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属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易继发感染。一般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惊厥发作和精神异常。目前,对脑曲霉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本病预后极差,病死率极高。
脑曲霉菌病是曲霉菌感染引起的。原患有营养不良以及一些基础疾病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好发。人类致病性曲霉菌感染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形式。
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上呼吸道寄生菌,属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易继发感染。
应用细胞毒药物、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应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曲霉菌机会性感染。
脑曲霉菌病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曲霉菌可侵犯皮肤、黏膜、肺、脑、眼、耳、胃肠道、神经系统、骨骼等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仅次于肺,位居第二位。尚无确切的临床发病率统计。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易继发感染。
原患有营养不良以及一些基础疾病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如糖尿病、近期开颅术、肺结核和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这些人群感染概率较大。
脑曲霉菌病患者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肉芽肿和曲霉性动脉炎,主要有头痛、癫痫发作、偏瘫或意识障碍等脑神经定位体征或感觉异常,病初甚至无发热或仅低热,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现深昏迷。
临床表现与进展速度及病人免疫状况有关,一般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惊厥发作和精神异常,可有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或肢体瘫痪等。
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现深昏迷,可能会出现面肌麻痹、说话困难等。
曲霉菌局部蔓延或经血行播散到脑,侵及动脉可出现曲霉菌菌丝性动脉炎,导致脑梗死,亦可形成动脉瘤,导致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当脑曲霉菌病患者出现头疼、恶心甚至癫痫时需要及时就医,可就诊于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脑脓肿进行鉴别。
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应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并出现头疼、恶心甚至癫痫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抵抗力低下或原本患有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时有一些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肺结核、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或者脑脓肿需要手术时,可到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可到相关科室,如糖尿病需到内分泌科,肺结核要到呼吸内科等。
患者工作、生活场所是什么样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若有其他病史,近况如何?服用过什么药物?
近期是否有过生病的情况?
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情况。
观察脑脊液检查结果,淋巴细胞是否异常。脑脊液、病变组织直接镜检或培养是否异常。
包括曲霉抗原与抗体的检测。检测曲霉循环抗原远较抗体检测可靠。
肺内咯出物、病理组织、尸检组织等均可作病理切片。
通过颅脑CT、MRI探清患者是否存在脑实质内损害。
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史,或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诱发因素。
累及脑室或脑膜者偶可脑脊液培养阳性,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和脑组织活检标本培养。
影像学上可见硬脑膜脓肿及局部硬脑膜强化。
引起脑脓肿的病原体最常见的是细菌,发热为主要症状,还会有头痛、全身乏力、嗜睡等症状,同时还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压增高可以通过脑脊液检查。而脑曲霉菌病发热症状不明显,会有头痛、恶心、呕吐、惊厥发作等症状,仅靠脑脊液检查无法诊断。
目前对脑曲霉菌病主要以抗真菌治疗、清除原发病灶为主。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主要选择抗真菌药物,要严格掌控抗生素的用药指征,同时加强护理和支持疗法。
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药指征,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
加强护理和支持疗法。
首选抗真菌药物为两性霉素B,对病情较重或静脉滴注疗效不显著,或出现不良反应者,可行鞘内注射。
本病多伴有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形成脑疝危及生命。常用20%甘露醇,若给予足量的甘露醇颅内压降低仍不明显,严重的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者,可考虑给予人血白蛋白快速静脉滴注。
本病暂无手术治疗。
脑曲霉菌病是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一种,其颅内侵犯迅速,危害大,患者常病情危重,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病死率极高,具体能活多久要看疾病发展,患者需要定期复诊。
由于脑曲霉菌病很多是尸检确诊的,真正治疗成功的病例并不多。
本病患者病死率高,存活率低,具体能活多久要看疾病发展,没有具体时间。
患者服用两性霉素B期间,应每隔3~7天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脑曲霉菌病患者的护理以治疗患者原发病为主,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等。
建议进食祛湿、增加免疫力、高蛋白的食物,如冬瓜、西红柿、墨鱼等。
避免进食湿性、油腻的食物,如奶油蛋糕、土豆等。
脑曲霉菌病的护理极其重要,日常生活中要了解所用药物的作用、剂量等,同时注意病情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就医。
根据曲霉菌病特点,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配合医护人员记录好患者的24h出入量。
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肌力、肌张力变化。
由于患者自理能力缺陷,日常家属应做好各项生活管理。
两性霉素副作用较多,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贫血等,还会对肝、肾、造血系统有一定毒性。当患者的不良反应剧烈时需要及时就医。
脑曲霉菌病的预防主要在于一级预防,比如工作环境的改善、消毒,饮食要注意,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预防感染。
对长期接触霉菌污染的环境以及食用霉变食物的人,需要及时做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接触曲霉菌污染的环境、工作场所应佩戴防护口罩,空气定期消毒。
禁忌食用霉变的瓜果等食物。
对高危患儿,应在诊断评价同时及早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对于具有侵袭性曲霉菌病病史、正在处于免疫抑制期的患儿,重新应用抗真菌药物能预防感染复发。
4267点赞
[1]李向阳,金玲湘.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02.
[2]肖波.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909.
[3]陈光福.实用儿童脑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085.
[4]倪鑫.内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38.
[5]李燕芬.1例脑曲霉菌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6,09(145):15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