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弹力纤维瘤又名弹性纤维瘤、背部弹力蛋白纤维瘤,系一种特殊的瘤样结缔组织增生,背部弹力纤维瘤可能是局部组织对损伤的一种反应,属弹性纤维的退行性病变,故又称为结缔组织的弹性纤维变性。为罕见的良性肿瘤,可能与异常外伤有关,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无意间发现背部包块,或因其他疾病行胸部检查时发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预后情况良好。
背部弹力纤维瘤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局部组织对损伤的一种反应,属弹性纤维的退行性病变。外伤、电离辐射、放射线照射、局部的异常摩擦等因素,都与此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老年女性如有家族遗传史可能会有较大的患病几率。
背部弹力纤维瘤主要发生于55岁以上女性。
背部弹力纤维瘤好发于55岁以上的女性。
背部弹力纤维瘤呈坚实性直径数厘米的深在性软组织结节,常见于肩胛下区,有时亦发生于其他部位,自觉症状多不明显。
背部弹力纤维瘤常见部位为肩肿下角的下方,为无痛性或轻度压痛的结节,直径为2cm~10cm,与表面皮肤不粘连,无疼痛或压痛,也不影响活动。由于症状不明显,本病大多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
当肩胛骨在正常位置时,肿物位于肩胛骨下而不易被发现,仅见肩胛骨较隆起,当上肢内收内旋而使肩胛骨向前向外移时,则在肩胛骨下角的内缘可见肿物。皮损缓慢增大,取代周围的组织,临床上易与肉瘤混淆,但本病是良性疾患。
当患者肩胛下角的下方,出现无痛性也不影响活动的肿块时,应积极就医。医生通过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可以确诊此病。配合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不难进行诊断,还应与脂肪肉瘤、皮肤纤维瘤、表皮囊肿等进行鉴别诊断。
当患者肩胛下角的下方出现无痛性肿块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可就诊于皮肤科,也可就诊于肿瘤科或骨科。
感觉哪里不舒服?
症状持续多久了?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以前做过手术吗?
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也应进行触诊,查看是否有触痛或压痛。
通过切取患者肿块组织,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可以明确肿瘤性质。
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皮损特征在配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患者自述无痛性肿块、无自觉性生长,且不影响活动。
体格检查,肩胛骨部位出现无痛性或轻度压痛的结节,直径为2~10cm,与表面皮肤不粘连,无疼痛或压痛,也不影响活动。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变处结缔组织增生,无包膜,可见大量的弹性纤维。这种纤维形态不正常,增粗,边缘可呈锯齿状,有的外形呈串珠状。可见不规则的细断裂碎片,有时成球状。病变部分胶原纤维致密增生。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弹性纤维生成异常。
脂肪肉瘤的纤维间隔较厚而不规则或呈结节状,并可发生黏液变性和出血坏死而导致信号混杂。中老年女性双侧或单侧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与胸壁之间无症状性扁丘状软组织肿块,MR呈骨骼肌样低信号和脂肪高信号条纹状相间排列,是背部弹力纤维瘤特征性的临床及MRI表现,据此可鉴别两者。
皮肤纤维瘤是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增生引起的一种真皮内的良性肿瘤。典型皮损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坚实结节,表面平滑或粗糙,常为单个,直径数毫米至1cm。而背部弹力纤维瘤多为直径为2cm~10cm的无痛性或轻度压痛的结节,根据瘤体大小、性质可鉴别。
临床上以面部和躯干上部更为常见,多呈圆顶形隆起的皮肤肿物,囊肿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生长缓慢。而背部弹力纤维瘤呈坚实性直径数厘米的深在性软组织结节,常见于肩胛下区。
背部弹力纤维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为良性肿瘤,不需做多余的边缘切除,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复发。
本病无药物治疗。
手术前应进行全麻,患者应取侧卧位或卧位,通过手术治疗可切除体内瘤体,减轻肿瘤恶性变化。术后避免感染,配合使用抗生素。
背部弹力纤维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可以治愈,无明显复发倾向,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背部弹力纤维瘤一般可以治愈。
背部弹力纤维瘤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生存时间。
此病一般手术切除后,不会复发,患者无需复诊。
背部弹力纤维瘤无需特殊的饮食禁忌,手术的患者术后禁止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平时注意营养丰富、充足、均衡即可,还应忌烟忌酒。
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应注意患处的护理,术后应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加重病情,此外患者还应注意自身心理调节,家属也应积极观察患者情绪变化等。
禁止对患处进行搔抓,以免遭受细菌感染。
如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应注意敷料是否干燥、避免伤口感染、避免伤口接触水,必要患者要卧床休息、禁止劳作等。
因该病是肿瘤性疾病,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家属应及时宽慰患者,避免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疾病恢复。
患者监测患处,若出现红肿、发炎、溃烂等异常情况,需请医生及时观察。
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严重时,及时告知医生。
背部弹力纤维瘤病因尚不是十分明确,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离子辐射、放射线辐射,尽量避免受到外伤可能会对此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效果。
尽量避免电离辐射、放射线照射。
外出劳作或运动时做好防护措施,穿舒服合体的衣物。
尽量穿着纯棉衣物。
4900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107.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51.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