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前、突触、突触后缺陷,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障碍,而产生的一组临床表现相似的肌无力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哭声低、吸吮无力、喂食困难、眼肌麻痹、肢体肌无力等。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不可治愈,只能缓解患者症状。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突触前缺陷、突触缺陷、突触后缺陷。突触前缺陷包括胆碱乙酰转移酶缺乏、突触囊泡缺乏伴释放减少、类Lambert- Eaton综合征、其他突触前缺陷;突触缺陷包括终板乙酰胆碱酯酶缺乏;突触后缺陷包括通道异常伴或不伴乙酰胆碱受体缺乏、乙酰胆碱受体缺陷伴或不伴轻度通道异常。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为遗传性疾病,遗传学因素起重要作用,发病机制为负责神经肌肉信号传递的蛋白质功能异常,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突触基膜和突触后部分的遗传缺陷,导致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受损,从而影响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的连接,最终引起肌肉无力。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临床上极少见,欧洲发病率低于1/50万。目前我国发病率暂无确切流行学资料。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好发于0~2岁婴幼儿。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在新生儿或婴儿起病,表现为中度至重度的全身性肌无力,可逐渐加重,成人期起病时可出现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等症状。
新生儿的表现为一过性、波动性上睑下垂,哭声低、吸吮无力,喂食困难及可能发生的呼吸窘迫。中度至重度的全身性肌无力,可逐渐加重,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婴儿早期可有不用程度的眼肌麻痹和眼睑下垂,伴有轻至中度的肌无力,呈阵发性加重,导致呼吸窘迫和呼吸暂停。运动发育迟缓,面肌、颈肌、四肢及躯干肌无力,活动后加重。
成人期表现为眼肌麻痹、波动性上睑下垂,轻至中度的延髓麻痹和肢体肌无力、吞咽和构音困难、脊柱侧弯等。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新生儿期即可起病,当患儿出现早期反复呛奶、喂养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儿科就诊,进行抗乙酰胆碱受体、心肌酶、乳酸脱氢酶、胆碱酯酶、甲状腺功能、血尿有机酸筛查以及头颅MRI、肌肉活检、神经电生理检查。需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亨廷顿病等鉴别。
当患儿出现早期反复呛奶、喂养困难、肌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出现呼吸窘迫和呼吸暂停、延髓麻痹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到儿科就诊。
出现呼吸暂停严重表现可到急诊科就诊。
近期有无反复呛奶、喂养困难等情况发生?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哭声低、吸吮无力、眼睑下垂,肌无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运动发育迟缓、吞咽和构音困难以及肌肉无力易疲劳)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阴性,是诊断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必要条件。
肌酶谱提示正常。
排除甲亢、遗传代谢性疾病。
部分患儿合并发育落后,头颅MRI提示脑萎缩样改变或髓鞘化延迟。
可显示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异常。
低频重复电刺激出现波幅递减。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可通过以下几点明确诊断:
新生儿期喂养困难、新生儿肌张力低下、呼吸功能不全、眼肌麻痹和眼睑下垂、发音困难、吞咽障碍、面瘫,肌肉易疲劳。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阴性。
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单个神经刺激出现重复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以及低频重复刺激波幅衰减现象。
有家族史,基因筛查明确位点。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由于自身抗体阻碍了神经-肌肉信号传递。多发于成年人,无明确家族史,早期临床表现常为眼外肌、咽喉肌无力或肢体近端肌无力,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肌无力有晨轻暮重和易疲劳等特点,一般无肌肉萎缩。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往往有家族史,多发于婴幼儿,肌无力多起于颅面部。少数可出现关节萎缩、脊柱侧弯。
亨廷顿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主要的临床特点为不自主运动、精神异常和进行性痴呆,一般患者在中年发病,表现为舞蹈样动作,亨廷顿病的病理特点是选择性神经元的丢失,特别是纹状体神经元内出现突变的亨廷顿蛋白的聚集。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多发于婴幼儿,有明确家族史,表现为全身性肌无力。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呼吸管理,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长效乙酰胆碱受体阻滞剂。
麻黄碱、沙丁胺醇等,可以延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内的作用时间,改善肌无力症状。慢通道综合征和胆碱酯酶缺乏症这两种亚型会因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应用而加重,需禁止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奎尼丁,可显著改善慢通道综合征病人的病情。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所有亚型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都可能发生通气不足问题,及时的无创通气、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是遗传性疾病,预后取决于突变的基因类型,新生儿期即可发病,不可治愈。一般来说,病情进展较快的类型通常预后较差,而病情进展较慢的类型预后相对较好。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不能治愈。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减轻肌无力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如果不治疗,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在新生儿期易夭折。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可在治疗后1个月复查心肌酶、乳酸脱氢酶、胆碱酯酶、肝功能等。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的饮食调理,选择均衡、健康的饮食即可,为身体提供所需的全部营养。
进食时注意避免发生呛咳,避免食用坚硬、不好咀嚼的食物,以免阻塞气道。
忌食高盐、腌制食品,避免引发高钠血症。
宜食高蛋白食物,如鱼、虾、瘦肉等,富含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补充维生素。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应注意日常做好相关护理,在生活中要遵医嘱服药,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呼吸道感染,适当进行锻炼,患者家中应做好防摔倒、磕碰的措施。
应该鼓励患者积极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受凉、感染,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加减剂量。
患者由于肌肉无力,有可能造成行动不便,或者易发生跌倒,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护。居室的布置应尽量宽敞、简洁,地面可加铺地毯或防滑垫,桌角或家具的棱角处可用海绵进行包裹,避免摆放鱼缸、瓷器等易碎的物品。患者外出时,最好有家属陪同。
平常家长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有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家族史者应接受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是遗传性疾病,患儿从一出生即可发病,对于患儿本身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孕妇要重视产检,尤其是妊娠前三个月,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怀孕期间避免细菌或病原体感染,对降低胎儿的患病风险有一定作用。
4988点赞
[1]乔凯,朱雯华,林洁.电生理诊断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2例报道[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16(5):499-503.
[2]刘志梅,方方丁,昌红.CHAT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伴发作性呼吸暂停二例[J].中华儿科杂志,2018,56(3):216-220.
[3]丁娟.简明神经内科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410-4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