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情绪冲动的一组行为问题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原来认为多动症仅限于儿童期,经过回顾性调查、前瞻性随访研究、家系调查及有关生物学研究显示,它与成人精神病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成人多动症具有高度遗传性,产科并发症和心理、社会等逆境也是相关的致病因素。好发于有多动症家族遗传史的群体,重大生活打击及心理压力可诱发。
早产、母亲妊娠时不良物质接触史对多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提供教育方式不足、养育方式不当和严重的家庭变故增加了患多动症的风险。
多动症的遗传度平均约0.8,部分家族史中可询问到有相关的病史。
多动患者易被影响的脑功能区域是前叶的多巴胺通路,用药可使基底节和中脑的血流增加,使运动区的血流减少而达到治疗目的。此外,多动患者的神经内分泌与正常人相比亦有区别。其对刺激表现为觉醒水平不足。且他们的社会阈值比正常人高,导致其不易接受正性或负性强化等。
目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可能为部分多动症患者的原因。
多动症可能与某些元素乏有关,如锌、铁等。另外,咖啡、可乐可能增加多动症的风险。
当遭受巨大生活或工作事件打击或精神心理压力较大时,可以出现多动症。
大约有50%~65%的儿童期多动症将持续或带入到成人期。有研究发现低收入国家的发病率低,为1.9%,高收入国家发病率为4.2%。而美国的一个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成人多动症发病率为4.4%,但是在药物成瘾而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多动症的发病率高达20%。其中酒精成瘾的成年人中多动症的发病率为21%~23%。
有多动症家族遗传史的群体,成人多动症具有遗传相关性。
成人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或坐立不安、情绪冲动或不稳定、学习社会功能受损。临床特征与儿童期多动症雷同。易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如情感障碍、焦虑症等,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
在成人病人中,成人多动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或坐立不安、情绪冲动。
必备表现之一,患者注意力短暂,易随环境转移,在玩、学习和工作时往往心不在焉。做事有始无终,对各方面的刺激都有反应。
患者可从小表现兴奋多动、好跑动、爬高爬低、不得安宁。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摇椅转身、离位走动、叫喊讲话、扰乱课堂秩序、翻箱倒柜、干扰别人的活动,引人厌烦。
患者任性冲动、情绪不稳、缺乏克制力,伴有学习、工作困难等。
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多动和冲动导致工作和社交困难影响人际关系,多动症与其他障碍的复杂共病导致患者面临众多危险如物质滥用、违法犯罪、自杀。
成人多动症患者普遍并发其他精神疾病,估计发生率高达75%。并发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心境恶劣)的比率为19%~37%。并发焦虑症的为25%~50%。并发酒精滥用的为32%~53%,四氢大麻酚(THC)、可卡因等其他物质滥用的为8%~32%。
患者常因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活动过度而就诊于精神科,通过脑电图、评估量表、体格检查等检查确诊。并与品行障碍、精神发育迟缓、抽动障碍等病鉴别。
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者应及时就医。
出现活动过度、任性冲动者应及时就医。
成人多动症患者常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而就诊于精神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或坐立不安、情绪冲动)
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无其它病史?既往是否受过头颅外伤或孕母生产异常?
有无家族遗传精神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多动症患者一般身高、体重比同龄人落后,还需注意检查听力、视力情况和精神状态以提供必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约50%患者有协调功能不良、临摹图形困难、轮替运动笨拙、双侧反射不对称及其他“软体征”如联带运动、舞蹈样运动、共济失调等。
头颅MRI检查可有胼胝体前顶鞘与后压部体积减少,尾状核、苍白球体积减少。可进行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脑电图表现正常或有非特异性改变如慢波增多等。
注意力测试多显示阳性结果。
总智商在正常范围,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可不平衡,偏差大于15。
以DSM-ⅣV、ICI>10或CCMD-3诊断标准为核心,常用Conners父母问卷、教师用量表、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评量表等。
成人多动症Utah标准:
从儿童期持续存在的运动性多动。
从儿童期持续存在的注意缺陷。
情绪不稳定。
不能完成工作。
发脾气。
人际关系受损或不能与人长久相处。
冲动。
对刺激缺乏耐受性。
排除DSM-Ⅲ中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分裂型或边缘人格障碍。
这类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的行为,损害个人或公共利益,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单纯的品行障碍患者没有注意缺陷、多动不宁等表现,智力正常。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经常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详细了解生长发育史,会发现患者有语言、运动发育迟缓,智力测验有助于鉴别。精神发育迟缓者IQ常在70以下,多有目光呆滞、反应迟钝、鲁莽,社会适应能力也普遍低下。而多动症患者的IQ大多正常,极少数在临界水平,而且可有明显的智力发育不平衡,个别智力因子低下。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间歇性、快速、多次重复的抽动,包括发音器官、不同部位肌肉的抽动,症状奇特,根据临床表现容易鉴别。
主要表现典型的躁狂发作,如情绪高涨、易激惹、活动增多,或抑郁发作,如情绪低落,兴趣降低,少语少动等症状。而成人多动症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学习困难等,通过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多动症的治疗必须是多方面的,需要患者亲友和医生共同采用心理支持、行为矫正、社区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治疗需要长期维持。
于早、午服用。傍晚不用,避免引起失眠,可帮助改善注意力和改善行为问题。
疗效优于普通哌甲酯,副作用发生率稍低于后者。
托莫西汀,通过阻断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的转运而治疗多动症。治疗疗效与哌甲酯相当,副作用不明显。
当中枢兴奋剂使用不耐受,无效时可考虑采用,丙咪嗪对患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较适宜。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行为疗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在训练中合适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以求保持,并继续改进;当不合适行为出现时,予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一些权利,以示惩罚实施前,须确定其“靶行为”,通过阳性强化法或消退法来强化或消除“靶行为”。操作上可用代币制、活动奖赏以及暂时隔离法等。若结合家庭、医院及学校三方面结合则效果较佳,药物结合行为治比单独用药效果要好。
生活辅导,可能帮助设定目标,可以帮助学习在家里和工作中把排斥调理的好办法。在工作中提供支持,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成人多动症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病情发展的程度及病因治疗,通过长期的心理干预,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缓解,但难以彻底治愈,多动症本身不会危及生命,一般无后遗症。建议患者出院谨遵医嘱每周都到精神科进行治疗和复诊。
成人多动症难以治愈,通过长期的心理行为治疗可缓解症状。
多动症本身不会危及生命。
建议患者出院谨遵医嘱每周都到精神科进行治疗和复诊,复诊项目包括各类评估量表。
患者应被给予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应保证每餐食的营养和热量充足,引导患者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喝水。
宜保持饮食清淡,忌食油腻食物、辛辣刺激食物、生冷食物。
日常可适当选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如海鲜、乳制品等。
饮食中可以多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欧米伽-3脂肪酸是缓解多动症的有效物质,可改善多动症的多动、注意缺陷。
成人多动症患者日常生活需要进行自我约束,并结合自我奖励。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服药期间家属应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日常适当锻炼身体。
学会自我约定与自我奖励,也可将自觉无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尽量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
尽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作息规律,远离烟酒和滥药。
对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指导用药方法、疗效及副作用的监测。神经兴奋剂仅能改善患者的注意力,而对多动、冲动等行为无明显改善作用。该类药物有引起淡漠、社会退缩、刻板动作、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服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
家属对患者要有耐心,避免打骂、呵斥等不良刺激,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优点,给予表扬,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引导患者开展正当的文体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患者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准则,循序渐进地培养注意力。对于攻击行为,应及时制止,不可忽视。提供适宜环境,减少感知刺激。
成人多动症患者可合并社会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危及社会,患者外出时应有家属跟随。
成人多动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无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早期筛查手段。孕妇在产前应加强检查,避免分娩并发症对新生儿的刺激和损伤,从小给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人多动症多是自小儿延续而来,因此预防儿童多动症是重中之重。
孕妇应保持心情愉快,营养均衡,避免早产、难产及新生儿室息。
注意防止脑外伤、中毒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成人多动症可自小儿延续而来,故为了预防,父母要注意自身修养避免家暴对孩子的冲击,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固定的日常习惯和明确的期望对所有儿童都有好处,尤其是多动症患儿。
尽早开始让患者掌握提高注意力的技巧,对患者预防多动症可有好处。
4367点赞
[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TI研究所.张军主译,标准健康问卷和人体测量方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773.
[2][澳]克里斯托弗·格林,[澳]姬特·齐.多动儿童正面教养[M].海南出版社.2015.219-232.
[3]陈彩琦.多动症的心理研究与矫治[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78-19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