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硬化是指脑部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致使脑部血供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脑血管硬化人群初期常会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脑力劳动能力降低,而后期会出现精神障碍,如幻觉、嗜睡、昏迷等临床表现。若未经及时治疗,严重者会并发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出血、脑梗死。
脑血管硬化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病因和诱因较多,大多因脑部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液黏稠度过高等病因导致。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等因素也会诱发脑血管硬化,好发于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人群。
血液中胆固醇、脂肪过高,会导致心脑血管管腔狭窄,过多的脂质会沉积在脑血管上,引发脑血管硬化,继而有可能引起脑卒中。
长期血压过高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期血流冲击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血脂沉积在管壁非常容易造成脑血管硬化。
由于长期血糖过高,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脑血管功能障碍,易发生脑血管硬化。
肥胖人群血中胆固醇浓度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强,类脂物质沉积于血管壁而引起脑血管硬化。
脑血管硬化常见年纪大的人。因为随年纪变大,体力的干燥程度越来越下降,于是血管的湿度消失,弹性力下降,血液循环下降,易引起脑血管硬化。
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减少、内分泌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易导致脑血管硬化。
过量饮酒,长期高油、高脂、高盐、高糖的饮食,容易导致血管内甘油三脂、胆固醇堆积,导致血管柔韧性下降,出现脑血管硬化。
长期吸烟、睡眠不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等,易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内压力增加、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出现脑血管硬化。
该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女性绝经期后易发。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
肥胖者。
老年人。
脑血管硬化根据病情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分为脑血管硬化初期症状和晚期症状。初期多为头晕、恶心、头痛。晚期症状较重,可能会出现嗜睡、昏迷、记忆障碍等,也会导致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初期头晕、头痛,多在前额部和后脑勺,多为钝痛,在体位变化时出现或加重。
基底动脉硬化时可有眩晕、眼球震颤、恶心、面部肌肉麻痹。患者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脑力活动能力降低等症状。
晚期伴有精神障碍症状,可能出现幻觉、冲动、攻击性的行为等;出现认知障碍如有记忆力缺损;有些患者还出现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意识障碍。
患者的记忆力受影响,导致近期发生的事情不记得,过去的记忆也缺失,无法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家人,思维能力下降,不能完成正常地工作和活动。
脑血管管腔狭窄、血管阻力变大、长期高血压影响下,当情绪激动或从事剧烈运动时,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现脑出血。
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容易发生步态不稳,产生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也是一种脑卒中的先兆症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由于动脉内膜脂肪变性,胆固醇堆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出现脑梗死。
脑血管硬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若出现疑似脑血管硬化的临床表现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到神经内科或急诊科就医,做颅脑CT、颅脑核磁、血液检查等以明确是否为脑血管硬化,注意与颅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普通人群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高度怀疑是脑血管硬化,要立即就医。
普通人群出现严重精神症状,如嗜睡、昏迷、幻觉时,要立即就医。
若患有长期高血压、高血糖且服药不能缓解时,要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首先就诊于神经内科。
如发生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时应就诊于神经外科或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出现哪些症状?(头晕、头痛等)
出现症状多久了?
有无其他症状?(幻觉、嗜睡等)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
近期有做过什么手术?
近期服用哪些药物?
做过哪些检查?(颅脑CT等)
可发现有无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痉挛以及血流速度的改变。
检测血糖、血脂、血肌酐、血尿素、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可发现有无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显示血管内病变情况,其方法为无创检查推荐使用。
可发现有无脑血管硬化,且血管狭窄,需要进一步评估及手术治疗者,需要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为脑血管硬化: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病史;
有头晕、头痛、恶心的临床表现;
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脑血管硬化;
颅脑CT或核磁发现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
会出现与脑血管硬化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通过颅脑CT或核磁进行鉴别。
与脑血管硬化的前期症状相似,但是神经衰弱没有血压、血脂、影像学的改变,神经衰弱者精神容易兴奋、大脑容易疲劳,休息后症状会减轻。
脑血管硬化容易引起血液循环不畅,改善脑血管弹性是防治脑血管硬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治疗总体遵循及时、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治疗等。若出现脑血管硬化症状后治疗及时,可有效避免发展为脑卒中。若错失最佳治疗时间,严重者可能需要会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
如他汀类、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需要长期服用,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如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降脂药以及藻酸双酯钠、多烯康、月见草油丸、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安妥明等,可以起到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但是安妥明有胃肠道、皮肤过敏的副作用,慎重选择。
如罂粟碱、脑益嗪、尼莫地平等,可以起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如肠溶阿司匹林、血络通、维脑路通等药物。
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此手术有一定的优势,包括创伤性小、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和成功率高。
能够改善部分患者颅内血液循环供应障碍,但是既往研究发现,此方法治疗效果并不优于药物治疗。
久坐时应每隔30分钟活动身体一次,建议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和血糖,若血压、血糖波动较大,则不建议运动,可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轻症脑血管硬化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后可以控制症状,部分患者可逆转脑血管硬化,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不危及生命。若未经及时救治,血压、血脂、血糖未得到有效缓解,会发生严重并发症,产生神经系统损伤,致残率高。
大多数脑血管硬化患者的病情为不可逆过程,所以不能治愈。
脑血管硬化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脑血管硬化患者治疗刚开始,建议每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
脑血管硬化人群日常饮食原则以遵循膳食多样化,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为主,避免不规律进食和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尽量多食用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抗动脉硬化功效的食物,对预防脑血管硬化进一步发展为脑卒中有一定效果。
进食适量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类、精肉等。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橘子、梨、青菜、南瓜等。
限制饮酒量并限盐,食盐量<6g/天。
少食油腻、高脂、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如火锅、烧烤、肥肉、巧克力、蛋糕等。
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芥末等。
脑血管硬化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为主,日常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家属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若病情较重且不能自理者,家属要加强生活护理。
患者应了解各类治疗脑血管硬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正确服用。
家里常备血压计、血糖仪,建议日常监测血压和血糖变化。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宜每日进行适量有氧运动,避免久坐。如有吸烟、酗酒习惯,应积极戒除。
为防止病情进展,患者应避免情绪波动,注意劳逸结合和生活规律。
日常需留意脑血管硬化人群的生命体征,药物效应是否正常,每日进行血压和血糖测量并记录。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应该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接受治疗,同时要定期到医院体检,查看血脂以及心脑血管是否正常。
高血压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日常要按时服药,自不可擅自改变药物剂量和药物类型,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血压波动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
部分轻症脑血管硬化患者在早期是可逆性的,所以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可以避免脑卒中的发作或极大改善卒中的愈后。高危人群需改进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高血压、高血脂者要积极对症治疗,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硬化。
脑血管硬化的高危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者,要定期到医院体检,查看脑血管健康情况。筛查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可发现发现高血糖、高血脂;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颅脑CT或核磁发现腔隙性梗死或脑白质病变。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以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的进餐原则为主。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避免久坐不动,如慢跑、游泳等,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定期体检,自我监测血糖、血压、血脂情况,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者积极对症治疗,避免发展为脑血管硬化。
日常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过度劳累、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4609点赞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肖波.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