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外阴炎属常见的婴幼儿感染之一。多见于家长未及时给婴幼儿更换尿布、没有注意婴幼儿外阴的清洁以及婴幼儿穿开裆裤时。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口服、局部应用药物治疗以及阴唇粘连严重时的手术治疗。本病通常预后较好,及时诊治的患儿多无后遗症。
婴幼儿外阴炎的主要病因为病毒、霉菌、淋菌以及其他细菌的感染。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抵抗力下降、孕母有淋菌或病毒感染等情况的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生殖器官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差,如婴儿尿布不能及时更换,外阴部长期受到大小便浸渍,即易引起感染。有些幼儿穿开裆裤,随地坐卧,易使异物进入阴道,阴道排出异常分泌物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加上行走时两大腿的磨擦或使用强酸、强碱、爽身粉等,刺激皮肤黏膜而引起继发感染。
婴幼儿易感病毒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并非性接触而感染。主要是通过与患有病毒感染的父母接触而被感染。其次是在托儿所、幼儿园与感染病毒的患儿同睡床,共用浴巾、浴盆等间接传染;新生儿患者是在出生通过产道时,感染母体的病毒而发病。
新生儿出生1~2周内,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阴道上皮富有糖原,阴道内环境的pH值为酸性,利于霉菌生长。当受母体霉菌感染或接触污染的用具时,可引起感染,发生外阴炎。
近年来,有关婴幼儿淋菌感染的临床报道愈来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分娩过程中,其母患有生殖道淋菌感染,胎儿通过产道受到传染。另一方面是婴幼儿在托儿所、幼儿园、公共浴池互相传染或通过衣物、浴巾、玩具间接传染,引起外阴及阴道炎症。
见于急性传染病后的患儿,由于全身抵抗力下降,易致细菌侵入引起外阴炎。常见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解剖上由于幼女缺乏雌激素,外阴发育不成熟,缺乏大小阴唇脂肪的保护及阴毛对微生物的防御,且外阴部的皮肤特别薄嫩,故易受到病原的侵犯;并对微生物的侵犯较敏感,很易受到外伤和抓伤。
幼女的阴道pH值呈中性,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儿童的卫生习惯差,易将泥土、沙子等脏东西弄到阴道中,或由于好奇,可将橡皮、玻璃球等异物放入阴道中,引起炎症。
受性虐待的儿童,可致外阴阴道损伤及感染淋菌等性传播疾病(STD),常见的病原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滴虫、念珠菌、淋菌以及衣原体、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等。
上厕所时,导致排泄物沾到外阴或者是经常用手抓挠外阴,导致外阴炎症的发生。
婴幼儿外阴炎属临床常见的感染引发的炎症之一,缺乏流行病学发病率相关数据的统计。
抵抗力下降的婴幼儿对于病毒或者细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袭。
母亲在怀孕期间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染至胎儿,导致胎儿容易发生感染。
由于新生儿可能接触了沾有霉菌的日常生活用品,所以霉菌直接感染了新生儿。
尿布上可能会含有细菌或者大肠杆菌,未及时治疗,细菌可能会导致婴幼儿发生感染。
婴幼儿在穿开裆裤期间,由于缺少保护,所以可能会导致细菌直接侵袭婴幼儿的外阴。
婴幼儿外阴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外阴瘙痒、疼痛、小便困难、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等。如果感染累及其他系统,可引发患者出现发热、黄疸等表现,重症患儿可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婴儿常因外阴瘙痒而哭闹不止,幼儿则诉说外阴瘙痒和疼痛,小便困难,用手搔抓。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患儿因阴道脓性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部红肿、疼痛或痒,而哭闹不安,检查发现外阴除红肿外,阴蒂部也见红肿,尿道口、阴道入口部充血、水肿或有破溃。
如急性期未作处理,也可发生小阴唇粘连,阴道入口及尿道口被遮盖,只在黏膜部上下方留一小孔,尿自此小孔排出,常被误认为生殖器官的畸形。
当患者感觉到瘙痒时,在抓挠时可能会导致外阴皮肤或黏膜破溃,局部分泌物增多或呈脓性,时间长了,会发现内裤上经常有脓性干痂,有的患儿也可因搔抓而有尿痛﹑尿频及烧灼感。
若病毒感染了新生儿,病情则十分严重,在出生后3~5天出现发热、黄疸、惊厥等新生儿病毒血症的症状。
发生全身感染的重症患儿可出现高热、黄疸等败血症表现。
当病原体随着外阴侵犯到患者的阴道时,容易导致阴道再度发生炎症,会导致阴部瘙痒、灼烧感、分泌物异常的情况。
家长可因发现小儿抓挠外阴、流脓等表现,而带小儿就医。通过对患儿的体格检查以及分泌物病原体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辅助诊断。本病通常诊断明确,无需鉴别。
可有近期全身性疾病史或外阴不洁、阴道异物史。
患儿哭闹不安,常用手搔抓外阴部。外阴红肿、痒痛,有多量分泌物,可呈脓性,阴道前庭黏膜充血、水肿或小阴唇粘连,尿道口或阴道口被遮盖﹐尿流变细,自小阴唇间小孔流出;如为阴道异物造成的外阴阴道炎,可见阴道分泌物特多,且为血、脓性、有臭味。
可取外阴或阴道分泌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或做分泌物培养以明确致病菌,并注意除外滴虫或霉菌感染。
婴幼儿外阴炎常就诊于儿科。
因为出现什么不适来就诊?
小儿是否平日穿着开裆裤随处乱坐?
平日是否注意帮助小儿清洁外阴?
是否每日均能帮助小儿更换内衣裤?
小儿进来有没有发热表现?
小儿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小儿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视诊即可见小儿外阴红肿、流脓等表现。
需要取小儿外阴周围的分泌物进行外阴炎的病原体分离、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并做药敏试验选择应用的抗感染药物。
婴幼儿外阴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外阴红肿、流脓)以及分泌物病原体分离、培养试验确定病原体的类型。
由于要幼儿的阴道pH呈碱性,缺乏糖原,不适合霉菌及滴虫的繁殖与生长,因此,婴幼儿的霉菌或滴虫性外阴炎极为少见,临床须鉴别时可做分泌物的涂片及培养。
由肠道蛲虫通过粪便传至外阴、阴道而引起的外阴的炎症,其特点为外阴及肛门处奇痒,分泌物量多,呈稀薄的黄脓性,可通过粪便虫卵检查及肛门周围或外阴见到蛲虫以资鉴别。
以局部疼痛、排尿困难为其特征,检查时可见分泌物增多,前庭、尿道口,外阴部甚至肛周,出现红肿、破溃,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典型肾形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婴幼儿外阴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局部药物治疗及口服药物治疗。阴唇粘连严重的患儿可行手术治疗,但一般不主张使用手术分离。患儿通常经过短期的治疗即可有效缓解病情。
注意卫生,不穿开档裤,减少外阴受污染机会。婴幼儿大小便后要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外阴清洁后可局部采用婴儿浴粉或锌氧粉,以保持外阴干燥。
清水洗净外阴后,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或眼膏涂抹。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可以使用1/10000高锰酸钾稀释液坐浴。坐浴后擦干外阴,可选用下列药物涂敷40%紫草油纱布炉甘石洗剂、15%锌氧粉。瘙痒明显者可用10%氢化可的松软膏。
阴唇粘连时,使用碘伏消毒后,可用两大拇将两侧阴唇向外向下轻轻按压使粘连分离。分离后的创面每日涂擦40%紫草油或凡士林软膏,以免再度粘连。
如果粘连比较紧,难以分离,可以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倍美力软膏),促进局部上皮增生,粘连会自行分离。
阴唇粘连严重的患儿可行手术治疗,但一般不主张使用手术分离。因为手术所导致的创伤,可以使局部再次发粘连。
由黄柏、黄芩、黄连、栀子组成。本方系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之剂,对因湿热火毒之邪壅聚肌肤而致婴幼儿外阴皮肤破溃、渗脓液之外阴炎,可起到解毒泻火、清热燥湿的作用;凡患处红、肿﹑热、痛或溃后脓水渗流不收口,舌质红、苔黄腻者均可适用;外用将患处用生理盐水洗净,然后敷用本膏,每日换药1次。
本方组成为紫花地丁一味,配制成软膏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痛作用;对热毒蕴结外阴肌肤之婴幼儿外阴炎可以选用,能消肿止痛。
婴幼儿外阴炎的预后较好,经过及时、正规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影响患儿生命,但患儿家长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就诊。
经过及时、正规治疗的婴幼儿外阴炎可以治愈。
及时治疗不影响自然寿命。
建议家属带小儿每周复诊一次,复诊项目为体格检查、血常规等,以判断患儿的病情恢复情况。
患有外阴炎的婴幼儿无特殊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即可。
对于患有外阴炎的婴幼儿,家长应注意帮助其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给其选择合适的内衣裤。家属在给小儿清洗外阴时,应注意监测外阴炎症引发的红肿情况有无加重。家长应注意在小儿哭闹不止的时候多多安抚,并特别注意定期带小儿复诊。
家长应注意帮助婴幼儿保持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尽量避免搔抓外阴部致皮肤受损。
家长给小儿选择的内裤衣料应当柔软透气,且要每日换洗并于阳光下曝晒。
穿着开裆裤的小儿家长应注意避免让其随意坐地。
家属在帮助小儿清洗外阴时,应注意外阴炎症引发的红肿有无消退或进展。注意不善表达的小儿,有无因为病情带来的不适,而引发哭闹不止。
家属应注意多多搂抱、安抚小儿,给予小儿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以及足够的心理支持。
婴幼儿外阴炎的预防措施在于家长帮助婴幼儿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给小儿选择衣料柔软、舒适的衣物,避免孩子穿着开裆裤随意坐地等。
婴儿要保持外阴清洁和干燥。小婴儿使用尿布,应选择纯棉质地,它柔软、透气好。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每天坚持清洗外阴1~2次,特别要注意洗净,并轻轻拭干阴唇及皮肤皱褶处。擦洗时要注意自上而下拭净尿道口、阴道口及肛门周围。
进入幼儿期,尽量不让孩子在地板上坐卧,尽早穿着封裆裤。衣服要柔软、宽松、舒适。重视大小便后的清洁,特别是小便后,应用柔软卫生纸拭擦尿道口及周围,并注意小便的姿势,避免由前向后流入阴道。此外儿童的浴盆、毛巾等要避免与大人的交叉感染。
4553点赞
[1]李力.妇科常见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护理常规[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3:47.
[2]徐彦贵.全科医师处方手[M]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1:451.
[3]杨宝亮,杜淑清,范芬.最新实用医学上[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6:78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