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内隔膜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是胚胎发育异常,使胃窦部或幽门部被膜状组织封闭,导致完全性或不全性消化道闭锁的先天性解剖异常,后天性是由消化道溃疡造成的。当隔膜孔较大,足以通过食物时可无症状,当隔膜孔较小或继发炎症,引起黏膜水肿致孔狭窄,则可引起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胃窦型隔膜主要由于胚胎发育异常,使胃窦部被膜状组织封闭。
幽门隔膜主要由于胚胎发育异常,使幽门部被膜状组织封闭。
胃内隔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可能与遗传因素和先天发育不良有关。
即Tandler假说,胃隔膜的发生与胚胎期原肠的再通有关。该假说认为,在胚胎6周后消化道上皮发生增殖,使管腔闭塞成实性索状体,然后该索状体内出现空泡化,继而空泡融合、管腔再通。如在发育过程中幽门部停止在实性索状体阶段,或该部空泡化不全,则形成胃隔膜。
现在有人认为,在胃的发育过程中不存在Tandler增殖阶段,幽门隔膜的形成是由于局部内胚层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
极少数人发病也有遗传倾向。
胃内隔膜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约为1/10万,约占消化道闭锁的1%。成年人和儿童均可发病,患者多为女性。
胃内隔膜属于罕见疾病,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女性多见。
胃内隔膜孔较大时可无症状,当隔膜孔较小时可出现梗阻症状,其典型症状俗称为“痛、吐、胀、闭”,即腹痛、腹胀、呕吐以及排气、排便停止。无孔的隔膜可造成幽门完全梗阻,见于新生儿,有孔的隔膜其孔位于隔的中央或偏于一侧。
多见于新生儿,生后不久即出现频繁的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往往有呼吸困难和流涎过多等现象。患儿出生后可排出少量胎便,但以后都无大便排出。体格检查可发现上腹部膨胀,可见胃中、下腹部平坦或凹陷呈舟状。
多见于儿童和成年,病人多自出生后即有呕吐,呈间歇性发作。呕吐常发生在进食后,呕吐物多未消化,不含胆汁。病人常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或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呕吐后症状缓解,可有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
患者可伴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体检可见上腹部膨隆,有胃蠕动波,中下腹平坦。隔膜无孔时则较早的出现高位梗阻症状,无胎粪排出。如为两个隔膜,被隔离的胃下部和十二指肠上部膨胀,充满蓄积分泌物,可形成一个囊性肿物,在上腹部可触及。
患者由于长期呕吐,消化液大量丢失,造成体内细胞外液流失,产生脱水症状。
患者长期大量呕吐,酸性胃液大量丢失,电解质产生紊乱,其中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即为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由于患者胃内出现隔膜,被隔离的十二指肠部位发生膨胀。在胃和十二指肠交接处,即幽门发生梗阻,则称为幽门梗阻。这时患者会呕吐,且其不含胆汁。在体检时能见上腹部膨隆,还有蠕动波。
胃内隔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对于有疑似胃内膈膜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发现进食后立即出现呕吐、腹痛以及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高度怀疑胃内膈膜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胃内隔膜的患者,若出现极度口渴、皮肤干燥、眼窝深陷,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呕吐是进食前发生还是进食后发生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头晕、肢体麻木、口渴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胃镜可见胃内隔膜存在,诊断较准确。
X线钡餐检查无孔胃内隔膜者可显示胃部明显扩张,幽门呈圆弧状,肠腔内无气体;有孔胃内隔膜者可显示中央裂孔处钡剂通过延迟。
B超检查可辅助鉴别诊断是否为胆囊或肝脏疾病。
血常规可鉴别是否感染性疾病,有脱水症状者,电解质检查可了解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但之前需要检查其是否有心律失常,以保证能耐受胃镜操作。
胃内隔膜的诊断需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
胃镜可见胃内隔膜存在。
X线钡餐检查无孔幽门隔膜者可显示胃部明显扩张,幽门呈圆弧状,肠腔内无气体等。
确诊依赖于手术探查。
大多数可于右上腹触及橄榄形肿块,病理改变为幽门全层肌肉肥厚、增生,以环形肌更显著,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幽门部增厚的胃壁及扩张的胃腔。其中超声检查即可鉴别,若出现幽门呈圆弧状,肠腔内无气体,则为胃内隔膜。
由于胃内隔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对胃内隔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另外,在手术治疗后也要注意术后情况,采取营养治疗,以尽快更好地恢复身体。
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如给予甲氧氯普胺止吐、奥美拉唑抑制胃酸等。
术中如确诊为胃内隔膜,胃窦型可施行简单的黏膜切除,幽门型需行幽门成形术。
对合并有溃疡的病例,也可选择胃部分切除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营养治疗是所有消化道疾病治疗的基础,是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必不可少的措施。总的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患者较长时期的禁食、胃肠减压及术后禁食,体内大量的结构蛋白质被作为供能物质消耗掉。长期的严重消耗,会导致重度的混合型营养不良。术后的营养支持疗法是保证手术成功、患者痊愈的一个重要措施。
术前应积极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贫血、营养不良。
胃扩张明显者应置胃管减压,并用温盐水洗胃,恢复胃壁张力和减轻胃黏膜水肿。
大部分胃内隔膜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解除梗阻症状,恢复正常饮食之后,预后较好。但若随着疾病自然发展,患者会因并发幽门梗阻,使机体出现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危及生命。
胃内隔膜虽罕见,但经手术治疗后可治愈。
胃内隔膜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胃内隔膜治疗刚开始,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解除梗阻、恢复正常饮食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胃内隔膜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鱼肉等。
胃内隔膜术后进食不宜过早,即使胃蠕动已恢复,也应将进食时间延至术后7~10天。术后较长时间禁食可减少消化液分泌量,有利于胃壁的修复及减少消化道瘘的发生。
开始进食后指导患者先饮温开水30~50ml,间隔一小时重复2~3次,无不适后进食流质,如米汤、水果汁、鱼汤等。如无不良反应,再吃半流质,如稀饭、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患者出院时须仔细讲解饮食注意事项,如忌烟、酒,忌食辛辣食物,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患者需戒烟、限酒。
避免暴饮暴食,从而导致增加消化液分泌及胃肠道负担。
胃内隔膜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恢复为主,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如果发生感染,需及时处理。
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
术后保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和污染伤口。
通常术后梗阻症状即可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膜水肿,当持续出现喷射性呕吐、腹胀症状需及时就医。
胃内隔膜患者如未及时治疗,长期呕吐,不能正常进食,易伴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日常生活中应予以特殊关注。如患者出现皮肤干燥、口渴、眼窝深陷、手足麻木,甚至昏迷的症状,需紧急就医。
由于胃内隔膜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怀孕女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胎儿患病的可能。
怀孕期间戒烟、限酒,避免辐射环境,孕期做好产检,有助于减少胎儿异常发育风险。
孕期妇女应慎重服药,必要时应由医生指导。
4202点赞
[1]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 外科学分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9.
[2]王卫平,孙琨,常立文主编.儿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3.
[3]黄家驷,黄志强,吴孟超主编.外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