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肢体创伤后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导致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压力增加导致的疾病。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为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和筋膜室容积骤减,常见于四肢挤压伤和四肢骨折。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肿胀、疼痛、感觉异常、活动障碍,可导致感染、急性肾衰竭、坏死等并发症。轻症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经过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
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压痛、伸拇及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拇指及手指时引起疼痛。
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压痛,屈拇及屈指肌无力,被动伸拇及伸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水。
前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前恻肿胀、压痛,有时皮肤发红,伸趾肌及胫前车无力,被动屈趾引起疼痛,腓神经深支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外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外侧腓骨处肿胀、压痛,腓骨肌无力,内翻足部引起疼痛,腓神经的浅支和深支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后侧间隔区又分浅、深两部分。当浅部间隔区内压力增高时,小腿后方有肿胀及压痛,比目鱼肌及腓肠肌无力,背屈踝关节时引起上述肌肉疼痛;当深部间隔区内压力增高时,小腿远端内侧,跟腱和胫骨之间肿胀及压痛,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起疼痛,胫后神经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术。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主要病因为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和筋膜室容积骤减,常好发于四肢挤压伤患者、四肢骨折患者、石膏固定四肢患者等人群。外伤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主要诱因。
在创伤的治疗过程中,常因手术时处理不当,清创不彻底,引流不畅,使缺损的筋膜伤填塞,或将筋膜缝合过紧,或强行将缺损的筋膜缝合所致。
四肢损伤或骨折后,采用绷带、石膏或小夹板进行包扎固定时过紧所致。或者包扎时虽然不紧,但由于创伤性水肿、渗血、渗液的持续发展,早期不紧的包扎,以后却逐渐变得过紧而形成压迫。有时在石膏或小夹板下不适当地沿用胶布环形固定,未能及时去除亦可导致发生肿胀而发病。
在自然灾害,战争或出现车祸等意外事故时,肢体被倒塌的房屋、泥石,设备、工具、车辆等重物压追,造成挤压损伤。昏迷病人,安眠镇静药服用过量、或者在麻醉状态下,肢体长时间倦曲垫于身下,姿势别扭造成自身压迫也可引起骨筋膜间隔区绦合征。
骨折后骨髓腔大量渗血,骨膜上的滋养血管断裂出血,或者骨折片刺破血管引起出血,使骨筋膜间隔区内的压力明显增高,从而导致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发生。严重软组织损伤后发生连续不断的渗血,也可引起骨筋膜间隔区内容物体积剧烈扩张。但筋膜间隔区的大血肿一般不易发生本症。若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也可发生本症,尤其是前臂和小腿。
外伤压迫、血管损伤等原因,使肌肉缺血,导致肌肉内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骨筋膜间隔区内肌肉的体积和组织压剧增,发生缺血—水肿恶性循环。
肢体长时间运动或作剧烈运动,肌肉的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加上神经兴奋性增高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动脉端呈充血状态,渗透压增高,渗出增加,引起组织水肿,从而导致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发生。
四肢外伤损伤血管、骨折、长时间挤压等都能诱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常见于四肢骨折患者,发病率高达40%~50%。
肢体受肿物压迫导致筋膜室容积骤减,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发病率升高。
骨折出血流入筋膜腔内,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发病率升高。
石膏固定过紧,长时间不放松者发病率明显升高。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肿胀、疼痛、感觉异常、活动障碍,部分患者出现患处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常见并发症有感染、急性肾衰竭、坏死等。
初以疼痛、麻木感、异样感为主,疼痛为伤肢深部广泛、剧烈的进行性灼痛。至晚期,因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感觉亦消失,则无疼痛。一般患者对早期的麻木感和异样感很少申诉,而剧烈疼痛可视为本综合征的最早而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诉,应引起重视。
患部皮肤略红,肤温稍高。
早期并不显著,但患部有严重压痛,并可感到局部组织张力增高。
受累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感觉消火。其中两点分辨觉的消失和轻触觉的异常出现较早,较有诊断意义。
患肢肌力初则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患区内肌肉轻轻牵拉可引起剧烈疼痛。
发病时肢体肌内压不断增高,阻断肌肉组织内的血流,已有紧急切开筋膜间隔区的指征,但此压力还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期血压。因此动脉仍能通行,并可在其远侧摸清动脉的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若任其发展,肌内压继续升高,远侧脉搏也将逐渐微弱,肢体苍白或紫绀,直至无脉。此外,若属动脉血管损伤,血流阻断引起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开始就摸不到动脉脉搏。
患者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但这些情况在已发生肌肉坏死的情况下才出现。
筋膜切口伤口处易合并感染,出现化脓、渗液、疼痛等感觉,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溃烂。
表现为进行性少尿、无尿的症状,与创伤有关,经过及时补液治疗可好转。
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压迫血管,皮肤肌肉组织缺乏血供出现缺血坏死。患肢皮肤表面出现瘀斑、颜色变黑、疼痛等表现。
当患者出现肿胀、疼痛、感觉异常、活动障碍等症状及时就诊骨科,行体格检查、被动牵拉试验、筋膜间隔区压力测定、MRI(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注意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性脉管炎和脊髓动静脉瘘鉴别。
当出现肿胀、疼痛、感觉异常、活动障碍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肢肿胀疼痛进行性加重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当出现无尿或者血尿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当出现四肢感觉障碍或者剧烈疼痛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
出现进行性少尿、无尿的症状去肾内科。
四肢的活动度怎么样?有无异常?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肿胀、疼痛、感觉异常、活动障碍)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少尿、无尿)
近期有无受过外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肢体皮肤颜色、有无明显外伤、肿胀、出血等,触诊患肢有无疼痛、皮肤肌肉紧张度。
患者主动活动无力,被动活动时出现疼痛,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
筋膜间隔间隙内压力可从零骤升到1.33~2.66kPa(10~20mmHg),达到3.99kPa(30mmHg)以上需要急诊切开手术。
当筋膜间隔区内肌肉发生坏死时,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升高,血沉加快。严重时尿中有肌红蛋白,电解质紊乱,出现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超声多普勒检查血循环是否受阻,可供临床诊断参考。MRI(磁共振成像)主要用于判断肢体损伤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无血管、神经和其他组织损伤。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典型症状,如肿胀、疼痛、感觉异常、活动障碍。
筋膜间隔区压力测定升高,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肢体创伤病史。
综上所述,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史和检查结果确诊本病。
好发于青年男性,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尤其是以下肢的中小动脉为主。早期主要症状为患肢疼麻痛、发凉、感觉异常,久行后上述症状加重,逐渐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结合病史与影像学检查可与本病相鉴别诊断。
多发于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等病史,闭塞病变位于下肢动脉时也可产生下肢缺血症状如间歇性跛行。超声显示动脉部位钙化斑,结合病史与影像学检查可与本病相鉴别诊断。
这是脊髓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而形成的病变,脊髓动静脉瘘动静脉短路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直接分流导致部分病人因脊髓缺血而出现脊髓源性疼痛、活动障碍。当病变进行性发展时,畸形的血管出血可造成脊髓和神经根损害而引起瘫痪。结合症状与影像学检查可与本病相鉴别诊断。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患者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式,轻症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测得筋膜间隔区压力未高于30mmHg者,可以非手术保守治疗,采用限制活动,抬高受伤肢体,严密观察,经7~10天,肿胀消退,症状消失,可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但测压操作受扎针位置、不同肿胀区压力等影响,钚十分可靠。对症状严重,怀疑可能造成肌肉神经严重缺血的情况,仍需尽早手术。
临床上主要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疼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症状、肝功能轻度损害、头痛等。
可以内服或外用,有良好的消肿功效。对于有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差和女性月经期间应慎用。
疑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肢体,不可将其抬高。因为抬高患肢后将降低局部血压,可使症状加重,促使本征形成。确诊后,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切开深筋膜,解除间隔区内高压,阻断缺血-水肿恶性循环。疗效取决于切开的时间和范围,在时间上,越早越好;在范围上,须将全间隔区肌腹部筋膜充分切开。这样可使间隔区内组织压力下降,防止组织坏死,同时有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动脉的血运,使小动脉开放,组织重新获得血流供应,从而消除缺血状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都能治愈,预后较好。若无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及时治疗后无后遗症。治疗结束后一周复查筋膜间隔区压力测定和体格检查即可。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都能治愈。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若无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及时治疗后无后遗症。
患者治疗结束后一周复查筋膜间隔区压力测定和体格检查即可。
筋膜间隔区患者手术后应该多进食一些营养丰富清淡而且易消化的食物,应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一些食物例如猪瘦肉、牛肉、鱼类等等。
注意补充锌、钾等微量元素,因为锌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维生素以及纤维素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改善机体的调节能力。因此,可以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为了防止饮食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应该避免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比如说肥肉、动物内脏、很多的油类等等,禁食酒,应该戒烟以及浓茶。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伤口恢复和按时服药为主,术后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逐渐恢复后可下床运动。日常中注意监测患肢的肿胀、疼痛有无减轻,治疗结束后一周复查筋膜间隔区压力测定和体格检查即可。此外,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十分重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患者术后会大量渗液,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更换敷料,避免出现感染。保持伤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注意更换污染的衣物和被褥。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患者需按时服药,家属及患者应了解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按医生指导服药,不能自行加减药量,出现不适及时停药、就医。
术后患者需严格卧床,限制患肢活动,可抬高患肢。伤口愈合较好者可拄拐活动,避免出现褥疮和血栓。
日常中注意监测患肢的肿胀、疼痛有无减轻,治疗结束后一周复查筋膜间隔区压力测定和体格检查即可。
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家属要向患者讲明病情,告知目前身体状态及治疗过程,取得患者配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患者有可能合并骨折、血管损伤等,家属需严密观察患肢肢体皮肤、形状等恢复情况,避免耽误救治。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外伤导致的,因此最主要的预防是避免外伤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外伤患者及早就医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做早期筛查。
对于已经发生的外伤患者及早就医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做早期筛查。
平时做好防护,远离重物,避免做高危动作,运动时戴好护膝、护肘。
发生四肢创伤时及早就医治疗,严密观察皮肤颜色、感觉、远端血管搏动。
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者避免过紧,隔一段时间需要放松。
4957点赞
[1]王和鸣,丁建中,周临东.骨伤科基础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鲁战孝,李大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诊疗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005):327-3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