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裂是由于妊娠早期胎儿发育障碍,导致头颅颅骨出现的先天性闭锁不全,发生率低于脊椎裂。该病以发生在枕部者为最常见,有时发生在鼻根部、前额部、鼻咽部、眼窝内等处。可分为隐性和显现两类。其临床表现与患病轻重有关。轻症颅裂外观可无明显异常,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仅有局部颅骨愈合不全。重症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颅骨局部缺损,缺损处有囊状膨出。发育障碍更严重者,可出现大脑缺如的无脑儿。易合并脑积水、智力低下、脑膜炎等。治疗方法主要为根据发生部位和内容的不同进行手术,切开囊壁或开颅手术,进行还纳或切除内容物。该病宜在出生后尽早手术,避免由于膨出的囊壁有糜烂,易破溃,而形成脑脊液漏等,造成重大危险。
头颅表面无外观上改变和特征,临床上也无任何症状,多在头颅X线摄影时偶然发现有颅骨局部缺损。以顶部好发,额部、枕部等处极少出现,故也称顶部隐性颅裂或矢状孔。
脑膜膨出,内容物为脑膜和脑脊液。
脑膨出,内容物为脑膜和脑实质,不含脑脊液。
囊状脑膜脑膨出,内容物为脑膜、脑实质和部分脑室,脑实质与脑膜之间有脑脊液。
囊状脑膨出,内容物为脑膜、脑实质和部分脑室,但在脑实质和脑膜之间无脑脊液存在。
颅裂是一种先天性脑部畸形。由于妊娠早期胎儿发育障碍,导致头颅处出现的先天性闭锁不全。在胎儿出生后即出现隐性或显性颅裂的临床症状。
孕妇在妊娠早期照X线等放射线、接触有害物质,使胎儿在胚胎时期神经管发育不良、中胚叶发育停滞,导致妊娠早期胎儿发育障碍,出生后头颅处出现闭锁不全。出现局部颅骨愈合不全、程度不等的颅骨局部缺损、缺损处有囊状膨出等临床症状。
颅裂为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出生后即可出现症状。本病发病率无地区及男女差别。脑膨出发生在枕部概率为70%,发生在鼻根部概率为15%。
孕妇妊娠早期接触放射线、有害物质者。
孕妇有孕期感染、外伤、服用药物史者。
孕期目前营养不良、缺乏叶酸者,医导致胎儿神经发育不良,导致脑膨出。
有脑膨出家族史者,发生本病的概率增加。
颅裂的典型症状为局部颅骨愈合不全、程度不等的颅骨局部缺损、缺损处有囊状膨出。该病若不尽早手术,尽早治疗,容易由于膨出的囊壁有糜烂、破溃,而造成脑脊液漏等重大危险。多数可合并发生脑积水、智力低下、脑膜炎。颅裂的发生部位有枕部、顶部、额部及颅底部(包括鼻根、鼻咽部)等。以枕部颅裂最多,占3/4。在显性颅裂中临床上以脑膜膨出最为多见。
颅裂患者出生时即有局部包块,可逐渐增大。发生在枕部者,如为囊状脑膜脑膨出,其颅骨缺损较大,包块也大且呈实质感,不透光,不可压缩,哭闹时张力可增高,覆盖于肿块表面的皮肤可逐渐变薄,极易发生破溃感染;发生在鼻根部的囊性颅裂,表现为眼距宽、眼眶小,可能堵塞鼻腔发生呼吸困难,还可引起泪囊炎,并产生相应的颅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一般无神经系统症状,但颅骨缺损大,膨出的内容物多时,鼻根部显示出现嗅觉丧失,颅底者肿块突入鼻腔内可影响呼吸,颅盖部可有肢体瘫痪、挛缩或抽搐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智能低下,腱反射亢进,皮质性视觉障碍、小脑和脑神经损害。
肿块特点
一般含有脑脊液肿块,压迫前囟时有波动,透光试验阳性稍可压缩。
发育障碍更严重者,可出现大脑缺如的无脑儿。
发生于枕部的颅裂,有时膨出如儿头大,多会伴有脑积水,易发肢体的痉挛性抽搐。
有脑膜脑膨出者,可见有脑组织的阴影,出现智力低下。
若膨出物表面为薄膜样结构,并有破溃趋势者,则易于并发脑膜炎。
颅裂患者临床表现常为局部颅骨愈合不全、程度不等的颅骨局部缺损、缺损处有囊状膨出。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去神经外科就诊,积极配合做相应检查如X线头颅摄影、CT、MRI脑扫描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及早手术,避免出现脑积水、智力低下、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婴儿出生后在头颅的中线部出现指头大小扁平状、半球状或短颈球形的囊性膨出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头颅处出现囊性膨出,合并出现脑积水、脑膜炎等症状时,高度怀疑颅裂,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颅裂的患者,若膨出的囊壁有糜烂,易破溃,容易形成脑脊液漏时,应立即就医进行手术。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儿进行初步检查也可至儿科。
膨出物是固定的还是持续生长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部有囊状膨出、膨出物持续生长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脑积水、智力低下、脑膜炎等症状)
母亲怀孕时是否接触过放射线、有害物质?
患儿是否出现呼吸困难?
可在婴儿枕部或鼻根部有肿块,哭闹时肿块变大或变小。神经系统可见眼球运动障碍,听力异常,肢体运动障碍等,患儿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对于隐性颅裂患者,头颅表面无外观上改变和特征,临床上也无任何症状。可通过头颅X线摄影时,偶然发现有颅骨局部缺损者。
CT能清楚地显示颅裂的部位、大小、膨出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检查是否合并脑发育不全、脑积水等。
对于颅裂确诊患者,头部MRI可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畸形和膨出物的各种内容。
当患儿母亲怀孕时接触有害物质、或营养不良、受到外伤时,婴儿出生后头颅处出现囊性膨出,并出现随年龄持续生长的现象,可初步怀疑为颅裂。
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瘫痪、智力低下等可协助诊断本病。
经影像学检查可显示颅骨有局部缺损,或显示脑部畸形和膨出物的各种内容可确诊本病。
皮下囊肿时也可出现囊性膨出,但该疾病当小儿哭泣时,囊性肿块张力不增加,静止时也无压缩感。经光透照检查,显示透光实验阴性,可与颅裂相鉴别。
颅裂患儿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尽早手术的目的是关闭颅裂处的缺损,切除膨出的肿块,将膨出的脑组织复位,整复皮肤,兼顾外观。手术多根据发生部位和内容的不同,或切开囊壁或开颅手术,进行还纳或切除内容物。
该病为了预防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般在切开皮肤前常规应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如果切口内无污染或感染存在,术后24h即可停用抗生素。
可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以防并发脑疝、加重病情。
宜在出生后尽早手术,切除囊壁。如囊肿过大影响卧床及哺乳者,可择期手术。膨出不甚影响其生活,因婴幼儿对手术耐受能力较差,可待年龄稍长时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多根据发生部位和内容的不同,或切开囊壁或开颅手术,进行还纳或切除内容物。如来自前颅窝底的膨出,多行额部冠状开颅。顶、枕等处,一般行囊壁梭形切开处理脱出的内容物,尽可能将脱出的神经组织还纳到颅内。内容物还纳后,硬脑膜应严密缝合。硬脑膜缺损较多者,可行硬脑膜成形术。
颅骨成形术,如颅骨缺损范围较广或有整容需要时,也可做必要的颅骨成形术。
该病的预后与发病部位、疾病类型有关。一般认为颅裂位于颅前部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大多良好,但往往遗留较为严重的面部畸形。发生于枕部的颅裂,有时膨出如儿头大,易出现肢体的痉挛性抽搐。如果修补手术后发生进行性脑积水,则表明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轻型颅裂患者经过积极手术治疗后,大多可痊愈。而对于颅裂较重者,治疗后会存在面部畸形等后遗症。
颅裂患者积极进行正规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手术治疗结束即完成治疗周期,一般不需复诊。但当预后不良,出现感染等其他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复诊。也可术后最初前3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之后6~12个月随访1次,以便掌握患儿恢复情况。
颅裂患者以增加营养、增强其抵抗力、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主。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丰富食物种类。宜食高蛋白类食物,忌食生冷、刺激之品。
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增强其抵抗力,增加氮的摄入,有利于保持术后氮平衡。
宜食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益于手术后伤口痊愈。
忌食生冷、刺激之品,如浓茶、辣椒。该病多采用手术治疗,刺激性食物会影响切口愈合,影响治疗效果。
注重增强自身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术后加强护理和营养,注意自我监测,预防伤口感染。同时注重用药注意事项和定期复查,以便掌握身体恢复情况。
使用甘露醇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电解质紊乱等,若不良反应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术后最初前3个月内,每月复查,检查手术愈合情况,确定有无复发等。
术后需注意休息,但日常也要维持适当运动量,促进机体恢复。
颅裂是一种先天性脑部畸形。由于妊娠早期胎儿发育障碍,导致头颅处出现的先天性闭锁不全。因此,孕妇在怀孕早期注意避免照X线等放射线,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产检及早筛查。同时应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孕妇在怀孕期间定期产检,及早筛查。胎儿出生后做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隐性颅裂患者,并进行积极治疗。
孕妇怀孕早期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放射线等。
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丰富食物种类。宜食高蛋白、有营养食物,增强自身抵抗力。
孕妇可在孕期补充叶酸,以降低胎儿神经发育畸形的概率。
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保暖通风,减少去人多的地方,避免感染。
怀孕时注意安全,避免受到外伤。
颅裂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注意产检和产前筛查,密切随访。
4649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2-223.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上册)[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32-1033.
[3]孙田杰主编,李晓波,郑瑾.外科护理学[M].第2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66-1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