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荨麻疹女性较多,以皮肤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秒至数分钟后,暴露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风团和荨麻疹样皮损为特点,偶尔有血管性水肿,可持续1小时至数小时不等,避免光照后24小时内皮损消退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在自觉症状中多数为瘙痒,少数患者为疼痛,有的可伴有畏寒、疲劳、晕厥、肠痉挛等,严重者可全身发疹,甚至休克。
按照主要作用光谱的不同,可分为UVB型、UVA型和光谱性(290~700nm)。
根据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反应,日光性荨麻疹可以分为以下六型:
一型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为285~320nm,产生机制为变异反应。
二型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为320~400nm,产生机制尚不明确。
三型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为400~500nm,产生机制尚不明确。
四型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为400~500nm,产生机制为可能变异反应。
五型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为280~600nm,产生机制尚不明确。
六型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为400nm,与患者皮肤中的原卟啉有关。
绝大部分日光性荨麻疹是对光线的过敏反应,引起日光性荨麻疹的波长多在370nm以下,做被动转移试验和回反性被动转移试验,绝大部分患者呈阳性;另外一些患者对波长400~500nm的蓝紫色光谱过敏;还有少数患者对各种波长的紫外线及可见光均过敏而起荨麻疹。
其发病机理系光波作用于皮肤,使皮肤内蛋白质发生改变,产生抗体(可转移血清因子),其存在于血清蛋白和球蛋白中,但大部分在球蛋白中。近期研究证明,血清因子是IgA和IgE,这两种因子是一种对热不稳定的非透析性的蛋白质分子,能引起光敏反应。
有许多药物可引起该病,如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为组胺释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荨麻疹。
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均可诱发日光性荨麻疹。
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焦油、树脂等也可以诱发日光性荨麻疹。
是日光性荨麻疹最主要的诱因,被可见光及人造光照射也可能会诱发该病。
本病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在20~40岁。
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日光性荨麻疹可以是特发性的,或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某些药疹的皮肤损害。
不同地区日光性荨麻疹作用光谱有一定差别,欧美患者以紫外线型居多,日本患者则以可见光谱型为多。
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的感应光谱也可能发生改变。
20~40岁中青年女性。
常暴露于强紫外线下工作者。
日光性荨麻疹表现为皮肤暴露于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红斑、风团,伴瘙痒。风团发生后,约经一小时至数小时消退。另外,发生皮疹的同时还可出现畏寒、疲劳等症状。
常见于暴露日光后数分钟内,在暴露部位开始出现瘙痒和红斑,迅速形成风团。通常数分钟至一小时后消退,但亦可持续较长时间,特别是由可见光引起者,有些患者在反复暴露后可产生耐受性。日光性荨麻疹的发生部位主要为面部、颈前“V”形区、上肢及手,其次为肩、躯干等暴露部位。
可能出现畏寒、疲劳、晕厥、肠痉挛等,严重者可全身发疹,甚至休克。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划痕症或寒冷性荨麻疹。
该病对于呼吸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呼吸道和血管的炎症,常常会导致咽喉的肿大,经常会出现咽喉堵塞的感觉,甚至会引起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现象,心脏病的患者还会伴有心慌、烦躁的症状。
该病也会危及消化食道,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功能紊乱的现象,同时还会伴有溃疡性结肠炎等等。
如果在怀孕期间患有荨麻疹,甚至会造成流产。
日光性荨麻疹发病后需要积极就医,进行对症的治疗和处理,避免皮损广泛性发展,容易引起呼吸道和血管炎症,导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现象。
接触日光后暴露部位开始出现瘙痒和红斑,迅速形成风团需要观察,多次发作应及时就诊。
如果出现全身皮疹、呼吸困难、肠痉挛、晕厥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一般选择皮肤科作为首诊科室。
如果伴有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需要消化内科或呼吸内科会诊。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
出现症状时一般在干什么?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风团、瘙痒等)
除了眼部的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吗?(如情绪、饮食、大小便、睡眠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在短时期的试验暴露后,照射部位即出现风团和红斑。
把患者血清注射到健康人皮内,24小时后在同一部位照射日光,观察有无风团反应。
先让健康人的皮肤照射日光,然后局部注射患者血清,观察有无风团反应。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直接接触光照的部位皮肤的情况,以及红斑和风团发生的区域,对日光性荨麻疹进行辅助诊断。
皮肤暴露于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红斑、风团、瘙痒,进行光试验、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日光性荨麻疹。
多形性日光疹发病部位与日光性荨麻疹一样,特点是在日照后2小时至3天内,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斑丘疹、糜烂等多形性皮损,除去照射后仍可持续2~6天或更长时间,而日光性荨麻疹风团发生后,约经一小时至数小时就会消退,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日光所引起的荨麻疹为其皮肤表现,该病多发生在婴幼儿,一般有家族史,自觉症状为疼痛,血液中原卟啉含量升高,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与日光性荨麻疹相鉴别。
有光敏性蝶形红斑,多在面部,光敏反应常持续几周甚至更长,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光敏试验呈迟发性反应,血中抗核抗体和双链抗核抗体皆呈阳性,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发病部位可以与日光性荨麻疹相鉴别。
胆碱能性荨麻疹为运动、辛辣食物或情绪激动时诱发,日光性荨麻疹光照是其最主要的诱因,通过仔细了解病史可以进行鉴别。
荨麻疹性血管炎的风团或水肿性红斑持续时间多在24小时以上,可有灼痛感,可伴发热、关节痛等,皮损消退后有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升高、补体降低。日光性荨麻疹风团发生后,约经一小时至数小时就会消退,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可以相互鉴别。
日光性荨麻疹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即避光,可选择使用抗组胺药,可单独应用H1受体阻滞剂或联合H2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安抚、止痒药,如炉甘石洗剂。另外,还可以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首先需要避光,如使用遮光剂、穿长袖衫、使用防紫外线伞等,合并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症状者要对症治疗。
抗组织胺类药物为首选药,它能预防和减少水肿、风团及瘙痒,尤其是新一代抗组织胺药中的抗H1受体类更为首选,有效剂量能阻止组织胺的释放,如氯雷他定。
抗疟药氯喹也可以作为治疗药物,但可能引发胃肠道症状,需要医生根据症状判断使用。
可同时服中小剂量皮质类固醇 ,临床一般使用强的松,可以减少水肿。激素应用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制定方案。
日光性荨麻疹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对抗组织胺药物疗效不佳者,可试用光疗或光化学疗法。可用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反复单独照射,也可用可见光,用荧光灯可起到保护作用。
日光性荨麻疹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缓解,但完全治愈的可能性较小。日光性荨麻疹可突然发病,而却呈慢性病程,多数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状况。
日光性荨麻疹有高度光敏感性,较难治愈。病程最长达48年,偶有短期自动缓解。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至今无死亡病例报告。
日光性荨麻疹需要长期治疗,可在治疗1~2个月后进行相关检查,检测治疗效果。
日光性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存在一定关系,不当的饮食可能是发病的诱因。需要有一定的饮食禁忌,但也要保证充足的热量,提高人体免疫力。
少吃或不吃发物,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荨麻疹。
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机率。
保证蛋白质和热量摄入,选择优质动物蛋白。
日光性荨麻疹护理首先要去除诱因,尽量避免患者与太阳光直接接触,提醒患者做好防晒,避免并发其他疾病。做好饮食管理,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运动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关心患者病情,加强心理疏导。
了解口服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如氯雷他定容易导致瞌睡,建议患者晚睡前服用。
宣教对疾病有利的生活习惯,如配戴防护镜、穿防晒衣等,保持室内外清洁,与动物保持一定距离等,改正不良行为,如嗜食辛辣刺激、穿衣暴露等。
患者日常应观察皮肤风团的数目、瘙痒程度,若出现呼吸困难、晕厥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
日光性荨麻疹有高度光敏感性,病程一般较长,需要患者有耐心与信心战胜疾病,尤其需要注意卫生,避免不良刺激。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之有时,使生活规律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为避免日光荨麻疹的发生,要尽量避免日光照射,选择合理的防晒方式,如选择防晒霜。合理饮食,避开容易诱发该病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合理膳食,避免海鲜发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诱发疾病。
改善生活习惯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休息,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
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应予避免。
4092点赞
[1]戴茹,李利,陈伟.可见光的皮肤损伤及防护[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11(02):90-93.
[2]王文娟,李承新.药物诱导性荨麻疹[J].皮肤科学通报,2019,36(06):671-677+8.
[3]曾跃平.荨麻疹临床路径释义[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9,6(04):47-50.
[4]阎春林.光敏性皮肤病[J].继续医学教育,2006(23):60-63.
[5]董碧麟,夏凡,闫鸣,段逸群.光激发试验确诊日光性荨麻疹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04):2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