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器官受到不同类型、程度的外界暴力后,导致的肝损伤称为肝脏外伤。肝外伤是腹部外伤中较常见而严重的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而居第2位。其中严重肝外伤的伤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而探索此类损伤的诊断和处理,仍是当前腹部外伤的重要课题。肝外伤在战时多为火器伤或锐器伤,主要是开放性损伤。在平时多为钝性伤,如挤压伤、交通事故伤、钝器打击伤、跌伤等,主要是闭合性损伤,而以交通事故伤最为多见。本病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肝区叩击痛,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等表现,治疗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根据致伤原因,肝外伤可分为贯通伤(刺伤或火器伤)、非贯通伤(钝伤)、合并血管及胆管的损伤(肝静脉、门静脉或肝外胆管损伤)三类。
按病理形态又可分为肝包膜下血肿、单处裂伤、多处裂伤、星芒状裂伤、爆裂伤。
根据深部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一般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一般有刀刺伤、火器伤等。闭合性损伤包括肝包膜下血肿、肝中央破裂、肝真性破裂。
肝脏外伤主要原因是患者腹部遭受外界暴力所致,该疾病好发于从事危险性职业的人群。此外,交通伤、爆震伤也易伤及肝脏。
常见为刀刺伤造成肝脏裂伤、肝叶毁损等。刀刺伤相对较轻,病死率低。
火器伤是由火药做动力发射的弹射物(弹丸、弹片、弹珠)所致的开放性损伤,在战伤中多见。
主要因为撞击、挤压所致,常见于公路交通事故、建筑物塌方,偶见于高处跌落、体育运动伤或殴打伤。
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而产生的损伤。
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增加,肝外伤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腹部外伤中,发生率居第二位,在各种腹部损伤中约占15%~20%。
如警察、士兵、保安、拳击手等,由于工作需要需发生对抗,腹部容易受到外界暴力。
如老人等,对外力承受力较差。
尤其是安全意识比较差的儿童和少年,在打闹或进行爬树等危险性活动时,腹部容易受伤,因此容易诱发该病的发生。
肝脏外伤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等表现。常见的并发症有胆汁性腹膜炎、肝脓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人一般有明确的右侧胸腹部外伤史,清醒的病人诉右上腹疼痛,有时向右肩部放射,感觉口渴、恶心、呕吐。
主要见于开放性肝外伤,外伤损伤血管导致出血。
肝包膜下血肿或肝实质内小血肿,查体可见肝大或上腹部包块。
对肝脏区域进行叩击,患者感觉疼痛。
由于大量快速出血,可出现颜面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
腹部表皮破损、腹壁淤血主要见于闭合性肝损伤,腹部呈青紫色。
中央型肝破裂或开放性肝损伤肝组织碎裂程度广泛,一般都累及较大的血管及胆管。腹腔内出血、胆汁外渗多,病人常出现急性休克症状及腹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颜面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腹部压痛明显,腹肌紧张。
肝包膜下血肿继发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肝区疼痛等肝脓肿的征象。
大血管损伤可导致大量失血而引起致命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导致死亡。
肝脏外伤患者大多数因腹痛、恶心、呕吐、呃逆、出冷汗、四肢厥冷、腹部外伤及出血等症状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血常规、诊断性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影像学检查。
如果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呃逆、出冷汗、四肢厥冷、腹部外伤及出血需要及时就诊。
当出现腹部持续性剧痛、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时需要立即就诊。
优先考虑去急诊科就诊。
有无上腹部外伤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等)
有没有肝病史?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之前就诊过吗?
该类患者体格检查中常见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肝区有叩击痛。
检查可作为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的首选方法,并可重复进行。腹部超声敏感性为82%~88%,探测腹腔内损伤的特异性达99%,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可行床边B型超声。
在闭合性肝损伤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它能准确的显示肝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血肿的程度。并据此作出肝损伤的分级,故在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腹腔穿刺是简单易行而又很重要的诊断手段,如腹腔穿刺为阴性结果,还可考虑行腹腔灌洗。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肝脏外伤:
近期有腹部外伤史。
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呃逆、出冷汗、四肢厥冷、腹部外伤及出血、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临床表现。
右上腹痛及压痛、局部可扪及肿块、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等。
B超或CT检查提示肝脏损伤,腹腔游离积液。
诊断性腹腔穿刺出不凝固血液。
肝脏外伤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肝外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一旦确诊,应进一步判明伤情。依据血流动力学无改变、无腹膜炎体征、无伴发腹腔内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可在B超或CT的监测下进行非手术治疗。对严重肝外伤者,多数需行手术治疗。
头孢菌素等具有杀灭细菌作用,可用于肝外伤患者预防感染。
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用以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异常,促进血液凝固,减少出血。
术前快速补液、扩容、纠正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需在麻醉诱导前做好剖腹准备,以便手术时迅速入腹。手术时应首先迅速控制出血,纠正具有致命危险的低血容量和酸中毒。
单纯清创缝合止血适合于Ⅰ~Ⅱ级浅表肝损伤,对于较深的损伤,要彻底清除无活力的肝组织,结扎断裂血管和胆管,然后用缝针穿过底部的缝合,不留死腔。
对严重肝外伤的清创,规则性肝切除术对严重肝外伤是再次打击,其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高,因此多数术者主张对严重肝外伤行清创性肝切除术,该手术只限于去除一些失去活力、坏死的肝组织或肝组织碎块、凝血块。
当采用缝合、肝动脉结扎、热盐水纱布垫压迫等方法处理仍有较广泛渗血或出血时,可用大块明胶海绵、止血粉或可溶纱布等填入创面压迫止血。
肝后下腔静脉和主干静脉损伤是肝外伤中较难处理的合并伤,其死亡率高达80%。常需行全肝血流阻断,在直视下修补肝静脉主干或下腔静脉的裂口。
胆管损伤后可行相应修补或吻合术,并于损伤胆管内放置“T”管,支撑胆管,并行外引流术。
肝脏外伤患者做到早期积极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治愈。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也可能出现腹部持续性疼痛等一系列后遗症。此外,患者应遵医嘱每月至少复查一次。
轻症肝脏外伤患者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可以治愈,重症患者依据病情而定。
轻症肝脏外伤患者患者治疗及时、规范,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发生腹腔内大出血,甚至休克,严重时危及生命。
肝脏外伤患者及时规范治疗,一般不会有后遗症。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会产生并发症,如腹腔感染等,遗留腹部持续性疼痛等。
出院后,至少每月复查一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常规、肝功能、B超检查,CT检查等。
肝脏外伤患者术后需要禁食,从流食到普食过渡。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生冷食物。
宜食用奶类、蛋类、瘦肉等高蛋白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忌食辛辣、生冷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
忌酒,酒对肝脏损伤大,影响恢复。
肝外伤患者术后需要禁食,然后逐渐给予流质饮食,最后过渡到正常饮食。
肝脏外伤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注意遵医嘱服药。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住院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尤其是避免长期熬夜。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增减药物。
家属可以根据医生指导可以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让其取半坐位、下地站立、行走。同时。患者家属应主动参加康复培训,家属耐心鼓励患者,使其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提升肝脏外伤患者进行治疗的积极性。
肝脏外伤非手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出院后3个月禁止跑步、登山等剧烈运动,半年内避免搬重物等体力劳动。
肝脏外伤病因较为明确,预防此病主要是从事危险性职业的人群做好身体重要部位的保护措施。
从事危险活动的人群,应保护好自己,如司机应规范行车,乘客按照安全规定系好安全带,车辆定期安检。
对于缺乏安全意识的儿童或少年,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其到危险的地方或者进行危险的活动。
4990点赞
[1]丁义涛.肝外伤的处理原则[J].肝胆外科杂志,2008.16(6):412-415.
[2]桑有庆,史秀花.肝脏外伤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43-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