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内血肿简称脑内血肿,指由头部外伤造成的脑实质内的血肿,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额叶及颞叶前端。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以及颅内压增高等三方面症状,通过外伤史和影像学检查可以诊断。主要通过开颅手术治疗,部分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及时、方法恰当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死亡原因包括血肿本身的影响以及严重的合并症。
根据发病的快慢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脑内血肿绝大多数均属急性,特别是位于额、颞前份和底部的浅层脑内血肿,往往与脑挫裂伤及硬脑膜下血肿相伴发,临床表现急促。
深部血肿,多于脑白质内,系因脑受力变形或剪力作用致使深部血管撕裂出血而致,出血较少,血肿较小时,临床表现亦较缓。
外伤后隐匿发病,病程进展缓慢,发病初期常不引起患者注意。随着疾病的发展常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或出现肢体障碍或精神症状等刺激症状。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病因即头部外伤,造成组织损伤出血甚至血管破裂出血。可见于任何人群,一些头部易受伤的人多见,如危险运动者、特殊工作者。脑内血肿的明显诱因可为车祸、跌倒、撞击伤等明确头部外伤。
外伤性脑内血肿好发于额叶及颞叶,常为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如车祸受伤导致脑挫裂伤,引起脑内出血并发生血肿。
顶叶及枕叶,多是因直接打击的冲击伤或凹陷性骨折所引起,如高空抛物砸伤、颅骨骨折等。
拳击手或矿工等危险工作,容易出现头部打击伤和骨折,极易诱发脑内血肿。
外伤性脑内血肿在闭合性颅内损伤中的发生率为0.5%~1.0%,占颅内血肿的5%左右,目前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外伤性脑内出血是有外伤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血肿,危险运动参与者、特殊工作者如拳击手、矿工等,因暴露在危险工作环境而导致头部受伤的几率增高,因此更容易出现外伤性脑内血肿。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意识昏迷、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昏迷、偏瘫、感觉障碍、癫痫、头痛、呕吐等。常见并发症有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
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等。病人伤后意识障碍多较持久,且有进行性加重,多无中间意识好转期,病情转变较快,容易引起脑疝。
若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则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痫等征象。
除表现局部脑功能损害症状外,常有头痛、呕吐、眼底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外伤可同时造成脑挫裂伤。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一般以伤后昏迷时间超过30分钟为判定脑挫裂伤的参考时限。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血压降低、脉搏缓慢、呼吸深慢以及头痛、呕吐等。
由于血肿占位性损伤脑组织,造成脑组织内水分增多,脑体积变大,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症状。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颅脑损伤中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眩晕、意识昏迷、抽搐等,还会造成脑神经损伤、视力视野障碍。
若患者头部受外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应立即到急诊科或神经外科就诊。通过临床症状和问诊,怀疑有脑内血肿者需进行头颅CT扫描和头部MRI检查,影像学结果可见明显脑内血肿影像和信号者可以确诊。此外,外伤性脑内出血需要与脑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以及局限性脑水肿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车祸、打击伤等,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通过外伤史和影像学检查已经确诊外伤性脑内血肿者,应及时就医。
外伤后出现头痛、头痛、呕吐、昏迷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者外伤严重,应直接去急诊科处理,陪同者应详细告知医护人员伤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除头部受伤外还有什么部位伤痛?
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症状,车祸、打斗?
有没有呕吐、昏迷、视物不明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患者60%伴有颅骨骨折,血肿位于着力点部位常显示局部有凹陷骨折或穿入骨折:对冲伤所致的血肿常伴枕骨骨折。慢性血肿可有颅内高压的X线片表现,松果体钙斑移位,对血肿定位诊断有意义。
在脑内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均一性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伴有脑室、脑池形态改变和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并能见到合并的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他部位的血肿等情况。
可见位于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病灶,在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上为短T2低信号,帮助诊断疾病。
根据明确的头部外伤。
临床表现为意识不清、头痛、昏迷、呕吐等症状。
CT影像可见明确高密度阴影,MRI结果显示有血肿信号。
综上所述,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史和检查结果确诊本病。
同样由外伤引起,且常伴脑内血肿同时出现。通过临床症状难以鉴别,MRI对于脑内血肿处于CT等密度阶段的显示和鉴别有独特优势,可以清晰地看到脑干、胼胝体、颅神经等。
临床症状同样表现为颅内血压增高引起的头痛、恶心等。CT图像可显示在病灶周围或白质区域,不同范围的低密度区,MRI在T1或T2加权像上,水肿区为高信号,较之CT扫描结果更确切,可进行鉴别。
因外伤导致硬脑膜下出现血肿,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症状可见头痛、恶心、呕吐、轻度偏瘫、局限性癫痫、记忆力减退等,与本病难以鉴别。可通过CT影像鉴别,发生的部位不同,硬脑膜下血肿在硬脑膜与脑表面之间。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少部分外伤程度轻、血肿较小、年纪较大的症状较轻患者,可以采用止血、脱水、抗癫痫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而对于血肿较大,症状较重的患者宜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血肿。对于特殊部位或特殊类型外伤性脑内血肿,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可视病情而定。
有少部分脑内血肿虽属急性,但脑挫裂伤不重,年龄大,血肿较小,不足20ml,临床症状轻,神志清楚,病情稳定,或颅内压测定不超过3.33kPa(25mmHg)者,以及外伤性脑干血肿患者,可采用药物对症治疗。
适用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防止血肿清除后脑内再出血,例如抗纤维蛋白溶解剂。
例如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呋塞米,可使脑组织的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中,缓解脑积水症状。
比较常用的药物是苯巴比妥或者是苯妥英钠,副作用比较小,用于有局限性癫痫发作的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够使用,不能自行的减量,或者是盲目的停药,否则会引起症状加重。
对少数慢性脑内血肿,已有囊变者,颅内压正常,则无需特殊处理,除非有难治性癫痫外,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当时外伤性脑内血肿急需清除血肿的患者,一般额、颞叶部位的主要的手术方法有两种,特殊部位和特殊型脑内血肿的治疗方法因病情而定。
适用于单纯性外伤脑内血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神志清楚、无早期脑疝表现者,血肿经CT确诊后,可采用CT立体定向技术行血肿穿刺抽吸治疗。该法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较快、治愈率较高。但是,施行本术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动态地进行CT扫描监测。
适用于血肿体积巨大、占位效应明显、合并有脑挫裂伤的复合型血肿者。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窗或大骨瓣开颅术,于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及挫碎糜烂脑组织后,应随即探查额、颞叶脑内血肿,予以清除,缝合硬脑膜、去除骨瓣、缝合头皮。
病情较轻、处理及时且得当的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寿命,而急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
病情较轻、发展较缓慢的亚急性脑内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可以治愈,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症状。若治疗及时、方法恰当、技术到位,则预后良好。急性重型外伤性脑内血肿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难以治愈。
外伤性脑内血肿亚急性患者治愈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而病情发展较急的病人死亡率高达50%。
术后或药物治疗的患者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复诊,插有引流管者术后三日左右行CT检查,血肿消失后可拔管。按医生交代情况,患者两周后、三个月后、一年后进行复诊,通过CT检查,避免迟发性脑内血肿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外伤性脑内血肿主要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宜进食降低颅内压的食物,以及安神助眠的食物;无特殊饮食禁忌,避免接触烟酒,少食腌制的食物。
患者需注意饮食营养均衡,补充蛋白、维生素等,如牛奶、鸡蛋、鱼肉,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腌制食物的摄入。
宜进食降低颅内压的食物,如海带,海带还有降低血压的成分,可以避免血压升高而加重症状。
宜进食安神助眠的食物,如莲子清心安神,患者因身体不适和意识障碍而睡眠质量不好,进食安神助眠的食物有助于患者的休息和恢复。
忌戒除烟、酒,酒精会影响脑补神经功能恢复,甚至造成出血,避免接触,有烟瘾、酒瘾患者必须在家人护理下戒除。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护理需要注意心理护理、特殊症状护理、功能锻炼以及自我保健。患者要掌握自己监测血压的方法,发现血压不正常时及时与医生联系。
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受伤多为突发性,心理遭受打击,加强和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对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
对神志不清、躁动或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床位要加设床档,并适当约束。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家属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必要时给予吸痰、吸氧及定时氧气雾化吸入。对瘫痪的患者要保持肢体的良肢位,防止足下垂,被动运动关节和按摩患肢,防止手足挛缩、变形及神经麻痹,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对于失语者,教患者锻炼发音,由简单的字到词,再到简单的句子。
肢体瘫痪者要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保持肢体功能位,由被动到主动,锻炼的时间由长到短,强度由弱到强,锻炼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以达到功能的重建。
戒烟,保持稳定的情绪。
患者要掌握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通过血压测量仪测量血压,正常血压值是收缩压90mm~140mmHg,舒张压60mm~90mmHg。定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外伤性脑内血肿要及时治疗,避免出现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出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和体征忽然加重或出现局限性癫痫,一般在伤后3~6天发生。因此,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入院3天后需再进行一次头颅CT扫描,以及时发现迟发性脑血肿,避免病情恶化,预后较差甚至死亡。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病因主要是头部外伤引起组织出血、血管破裂,因此发生头部外伤者应主动到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检查。外伤性脑内血肿没有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从避免车祸和注意工作生活中头部保护做尽可能的预防。
对于有头部外伤史的好发人群,在受伤后应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检查,通过问诊和影像学检查,早期筛查是否有外伤性脑内血肿。
因外伤性脑内血肿的诱发因素是车祸和脑部外伤,因此需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预防。
行车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
拳击手、矿工等头部易受伤的人,应注意工作中做好头部保护措施,带好安全帽。
家中浴室、厨房等易滑倒的空间应注意使用防滑地板,且保持干燥,避免滑倒撞击头部。
4458点赞
[1]王忠诚,张玉琪.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2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11.
[2]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42.
[3]张璠.优质护理用于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9):3647-3648.
[4]王典娜.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急诊手术的护理干预[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3):68-69.
[5]高志波.现代神经外科诊疗与重症救护[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33-135.
[6]李坤成.比较神经影像学第2版[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7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