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集素病又称冷凝集素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反应性红细胞凝集及冷诱导因素导致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栓塞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冷凝集素主要为IgM抗体,在31°C以下温度时能作用于自身的红细胞抗原而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凝集。当体表皮肤温度较低时,凝集的红细胞阻塞微循环而发生发绀,可伴有较轻的溶血。冷凝集素病经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
无明确的病因,患者多无其他基础性的病变。
常见于疟疾、非洲锥虫病、非典型性肺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的后续症状。
原发性冷凝集素病的病因不详,继发性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特发型,除特发型病因不明外,其余两型多继发于病毒感染、恶性肿瘤以及其他的自身免疫病等。冷凝集素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或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低温、炎症、基础病变等是其主要诱发因素。
继发性冷凝集素病中急性型的常见原因,见于某些病毒性疾患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肺炎支原体感染、风疹、黄疸、特发性心包炎等,可能是感染因素刺激淋巴细胞克隆生长,产生特殊的冷凝集素。
也是继发性冷凝集素病的常见病因,亚急性型多由此发病,多见于某些淋巴网状系统恶性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会影响体内免疫系统的平衡,引起补体的异常激活,促进该病的发生。
在较低的温度下,冷凝集素可作用于患者自己的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凝集,阻塞末梢微循环,发生手足紫绀症或溶血,在体外抗体与抗原发生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0°C~4°C。
继发性冷凝集素病的患者多罹患有淋巴瘤、传染病如结核病、疟疾等。
机体存在病菌感染,如非典型性肺炎中的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等。
冷凝集素病多见于女性及老年,多在冷环境中出现症状,所以冬季时节常见此病的发生,但气候转暖后可自行缓解,在37°C或31°C~ 32°C以上的温度,抗体与红细胞抗原发生完全可逆的分解,症状迅速消失,其具体的发病率目前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特发型冷凝集素病就多发生于年长者。
红细胞凝集作用常发生在10℃以下,0℃时为最高值。
冷凝集素病临床进展缓慢,主要侵及皮肤,以皮肤遇冷变色、感觉异常为典型症状,变暖后颜色可以恢复正常。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偶在检查中发现,也可发生轻微黄疸,出现皮肤黄染,手指青斑或雷诺现象,但并不多见。病变严重时,可以伴发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现象,或者继发感染出现指趾坏疽。
冷凝集素可使处于寒冷环境中的患者出现红细胞凝集、淤泥般地使受冷部位的血管阻塞,表现为暴露部位如鼻尖、面颊、口唇、耳廓、指趾部受冷后,皮肤发绀呈青紫色渐变至灰白,稍暖后皮肤自灰白转发绀而变红恢复。
在皮肤灰白发绀时局部有冷感、麻木感或刺痛感,触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
多数冷凝集素病患者常无临床表现,仅偶尔可检查到体内存在异常。
少数患者也可发生网状青斑、黄疸、腰痛;或伴有雷诺现象,即温暖一个手指可使全部发绀的手指恢复正常。
当患者全部手指均有发绀时,一个手指温暖后仅能使该手指发绀消失。
当患者体内抗体滴度高、暴露于冷环境过久时,则可能由于补体参与而造成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以贫血、黄疸、肝脾大为主要症状。溶血过程多为自限性的。
当血中红细胞被大量破坏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就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血液循环中有较多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形成血红蛋白尿,使尿色呈红色、浓茶色、酱油色。冷凝集素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尿一般不严重。
凝集的红细胞阻塞微循环导致指趾末端缺血、缺氧,当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坏疽的症状。
当患者发现自身皮肤在低温环境中出现变色的情况,伴有指端刺痛,或出现血尿时,需要及时就医,可以去医院皮肤科、血液内科等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查、冷凝集素实验等检查以确诊冷凝集素病,但需要注意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雷诺病等鉴别。
在寒冷或低温环境中,自觉裸露部位口唇、鼻部、耳廓、脸颊、眼睑、手指等皮肤颜色出现异常改变,先出现青紫发绀的现象,后变白,取暖后恢复如常,或伴有指端的刺痛感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存在轻度贫血,巩膜有黄染,手指出现青紫瘀斑,或伴身体酸痛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冷凝集素病的患者,尿液出现明显异常,呈酱油色疑似血红蛋白尿的表现,或出现头晕、口唇苍白等疑似贫血时,或指趾有变黑的倾向,应立即就医。
患者仅限皮肤症状时,如皮肤遇冷变色、感觉异常等症状,可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皮肤变色的表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既往有无类似的改变?
皮肤变色在取暖后能不能恢复正常?
病变处皮肤变色后有没有刺痛、麻木感?或者直接失去痛温觉、触压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冷凝集素病患者发现有轻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血片中可见到球形细胞,但不如温抗体自免溶贫者明显。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尿中常出现含铁血黄素。注意采血时,应先将注射器、吸管或其他器具适当加温。
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发生阳性的原因是抗人球蛋白血清与红细胞表面的C3补体发生反应。因有冷凝集素的作用,故试验必须在37°C条件下进行,在试验前红细胞应先用温盐水洗涤过。
在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31°C以下即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C~0°C最显著;将温度回升至37°C或31°C以上时,凝集又消失。这种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到。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是最具有诊断意义的。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皮肤是否出现颜色变化,有无麻木、刺痛等感觉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并为下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肺部感染等原发病。
寒冷环境下出现耳廓、鼻尖、手足发绀,加温后可逆转。
静脉抽血时有红细胞自凝现象。
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效价可高至1 : 1000甚至1 : 16000。
Coombs试验阳性,几乎均为C3型。
综上所述,医生根据患者典型临床症状结合红细胞自凝现象,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和Coombs试验阳性等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对冷凝集素病进行诊断。
一种受寒后可出现血红蛋白尿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体内产生一种抗红细胞抗体,其在低温下可与红细胞结合,通过激活补体而致红细胞溶解。急性发病时,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冷热溶血试验阳性。而冷凝集素病多以皮肤变色为主要症状,通过冷凝集素实验可加以鉴别。
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腰背痛、呕吐和腹泻,症状严重时,可有休克及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烦躁甚至昏迷。根据冷凝集素病临床以皮肤遇冷变色、感觉异常的典型症状,和冷凝集素的效价可加以鉴别。
遇冷或情绪紧张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又称肢端血管痉挛症。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痉挛,以掌指动脉多见,管腔细小,动脉多是蛇形弯曲。其发病年龄与动脉痉挛性改变与冷凝集素明显不同。
临床上,目前冷凝集素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疗法和一般处理措施,通过服用苯丁酸氮芥、扩血管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针对病因,治疗干预1~3个月时间后,患者的症状基本可以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注意保暖,可加强治疗效果。对于出现严重贫血的患者,也可用血浆置换方式,部分患者中医调养也有一定的疗效。
寒冷是本病主要的诱发因素,患者需要注意保暖,冬季减少户外活动,气温减低时注意添加棉衣,照顾到身体裸露部位的皮肤,以身体健康为主要原则。
降低血清中冷凝集素IgM抗体合成的作用,是治疗冷凝集素病的常见药物之一,口服使用,需要连服3~6周。虽该药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均较轻,但若高剂量或长期应用,骨髓抑制会较严重,所以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细胞计数。少数可有过敏、皮疹、发热等反应,骨髓抑制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如烟酸、地巴唑等,烟酸属于维生素B3,与地巴唑联用,可增强血管扩张的作用,不良反应少见,偶有多汗、热感,此外,需注意地巴唑可直接扩张血管,血管硬化病患者禁用。
经环磷酰胺治疗后的患者,其血液中冷凝集素的效价也出现明显减低的现象。多口服,长期使用可出现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一般剂量对血小板影响不大,也很少引起贫血。所以,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要多饮水,而感染、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或慎用。
如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主要治疗原发病。
本病无手术治疗。
中药温阳活血汤对本病也有效,但需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论治下治疗。
溶血性贫血严重的患者,通过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破裂红细胞和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加以治疗。
冷凝集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药物治疗时可能出现骨髓抑制的现象,患者应谨遵医嘱,按时复查血常规以便医生掌握病情恢复情况。
冷凝集素病可以治愈,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预后良好,其皮肤变色、感觉异常的情况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基本控制,并达到治愈的效果。
冷凝集素病经过正规治疗后,护理得当,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如服用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者,有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的情况,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
本病患者需要在治疗1~3个月时去医院复诊,通过冷凝集素实验、血常规检查等判断病情恢复情况,并确定下次复诊时间。
冷凝集素病的日常饮食管理以促进症状减轻并消退为原则,清淡饮食为主,促进胃肠道吸收,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饮食规律,尽量减少不良饮食而导致的各种病变。
宜吃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胡萝卜、鸡蛋等,以补充机体能量,加强造血能力。
宜吃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的食物,如各类豆制品、精瘦肉、大豆、小扁豆等。
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以免诱发其他心血管病变。
避免烧烤、油炸、腌制的食物,因恶性肿瘤原因致病的患者应对此类食物绕道而行。
冷凝集素病的日常护理主要在于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症状的消退。患者应该多饮水,注意保暖,保持心理健康,在服药的同时,密切监测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必要时及时就医。由于本病存在罹患溶血性贫血的风险,所以患者也需注意日常中出现贫血的相关症状,谨防病情恶化。
多饮水,在药物服用期间加强饮水,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减低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注意保暖,适宜的温度环境可加快症状的恢复。
行血浆置换治疗贫血患者时,需要密切观察静脉置管的情况,不能挤压,尤其是接入处,要避免浸湿引起感染。
患者日常应注意加强运动,增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但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
服用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监测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口腔炎、全身乏力、脱发等表现,属于药物服用的正常现象,但若症状持续存在或有明显加重的趋势时应及时就医。
冷凝集素病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而使其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大,因此家属需要向患者解释本病的发展及良好的预后效果,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患者平时应注意关注贫血相关症状的变化,如注意是否出现皮肤、巩膜等黄染,或者是否存在口腔黏膜异常出血、皮下瘀斑等,同时关注大小便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血红蛋白尿等,以防突然病情恶化。
低温环境下,冷凝集素的异常反应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冷凝集素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在于保暖,注意机体裸露部位的保护,同时,注意多进行户外锻炼,保持卫生的生活习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该病主要在寒冷条件下发生,无须早期筛查。
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在室外劳动或活动时,要注意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戴耳套、口罩等全方位保护。
加强锻炼,改善体质,每周3~4次的户外锻炼,促进机体的循环代谢,增强抵抗力。
注意个人卫生清洁,继发性冷凝集素病常继发于各种感染性疾病,所以要勤更换衣裤,保持身体清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体质较差或存在自身免疫疾病的人群可遵医嘱选择胸腺五肽等提高人体免疫力,避免发生感染。
4792点赞
[1]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709-711.
[2]徐键,马蕾,莫艳萍.冷凝集素病1例[J].广东医学,2015,000(006):980-980.
[3]郭芳芳.冷凝集素综合征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方式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6):213-2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