全身感染症状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有升高。
可取创面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或细菌学培养,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疑有败血症时可行血培养检查。
脐炎的诊断可以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共同诊断,患儿可有脐部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病史,表现为脐带脱落后脐周皮肤红肿,伴有脓性分泌物,或脐部肉芽肿,严重者可有高热、拒乳、精神差等症状。血象可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若引起败血症时血培养可为阳性。
系脐管未完全闭合,从脐部间歇性排除尿液,故脐部经常有清亮液体流出,作瘘管造影,可见造影剂进入膀胱,或将美蓝注入瘘管,可排出蓝色尿液,可以通过瘘管造影进行鉴别。
系卵黄管未完全闭合,瘘管连接于脐孔和回肠之间,脐部间歇排出气体或粪水,于脐孔注入造影剂,X线检查可见其进入回肠,两者可以通过X线检查进行鉴别。
为脐带血管的炎症,表现为与绒毛膜羊膜炎相伴随的脐带急性渗出或亚急性坏死,常常由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等,革兰阳性菌有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念珠菌也偶见,两者可以通过细菌培养进行鉴别。
脐疝也称气肚脐,临床表现为脐部柔软性隆起,一般没有疼痛的感觉,但当脐疝出现嵌顿或绞窄时可有剧烈疼痛,两者可以通过查体以及腹部x线检查进行鉴别。
是指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通过摩擦或异物等的刺激,使脐部形成小的肉芽肿,颜色呈樱红色,也可以出现流脓、出血等症状,两者可以通过临床查体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脐炎的治疗主要是保持脐部干燥,定期脐部消毒,注意深部清洁,必要时切开排脓。
保持局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轻症者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碘伏消毒,每日2~3次。
重症者需结合抗生素治疗,一般根据涂片等结果经验性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根据药敏情况选择敏感抗生素,必要时予以营养支持治疗。
小的肉芽创面可用10%硝酸银烧灼,保持脐窝清洁、干燥即可愈合。有分泌物的创面不宜用滑石粉,避免刺激肉芽增生。
若脐部已形成脓肿,予以切开引流换药,或慢性脐炎有大的肉芽创面可手术切除或激光、电灼去除肉芽组织。
中医认为初生儿脐带脱落前后脐部湿润,久浸而不干为“脐湿”,脐周皮肤红肿热痛或形成脓疡谓之“脐疮”,即我们所说“脐炎”。断脐时或以后护理不清洁,湿毒内侵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新生儿断脐及脐部护理,必须要严格消毒及保持清洁,断脐后要用消毒纱布包好,脐带应让其自然脱落,要防止感染邪毒,以防脐风与脐疮的发生。在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局部干燥,不要让水浸入脐部。待脐带脱落后,若局部仍有渗湿者,可用龙骨散、煅炉甘石粉或煅生石膏粉轻涂一层于脐部,以清热收敛促进创口愈合,一旦脐疮发生伴有发热等症,除局部加强消毒用药之外,还要配合内服祛风解毒清热之剂控制病情发展。
脐炎患者一般轻症可治愈,重症经积极治疗后相对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儿迁延不愈而形成慢性脐炎,一般不危及生命,少数可合并败血症等危重症。
一般轻症可治愈,重症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可,但仍有部分患儿迁延不愈而形成慢性脐炎。
一般不危及生命,少数可合并败血症等危重症。
遵医嘱,建议定期复诊观察脐部创面及分泌物情况,每周1~2次,以防加重合并并发症。
建议患儿正常饮食即可。
脐炎患儿的护理以保持局部干燥、定期消毒、注意深部清洁为主要原则。
勤换尿布,以防尿液污染;脐部未脱落时,切忌浸湿脐部,创面湿润易导致细菌感染;外用爽身粉时注意不要落入脐部,以防长期刺激形成慢性肉芽肿。
轻症患儿家属需每日局部消毒换药,以防脓肿扩散或加重病情。
复诊时注意观察脐部创面皮肤、分泌物情况,以及注意有无扩散。
一旦发现有脐部皮肤红肿、有分泌物等情况及时就医,不可大意,以防加重、合并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家中密切观察脐部创面皮肤情况,务必保证脐部干燥,日常护理做到位。
脐炎主要是由于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而引起细菌感染所致,做好断脐后的护理,保持脐部卫生干净,避免衣物摩擦,或将创面浸湿。
对于在断脐时消毒不严,或脐带过长的患儿均需注意观察脐部皮肤及分泌物情况。
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保健。
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前,洗澡最好以擦浴为主,尽量避免水分浸湿脐带而致脐带脱落时间延长,易导致细菌感染。避免使用爽身粉,如果需要的,使用爽身粉时注意不要落入脐部,以防长期刺激引起慢性肉芽肿。
断脐后的一周内要护理好脐部,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卫生,勤换尿布,防止粪便尿液污染;不要让尿布遮盖住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脐部选择质地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为母婴卧室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所用的床上物品、内裤、毛巾、婴儿尿布等,以抗菌织物为好。
在脐残端脱落前后,每天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碘伏涂擦脐残端和周围2~3次,如果有结痂形成,应将结痂掀起,从内向外涂擦,才能真正起到消毒的作用。还应注意不可使用龙胆紫、红汞等有颜色的药物,因为药物的颜色可影响脐部的观察。
4938点赞
[1]高萍萍,俞国琴.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8):498-500.
[2]王卫平,孙琨,常立文等.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37.
[3]谢燕芬.新生儿脐炎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2):1666-16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