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临床特征为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轻者无瘫痪出现,重者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脊髓灰质炎缺乏特效的抗病毒治疗,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是关键,及时、正规、系统的治疗有可能治愈。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可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可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但没有神经肌肉受损的表现。
约占感染者的1%~2%,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脑干型和脑炎型,以脊髓型最常见。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粪-口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不断繁殖扩散,侵犯呼吸道、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被污染的物体通过口进入人体,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抵抗力强,形成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可无临床症状,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并侵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处引起前驱症状。此时若机体免疫系统能清除病毒,则形成顿挫型感染;否则病毒可继续扩散到全身淋巴组织中大量繁殖并再次进入血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或沿外周神经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如果接触了被患者的粪便污染的水、食物、手、玩具等,并将病毒带入口中,就可能会患病。
免疫力差的人更容易患病。
自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以来,该病发病率降低了99%,目前只在非洲和亚洲的少数国家仍有流行。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包括我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区域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这是世界上继美洲区以外的第二个无脊髓灰质炎地区。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
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感染之初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也排出病毒,故亦可通过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
5岁以下的儿童。
未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者。
妊娠妇女。
免疫力低下者。
有疫区旅居史或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
此病的潜伏期一般为8~12天,最长可以到35天。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及迟缓性瘫痪,严重者不仅会造成肢体畸形、肌肉萎缩,还会影响呼吸、泌尿等系统功能。
感染后不显现症状,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可有感冒症状,咽部不适,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可有中度发热。
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持续约1~3天,即行恢复。
临床上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临床表现相似,数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即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等,但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患者一般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
患者具有无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在发热和肌肉疼痛处于高峰期时,突然发生瘫痪,或者从轻微瘫痪开始,逐渐加重。可表现为四肢瘫痪,尤其是下肢瘫痪,多数为单个肢体的瘫痪。
此类患者偶见交感神经节及周围神经节病变,软脑膜上可见散在炎性病灶,蛛网膜少有波及,脑脊液出现炎性改变。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高热、出汗、呕吐、腹泻、不能进食、呼吸肌瘫痪患者,长期使用人工呼吸机时易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长期卧床可致钙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
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引起心电图T波、ST段和P-R间期改变,见于10%~20%病例。
缺氧或下视丘受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进而引起视网膜病、惊厥和神志改变。
发病机制未明,常见于死亡病例的末期。
可有胃和十二指肠的急性扩张、盲肠穿孔、上消化道的急性溃疡、整个胃肠道的多发性糜烂伴有大出血和肠麻痹等。
常见于呼吸肌瘫痪或吞咽肌瘫痪,可因气管切开而加重,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菌。
留置导尿管或长期卧床与钙的动员常导致肾结石并发感染,严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
在瘫痪病例的恢复期,可发生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的综合征,表现为大关节的红、肿、疼痛和压痛。
有脊髓灰质炎疫区旅居史及患者接触史者,初期时有发热、出汗、咳嗽、流涕、烦躁、腹痛、腹泻等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之后出现全身不适感觉、肌肉疼痛,继而逐渐出现肢体瘫痪,应警惕脊髓灰质炎的可能性。脊髓灰质炎是高度传染性疾病,如有任何脊髓灰质炎的表现时,都应该立即就诊。早就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对他人进行传染。
既往去过脊髓灰质炎的疫区,或接触疑似及确诊脊髓灰质炎患者后出现发热、多汗、烦躁、肌肉酸痛以及肢体感觉过敏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一般情况下患者可至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为儿童,可至儿科就诊。
是否出现了这些症状?(如咽喉疼痛、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胃痛、全身不适、肢体疼痛及迟缓性瘫痪等)
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是否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
是否有疫区旅居史或患者接触史?
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可检测出脑脊液是否有异常改变,如压力增高、白细胞轻度增多,蛋白轻度增加、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不同时期的脑脊液检查结果不同。
检查结果多正常,可检测出急性期是否出现血沉增快。
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性2~3周,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可将标本接种到猴肾、人胚肾或HeLa细胞中,组织培养可获得病毒,再用特异性抗血清做中和试验鉴定其型别。近年采用PCR法,检测肠道病毒RNA较组织培养快速敏感。
血清免疫型特异性免疫抗体效价在第一周末即可达高峰,尤以特异性IgM上升较IgG为快,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进行检测特异抗体。中和试验较常用,因其持续阳性时间较长。补体结合试验转阴较快,如其阴性而中和试验阳性,常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为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近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酶标法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感觉神经、生理及病理反射、肌力、肌张力等情况,辅助病情诊断。
脊髓灰质炎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可以诊断:
近期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或去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出现发热、多汗、烦躁、肌肉酸痛等症状。
粪便病毒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多见于年长儿,散发起病,无热或低热,伴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状。逐渐出现弛缓性瘫痪,呈上行性、对称性,常伴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为其特点,多无脑膜刺激征。瘫痪恢复较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可用于与脊髓灰质炎相鉴别。
较少见,无热,突发瘫痪,对称性,进行迅速,可遍及全身。发作时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但可复发,常有家族史,可通过临床表现与脊髓灰质炎相鉴别。
可由白喉后神经炎、肌肉注射损伤、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带状疱疹感染等引起。病史和体格检查可鉴别,周围神经炎脑脊液无变化。
结核性脑膜炎有脑膜刺激征,但脊髓灰质炎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且粪便中可查到脊髓灰质炎病毒,以此与脊髓灰质炎相鉴别。
由于脊髓灰质炎缺乏特效的抗病毒治疗,目前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骨骼畸形、加快患者康复和预防并发症。患者应进行隔离,尽量卧床休息,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手术、受凉、损伤等刺激,以降低瘫痪的发生率。
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卧床时使用丁字鞋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全身肌肉痉挛、疼痛、烦躁不安时可使用解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疼痛消失后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继发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呼吸机麻痹或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及早使用人工呼吸机。
瘫痪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控制发热及减缓病情的进展,还可以使用镇痛、解热及止痛药物缓解肌肉的疼痛等不适症状,如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应使用呼吸支持治疗。
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可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可适当选用。
体温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可选用丙种球蛋白或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
可应用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有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
可应用一些促进神经细胞传导功能的药物,如地巴唑、新斯的明、加兰他敏。
早期可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有抑制病毒复制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可增加疗效。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及维生素C,可减轻神经组织水肿。
如因严重后遗症造成畸形,可采用矫形手术治疗,如缓解关节挛缩的手术、关节融合术、肢体延长手术、关节置换术。
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瘫痪停止进展后,即可采用按摩、推拿、针灸及理疗等物理和康复治疗,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
脊髓灰质炎病死率一般为5%~10%,随着疫苗的普及逐渐下降。发病后若发热持续不退,伴烦躁不安常预示瘫痪的发生。如瘫痪影响呼吸功能及心血管调节,则预后较差。本病常由于肌群功能障碍引起肢体畸形,骨骼发育也可受到障碍,严重者影响活动力和劳动力。
目前没有治愈脊髓灰质炎的办法,以预防为主。给予及时、正规、系统的治疗有治愈的可能,大多留有一定后遗症。
除导致死亡的并发症外,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若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严重,会引起肌肉萎缩、肢体或躯干畸形等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患者应进食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满足机体营养及能量的需要。
患者应选用营养丰富、高蛋白的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补充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者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宜进食含有胆碱的食物,如蛋类、动物的脑、内脏等,从而补充脑磷脂和卵磷脂,改善神经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神经组织的恢复。
宜摄取强化身体细胞抵抗自由基,如维他命、矿物质锌、硒等,牡蛎含锌元素丰富,宜食用。
宜进食蔬菜和水果,其含有维生素和纤维,能保持大便通畅。如果患者不吃蔬菜,可以做成包子、饺子、蔬菜汁之类的食物,让患者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忌吃油炸、油腻、辛热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忌喝含有碳酸的饮料,因其促进钙的流失,不利于患者骨骼的恢复。
忌喝咖啡、酒水和浓茶,因其可影响精神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和预防并发症为主。促进患者体重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血糖、血脂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了解各类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和恢复的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按时、按量正确服用药物。
在脊髓灰质炎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恢复期的患者,有助于促进肌肉恢复、减少后遗症。建议在医师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开展有计划的康复措施,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新鲜,室温保持在20℃左右。床铺要软,盖被要轻,患儿肢体略屈曲,下面可垫小枕头或气袋。
患者大多数为儿童,心灵脆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多与患者交流,认真倾听患者诉求,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告知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减少患者的焦虑或恐惧,使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注意清除咽喉部分泌物,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
多饮水,酸化尿液,使用水杨酸制剂及早期活动可减低结石发生率。
鼓励患者尽早开始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如果肢体已经不能移动,可先推拿、按摩,促进患肢血轮回、改善肌肉营养及神经调节、增强肌力。患肢能做稍微动作而肌力极差者,要帮助患者做伸屈、外展、内收等被动动作。肢体已能活动而肌力仍差时,鼓励患者作自动运动,进行体育疗法,借助体疗工具锻炼肌力和矫正畸形。
由于脊髓灰质炎目前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故重在预防。针对传染病的传播条件进行相应预防,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与脊髓灰质炎患者密切接触需要医学观察20天,加强疫情报告。
加强公共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卫生及管理工作等,对病人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为其污染的物品彻底消毒。
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合。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疫苗的接种获得主动免疫。
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以产生被动免疫。免疫力可维持3~6周,可减轻或阻止发病。
5671点赞
[1]余文周,温宁,汪海波等.我国现阶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05):468-472.
[2]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9-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