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始发于儿童期,患儿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本病病因较多,主要是遗传、气质、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需要长期治疗。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源于多种因素,比如遗传、气质、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用发展性精神病理学模型来解释病因比较合适,即没有一个决定性变量,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与由许多基因组成的连贯遗传网络相关,也与家人的精神状况有关,有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父母比例在患儿中更高,这些都提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有遗传倾向,但需要行为遗传学和DNA研究来进一步确认。
某些孩子在刚出生时就具有羞怯的气质,天生就倾向于对新环境产生恐惧和戒备。选择性缄默症儿童表现出压抑的气质,而儿童早期的行为压抑与儿童后期的焦虑障碍发展的高危性有关,但是这些气质特征究竟是病因还只是儿童在害怕的环境中的症状、表现,还需进一步探究。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可能会被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当儿童受到父母过分的权威控制、过度保护或严格要求,易养成敏感、畏惧、缺乏安全感的个性,家庭冲突在选择性缄默儿童家庭中也十分常见。
神经发育因素也被证明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尽管大部分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智商正常,但仍有部分和孤独症及智力低下交叉,比如超过半数的患儿语言幼稚或有其他的语言困难,超过半数的患儿交流障碍。
中耳声反射和内侧橄榄耳蜗束反射功能障碍,可能与一些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听觉处理障碍有关,在听觉环境(学校、操场)中,在背景噪音中进行交流会产生很高的知觉要求,更容易产生缄默。
入学、更换学校、居住地迁移等环境变化,容易诱发儿童选择性缄默。
与父母分离,接触陌生人群,也容易诱发儿童选择性缄默。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病,世界范围内小学中的流行率在0.2%~2%之间,女孩多于男孩,男女比例在1.6:1~2.1:1之间,平均发病年龄在2.7~4.1岁。
本病好发于转学儿童、新入学儿童、害羞儿童以及父母要求过于严格的儿童。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主要表现为无语言交流障碍的儿童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保持缄默,而在与父母或熟悉的人接触时可以正常交流,该行为可影响患儿学习及社交。
儿童在需要应答他人的特定社交场合持续沉默,而在某些情境中,像在家中能与父母正常交谈,部分患儿还能与极少数熟悉的同伴说话,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
少数患者表现相反,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可以正常交流,而回到家中则保持缄默,一言不发。
有时患儿可以用手势、点头、摇手等躯体语言代替言语进行交流,有时也可用书写等方式来表达,往往越是鼓励其说话,越是缄默不语。
对噪音、人群、触摸等高度敏感。
难以与父母分离,年幼的孩子甚至很难单独睡觉。
在家中表现出与缄默相反的特征:善于表达但往往固执、喜怒无常和哭泣。
尿床、遗尿、偶尔大便失禁。
年长的孩子还常出现过多的担心和恐惧。
发现儿童在特定场合缄默不语,严重影响自身的社交和学习,应及时就诊,通过相关的神经检查以及心理检查进行诊断,注意儿童选择缄默症与癔症性缄默、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儿童语言发育无障碍,但在特定场合需要作答时保持缄默,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学习及社交,应及时就医,进行干预。
因患儿年龄较小,大多家长会优先考虑就诊于儿科,由于涉及精神心理方面的干预,也可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孩子语言交流能力怎么样?
孩子平时比较腼腆吗?
孩子这种症状持续多久了?
孩子智力发育情况如何?
孩子既往有没有其它疾病?
了解患者神经系统是否出现异常。
用此项检查排除自闭症或其他疾病造成的不言语。
判断患者是否具有正常的交流能力。
了解患者是否具有脑内疾病,影响言语功能。
通过脑电图检查,了解患者神经系统是否存在问题。
通常通过发育量表明确患者的心理发育情况;如果伴有焦虑,可以行焦虑自评量表评价。
出现以下情况可对该疾病进行诊断。
近期反复出现的在公众场合持久的拒绝说话的症状,但是在其他场所正常。
没有言语障碍,具有语言交流的能力。
持续这种行为1个月以上。
不具有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这种病人有时也会有拒绝交谈的现象,但是往往会因为出现幻觉而发生这种不受控制的行为,通过仔细问诊可以鉴别诊断。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目标是让孩子可以在以往不能说话的地方说话,早期评估和干预对患儿非常有帮助,目前比较有效和成熟的方法主要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药物疗法等。
行为疗法就是运用各种强化策略增加儿童的说话行为,从而使原有的缄默症减少直至完全消除,主要包括自我仿效法、秘密促动法、刺激渐消法、偶联管理以及反应激发法等。
治疗选择性缄默的最佳选择可能是游戏疗法,儿童在游戏中无压力、主动、快乐,包括采用箱庭疗法、心理动力学游戏疗法。
通过纠正患者对自己行为的错误认知,可降低讲话时出现的焦虑,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应结合进行治疗。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消除不良刺激,治疗中不过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允许非语言方式交流,鼓励患儿参加集体活动。
目前常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来减轻小儿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但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长期疗效还不确定,所以一般不把药物治疗作为首选。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以学校为基础,将患儿的父母、老师和治疗师三者的治疗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主要目的是降减患儿说话时的焦虑。
本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的干预,78%的3~5岁患儿症状可以消失,33%的6~9岁患儿症状可以消失,表明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患儿经过进行早期干预可以痊愈。
本病对自然寿命无明显影响。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无明显的饮食禁忌,注意饮食的合理、均衡即可,尽量避免强迫患儿进食不喜欢的食物。
生活中要尽量创造自然轻松的社交环境,减轻选择性缄默症患儿的紧张及焦虑,父母引导鼓励患儿在社交场合与他人交流。
改变患儿生活环境,先让孩子在相对熟悉环境生活,逐渐变换环境,可经常带孩子去旅行。
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重点关注患儿,多与患儿交流。
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增加患儿与同龄儿接触交流的机会。
定期带患儿去医院做心理疏导,生活中尽量不用言语强调患儿不爱说话的症状。
父母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引导与帮助患儿,给予患儿信心,家长需要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及教育,以便正确引导患儿。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具体病因不明,主要是对于性格内向、腼腆的儿童以及不善于在社交场合交流的小儿,应给予特殊关注、鼓励及正确引导,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对于天生比较腼腆、内向、不喜欢在社交场合交流的儿童,应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当儿童初次入学、变更学校时,密切了解儿童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情况,多与老师交流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生活中给予患儿舒适、轻松的生活环境,不让成人的问题矛盾影响儿童的生活。
如发现患儿出现某些异常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有效提高预后。
4211点赞
[1]周羽西,李赟,宋绪鸣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045(006):977-979.
[2]龚艺华,黄希庭.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研究现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004):377-378.
[3]胡世华,王丹.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008(008):26-2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