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病是皮肤癣菌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板而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简称癣。主要临床症状为瘙痒,可伴有水疱、丘疹、脱屑、鳞屑等症状,通过规范的抗真菌治疗,预后良好。
累及头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根据致病种类和宿主反应可分为白癣、点癣、黄癣及脓癣。
发生在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体表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臀部、腹股沟、会阴及肛门周围的皮肤癣菌感染。
又称为“鹅掌风”,指皮肤癣菌感染手部皮肤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
俗称”脚气”,是由于皮肤癣菌感染足部所致,可分为水疱型、间擦型(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指皮肤癣菌感染甲板和甲下组织所引起的疾病。
皮肤癣菌病主要的致病菌是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从而引起感染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病原菌以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为主,侵犯头皮。
病原菌大致相同,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还包括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
本病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抱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引起,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0%~90%。
甲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其次为酵母菌和霉菌。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占首位;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属、马拉色菌属;其他霉菌包括柱顶孢霉属、短帚霉等。同一病甲偶可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真菌。
熬夜、劳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遭受真菌的入侵而引起皮肤癣菌病。
皮肤长时间受到水或者汗液浸泡,导致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容易诱发真菌的感染。
长期穿不透气的衣服,可增加患体癣的风险;鞋子不透气,脚经常处于一个潮湿的状态,容易发生足癣和甲癣。
患有其他皮肤病,如掌跖角化症,可容易诱发癣病。
居住在湿热地区,身体一直处于潮湿状态,容易诱发该疾病的发生。
头癣多见于儿童,体癣和股癣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手足癣特别是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夏秋季发病率高,多累及成年人。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甲癣。
皮肤癣菌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损部位而传染。
皮肤癣菌病可通过接触患者穿着过的衣物等间接传染。
家中宠物如猫、狗身上可能存在犬小孢子菌,动物本身可无症状,但是人与其密切接触后可能感染皮肤癣菌病。
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熬夜的人群容易遭受真菌的入侵,引起皮肤癣菌病。
其手部受到长时间浸泡,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容易诱发真菌的感染。
皮肤癣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瘙痒,根据感染病菌和部位不同,还可出现水疱、鳞屑、脱屑等症状。
皮肤癣菌侵入头发引起头癣。表现为环形脱发斑,上有鳞屑、水疱或脓疱。有时散在的脱发斑可能是惟一的症状。
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其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
皮损初为散在的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特点是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皮损炎症轻或无炎症,稍痒。
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严重者可覆盖整个头皮,除去痂后,其下为潮红糜烂面。真菌在发内生长,造成病发干枯、无光泽,变细、变脆、易折断,可破坏毛囊引起永久性脱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皮损初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可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灰白色鳞屑,附近可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称为“母子斑”。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称为菌鞘,由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不同程度瘙痒。
皮损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边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且边缘常有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可有色素沉着。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
好发于腹股沟和臀部,有边界清楚的半环形红斑,覆有鳞屑,有瘙痒感,多发生在大腿内侧由外发展。
足癣多累及双侧,往往由一侧传播至对侧,而手癣常见于单侧。根据临床特点不同,手足癣可分为3种类型:
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缘。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瘙痒明显。
好发于掌跖部及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被裂甚至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无明显瘙痒。
好发于指(趾)缝,足癣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
通常表现为甲板增厚、变色及破损。甲周组织一般没有炎症也没有疼痛感。
可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疼痛,并有特殊的鼠臭味。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炎性丘疹、脱屑而无典型黄癣痂,易误诊。
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形成脓肿,亦可伴发癣菌疹。
瘙痒严重者可因不断搔抓皮肤而引起继发性皮损,表现为湿疹样或苔藓样改变,皮损区域可伴有烧灼感。
糜烂型或水疤型足癣易遭受葡萄球菌的继发感染,而发生下腿淋巴管炎和鼠蹊部淋巴节肿大发炎。
丹毒和蜂窝组织炎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下腿慢性或复发性丹毒发生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糜烂型足癣的感染引起。
严重的甲癣可以导致疼痛或者对指甲造成永久性损伤。
甲沟或其周围组织发生的感染,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或剪甲过深等损伤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甲下组织红肿痛;可迅速化脓,多无全身症状。如不切开引流,可致甲下脓肿,亦可慢性化脓继发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病属于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做真菌镜检可以明确致病菌,积极进行抗真菌治疗,控制疾病进展。
如果患者出现皮肤脱屑、丘疹、水疱,伴有瘙痒,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果患者的皮肤癣菌病未及时进行治疗,引起了深部组织感染,出现了病损部位的红肿、疼痛以及发热的表现,应立即就医。
皮肤癣菌病患者一般去皮肤科就诊。
自身是否有脚气、灰指甲等病史?
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脱屑、丘疹、水疱、瘙痒等)
是否有饲养动物?
是否曾与患皮肤癣菌病患者共用过生活用品?
病损处刮取样本,显微镜下可发现真菌孢子或者菌丝。
从病损处取得的组织进行培养,可鉴定菌种。
必要时需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对样本进行染色后观察,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诊断。
通过观察病损区域的形态来进行辅助诊断以及评价疗效。
照射病损区域,根据真菌不同可显示出不同的荧光,来判断是哪种真菌引起的感染。
表现为典型的皮肤瘙痒,伴有脱屑、丘疹、水疱等。
在病损处刮取样本,显微镜下可发现真菌孢子或者菌丝。
表现为红斑和鳞屑,有瘙痒感,没有脱发现象,眉毛、鼻唇沟处可手受累,通过此点可鉴别。
本病不是真菌引起的疾病,基本病损为斑丘疹,其上覆有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头发呈束状,无断发,除头皮外,躯干、四肢也有同样损害。而头癣不引起四肢的损害,通过此点可鉴别。
有散在的脱发斑块,头皮没有鳞屑,有感叹号型脱发,头癣为短发,可予以鉴别。
临床症状主要是皮疹、皮肤瘙痒、苔藓样变、渗出倾向等,体癣可表现为皮损周边鳞屑、红斑、界限不清。而中央区往往失去自愈倾向,类似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或银屑病样改变,但真菌镜检可见到大量菌丝。而慢性湿疹真菌镜检为阴性,由此可以鉴别。
表现为坚实的丘疹,表面有少量鳞屑覆盖,真菌镜检阴性。而体癣真菌镜检可见到大量菌丝,由此可以进行鉴别。
在躯干处有圆形或椭圆形的但红斑,并不断扩大,边缘有鳞屑,真菌镜检阴性。而皮肤癣菌病真菌镜检可见到大量菌丝,由此可以进行鉴别。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真菌镜检时,湿疹为阴性,手足癣真菌镜检可见大量菌丝,通过真菌镜检可以鉴别。
汗疱疹常对称发生于青少年手掌或足跖部位,有时侵及指、趾侧缘。皮损为位于表皮深部的粟粒大小水疱,可有轻度瘙痒,常伴有手足多汗。真菌镜检阴性,而手足癣真菌镜检阳性,所以进行真菌镜检可以鉴别。
皮肤癣菌病的治疗原则为清除病原菌、快速缓解症状、清除皮损,并且预防复发。医生会根据真菌培养和鉴定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主要包括口服与外用药物,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力,防止传染与再次感染。
如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等。
主要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等。
可联合抗真菌药物用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
适用于治疗大面积、严重的皮肤真菌感染,如果治疗超过6周,需要复查肝功能加血常规。
伊曲康唑可抑制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效应。为达到最佳吸收效果,应餐后立即给药,必须整个吞服。有肝功能异常者在治疗前应检测肝功能,疗程超过1个月的患者应检查肝功能。
该药物也可用于皮肤癣菌病的治疗。
皮肤癣菌病为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是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延情况或者容易反复发作。
大部分皮肤癣菌病可以治愈,但是甲癣治疗较为缓慢,可能出现病情迁延而终身不愈。
皮肤癣菌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头癣患者建议每2周复诊一次,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检查结果指导后续治疗,检查阴性者可以停止口服抗真菌药物,停药后定期复查,连续2~3次真菌检查阴性者方可认为治愈。
如果患者使用特比萘芬进行系统治疗超过6周,需要复查肝功能加血常规。
如果患者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疗程超过1个月的患者应复查肝功能。
目前对于皮肤癣菌病患者无针对性饮食宜忌,但饮食中注意进食优质低蛋白饮食,如精瘦肉、鸡蛋等,其对疾病恢复有帮助。
皮肤癣菌病的科学护理,对于控制疾病进展和防止复发至关重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勤换洗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避免搔抓。
对于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医嘱,以彻底消除真菌,达到治愈。
避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如脸盆、浴巾、毛巾、拖鞋等。
局部皮肤避免长期受到水或者汗液的浸渍,保持干燥。
穿着棉质透气的鞋袜以及内衣,避免内衣过紧。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物品,如浴巾、拖鞋、浴盆等。
若家中有宠物,如猫、狗,注意给其清洁卫生,定期体检,以免犬小孢子菌感染人类。
4792点赞
[1]张学军,郑捷主编.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4-90.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548-560.
[3](美)博洛格尼,(美)乔伊佐,(美)拉皮尼原著,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等主译.皮肤病学第.2卷.第2版简装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1407-14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