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脑和脊髓的软脑膜、软脊膜、蛛网膜及脑脊液的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极为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婴幼儿、JL童、老年人更易患此病。该病情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主要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改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死率为15%。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根据不同病原体可分为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可在早期出现局部脑体征,表现为持续性脑局部损害和难以控制的痫性发作。病程稍晚可有脑神经障碍,以眼球运动障碍多见,在肺炎球菌脑膜炎的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另外可有意识障碍及眼底水肿,由于颅内压增高,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在脑膜炎流行期间,如病程进展快,起病时伴有皮肤黏膜淤点或淤斑,并迅速扩大,且发生休克,可确诊为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是由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可以通过血行感染、临近病灶直接侵犯、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医源性感染进行传播。该病情好发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血-脑屏障功能受损的,有头面部感染性疾病的的儿童或老年人以及部分先天发育畸形的新生儿,可由药物和感染性疾病诱发。
化脓性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免疫防御,细菌大量繁殖,菌壁抗原成分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促使中性粒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诱发一系列软脑膜的炎性病理改变。
如严重的扁桃体炎、重症肺炎等,容易诱发脑膜炎发生。
2000~2003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确诊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年均发病率为12.28/10万,病死率为18.42%,并发症率13.16%。近年来,本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多集中在2个月至2岁儿童,以秋季发病多。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以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以春季发病多。
这类患儿由于机体对致病细菌的防御能力下降,极容易导致致病细菌侵犯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有中耳炎、感染性头颅血肿的小儿,病原菌可侵入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如颅骨裂、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皮肤窦道(少数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新生儿,病原菌可由此直接侵入脑膜引起脑膜炎。
急性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剌激征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弥散性红色斑丘疹。该病情可并发有脑室管膜炎、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脑积水以及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发热、寒战、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等。
表现为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和布鲁金斯基征阳性。但老年人、新生儿、昏迷患者脑膜刺激征常常不明显。
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腰穿时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有的在临床上甚至形成脑疝。
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部分患者有比较特殊的临床特征,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菌血症时出现的皮疹,开始为弥散性红色斑丘疹,迅速转变成皮肤瘀点,主要分布于躯干、下肢、黏膜以及结膜,偶见于手掌及足底。
主要发生在治疗被延误的婴儿,患儿在有效抗生素治疗下发热不退、惊厥、意识障碍不改善、进行性加重的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脑脊液始终无法正常化,以及CT见脑室扩大时,需考虑本症,确诊依赖侧脑室穿刺,取脑室内脑脊液化验显示异常。治疗大多困难,病死率和致残率高。
炎症刺激神经垂体致抗利尿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降低,可能加剧脑水肿,致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或直接因低钠血症引起惊厥发作。
因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内脑脊液流出通道,如导水管、第四脑室侧孔或正中孔等狭窄处,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也可因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或颅内静脉窦栓塞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造成交通性脑积水。发生脑积水后,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惊厥发作,头颅进行性増大,颅缝分离,前囟扩大饱满、头颅破壶音和头皮静脉扩张。至疾病晩期,持续的颅内高压使大脑皮质退行性萎缩,患儿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和其他神经功能倒退。
由于炎症波及耳蜗迷路,10%~30%的患儿并发神经性耳聋。其他如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视力障碍和行为异常等。
儿童或者老年人如果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偏瘫等症状,婴幼儿出现睡眠增多、恶心、惊厥发作,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做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外周血象确诊。该病情需要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相鉴别。
发热、头痛的老人和儿童,或者发热伴有囟门饱满的婴幼儿,一旦体检中发现脑膜刺激征等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睡眠增多等症状,高度怀疑颅内感染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昏迷、惊厥发作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儿童首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成人选择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近期精神状态和睡眠如何?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恶心、哭闹、睡眠增多、精神行为异常、惊厥、反应迟钝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通过体格检查以及测量体温等看患者是否有发热,脑膜刺激征是否为阳性,囟门是否饱满或者突出,了解患者精神状态以及反应能力。
头颅磁共振检查较头颅CT检查更能清晰地反映脑实质病变,在病程中重复检査能发现并发症并指导后续治疗及观察疗效。
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大多超过1.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在感染严重者,有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
急性起病的发热、头痛、呕吐,査体有脑膜刺激征,颅压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
头颅影像学检查,早期大多正常。
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常为(1~10)×10^9/L;蛋白质升高,糖含量下降,通常低于2.7mmol/L;氯化物降低。涂片革兰染色阳性率在60%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在80%以上。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1.0×10^9/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支持病毒感染。
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但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0.5×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隐球菌抗原。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急症治疗以及抗生素、激素、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改善。该病情大部分患者2~3周可以痊愈,另外一部分有后遗症的患者相应的治疗一般需要2周至2个月左右。
对于高热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不能进食或者昏迷患者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低氧血症的患者要吸氧纠正。
对于昏迷患者,首先要保证气道通畅,保证氧气供应,脱水降颅压,积极消炎治疗。对于惊厥患者,需要积极应用止惊药物终止惊厥发作。
属广谱抗生素,可以在确定病原菌之前使用,对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B型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疗效比较肯定。
肺炎球菌或者脑膜炎球菌感染者,可用大剂量青霉素,2周为一疗程,通常开始抗生素治疗后24~36小时内复查脑脊液,以评价治疗效果。
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脑膜炎可使用头孢他啶,疗程常为3周。
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稳定血脑屏障,减少脑膜粘连、降低听力损害等并发症。尤其对于肺炎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引起的脑膜炎。对病情较重且没有明显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应用,一般为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连用3~5天。建议与抗生素同步应用。
对于颅高压患者,可以使用甘露醇来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预防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一般经积极治疗时可以治愈的,但也有10%~20%的患者会有智力减低、癩痛、脑积水等后遗症。该病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大部分经积极治疗可以治愈,约10%~20%会遗留后遗症。
该病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合并惊厥和智能减退患者大多可活至成年。
少数化脓性脑膜炎病后可遗留智力减低、癩痛、脑积水等后遗症。
治愈患者一般不需要复诊,有后遗症者根据具体情况两周至两个月复诊。
该病情主要是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供给必须的热卡和蛋白,预防水电解质紊乱,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对于昏迷大于48小时,不能经口进食者,需要鼻饲饮食保证供给,要保证每天的液体入量,保证热卡、蛋白的摄入。
对于可以经口进食者,可以适当进食牛奶、果汁。但要避免生冷硬食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以及做好清洁护理,预防局部感染,同时也要根据病情、用药,定期检测脑脊液、精神、饮食、体温的变化。如出现癫痫、智能低下的患者,家人要特殊注意。
保证充足营养供给,加强皮肤护理,预防皮肤损伤,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大小便,预防局部感染。
对于有发热、癫痫发作的患者,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按时按量口服相关药物。
患者要穿宽松的棉质衣服,定时更换清洗。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大小便的护理尤其重要,预防局部的感染。
该病情需要根据病情、用药情况,监测脑脊液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精神、饮食、体温等变化情况。
对于有癫痫后遗症的患者,一定要有家人随时陪同,包括夜间休息,以免癫痫发作,出现生命危险。
对于有智能低下后遗症的患者,需要家人适当的协助日常生活。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如出现高热、惊厥、呕吐、昏迷需要立即就诊,通过检查明确病情,及时治疗。该病情可以通过监测有感染性疾病、颅骨骨折皮肤窦道或脑脊膜膨出的患者以及注意卫生,食用加热完全的食物,在面部不随意挤压疥肿来进行预防。
对出现高热、惊厥、呕吐、昏迷的患者,要及时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对于头面部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中耳炎、乳突炎等,要及时治疗,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
如有颅骨骨折、皮肤窦道或脑脊膜膨出等,要及时干预,密切观察。
患者要注意自身的卫生状况,减少病情发生的可能。
饮食上避免食用未彻底加热的食品。
针对有疥肿的患者,要避免随意挤压。
4865点赞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89.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