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结节是指发生在皮下组织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常由炎症浸润、代谢产物积聚或组织增生引起。皮下结节为一种较硬,圆形或椭圆形的,无痛性小结,直径约为0.2~10cm,常位于受摩擦较多部分,如肘部内侧、跟腱、头皮、坐骨结节或关节周围。
结节位于关节、骨隆突附近,见于风湿热和类风湿等疾病。
结节于躯干、四肢皮下出现,见于囊尾蚴病,也称囊虫病。
也称痛风石,结节一般在外耳的耳廓、跖趾、指(趾)关节及掌指关节等部位多见。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结节好发于小腿内侧,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见于脂膜炎的患者。
结节好发于下肢及上肢,病变局限于皮下组织中、小动脉的结节常见于结节性多发动脉炎。
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
皮下结节种类多样,病因也有很多,主要根据大小、硬度、部位、活动度、有无压痛、和相关辅助检查来鉴别是何种结节。皮下结节非传染性疾病,无传播途径。本病病因多样,形式多样,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无特定好发人群。感染因素、免疫力低下、药物因素等都是皮下结节的诱因。
主要是由于皮下组织和/或真皮内纤维蛋白样物质聚积及组织细胞等成分所致。
寄生虫在人体内,局部组织病原菌感染引起的增生结节病变。
是血液尿酸浓度增高,尿酸盐结晶在皮下结缔组织沉积所致。
最常见的为链球菌感染,也可由结核菌、耶尔森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引起;某些药物尤其是溴剂、磺胺药以及口服避孕药,是该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自身免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节病等均可伴有结节性红斑。
与脂肪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异常有关,例如血清脂酶有轻度增加或在皮损中可测出具有活性的胰酶和脂酶。
主要是因人体内血管发生病变,病毒侵入,导致血管以及人体其他部位也发生异常。
Osler结节的具体形成机制尚未明了。一般认为,其主要源自体内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从而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常见于感染新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目前大多认为皮下结节的发生与感染密切相关,其中链球菌感染、结核、肠道感染、系统性真菌感及病毒等均可引起本病。
无法阻挡致病菌的入侵,患病风险增加。
皮下结节的出现与高滴度血清类风湿因子、严重的关节破坏及类风湿活动性病变密切相关。
也是引起皮下结节的常见因素,如磺胺药、溴化物、碘化物、避孕药等。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女性为多见,女男之比约为2.5∶1。
本病病因多样,形式多样,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无特定好发人群。
皮肤表现为多种形态,常为丘疹、结节、斑块、红皮病、银屑病样,疤痕性肉样瘤,色素减退及秃发损害。皮损不对称地分布于面部及四肢等处。皮疹坚硬触之有弹性,逐渐扩展至皮下,累及整个真皮的厚度。
质较硬如橡皮,多无压痛,大小为数mm至2cm不等,与皮肤粘连或不粘连,好发于肘背侧、指关节、肩骨突、枕骨突、腓肠肌腱等处。
黄豆或略大的结节,其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可推动,质地硬韧,数目多少不一。
为大小不一,小至小米粒,大至l~2cm的黄白色结节,或无症状,或有疼痛。较大结节表面皮肤变薄、破溃可排出白恶样物质,不宜愈合,继发感染少见。
常为对称性、大小不一(直径l~5cm)、数目不等(2-50个以上)的疼痛性结节。结节发生较快,可略高于皮面,皮肤紧张,周围可有水肿,表面热有压痛。皮损由鲜红色变为紫红色,最后可为黄色。常持续数天至数周而逐渐消退,多不发生溃疡,不留瘢痕,但易复发。
以反复发作的皮下脂肪层炎性结节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皮肤病变呈鲜红色,暗红色甚至正常肤色小结节,以较大的浸润斑块,圆形或椭圆形,常在小腿,通常类似于蚕豆的大小。结节坚硬,表面红色和热,并有自发或温和的压痛。
有触痛的、隆起的、豌豆大小的红色或紫色病灶,出现于手掌、足底,尤其是手指和脚趾的末端。
不同于急性结节性红斑的特征,其常发生在老年妇女,皮损为单侧,若为双侧,则不对称,除关节痛外,不伴有其他全身症状。结节不痛,且比急性结节性红斑软。
损害发生于疤痕部位。如烧伤、毛囊炎、带状疱疹后疤痕上。使原有的疤痕面积扩大,高度增加,酷似疤痕疙瘩。
弥漫性分布的浸润性红斑及鳞屑性斑片,边界不清。
皮肤损害:可合并有皮下钙质沉着、痒疹、多形性红斑及毛囊炎表现。
本病引起引起皮肤萎缩、角化过度、色素增加或减退。
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皮下结节,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尽早确诊原发病进行对因治疗。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皮肤结节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本病要与丘疹性肉样瘤、银屑病样肉样瘤、冻疮样狼疮型、皮下肉样瘤、黏膜肉样瘤等疾病相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出现皮下结节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结节生长速度快,迅速增大及时就医。
有明显触痛,影响关节活动及日常生活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出现影响关节活动的症状去骨科。
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去风湿免疫科。
什么时候出现症状的?多久了?
皮下的结节是突然出现的呢,还是慢慢出现的?
什么情况下病变会加重?
自家在家有没有吃过、用过什么药?
还有什么其他症状吗?
皮下结节检查时注意大小、硬度、部位、活动度、有无压痛。位于关节附近,长骨骺端,圆形硬质小结多为风湿小结,无压痛等。
血清抗表皮基底膜抗体,抗表皮基底膜抗体测定是诊断类天疱疮的的特异性标志抗体。根据可能病因选择不同的检查。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和炎症,评估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红蛋白浓度、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了解血液系统是否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
组织病理检查能提供结节的组织学来源,取病变部位一些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及病变分析是诊断皮下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
可通过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体内各处关节、骨骼、血流和脏器的情况,评估病变波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疾病的确诊。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以反复发作与成批出现的皮下结节为特征,结节有疼痛感和显著触痛,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
常伴发热、关节痛和肌病。
当病变侵犯内脏脂肪组织,视受累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内脏受累广泛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并发感染。
皮肤结节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急性炎症期):在小叶内脂肪组织变性坏死,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部分伴有血管炎改变。
第二期(吞噬期):在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吞噬变性的脂肪细胞,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泡沫细胞"。
第三期(纤维化期):泡沫细胞大量减少或消失,被纤维母细胞取代;炎症反应消失,纤维组织形成,为纤维化期。
皮下结节往往发生于其他体征和症状之后,并且在数日内自发性消失。故治疗时多针对皮下结节的原发病进行治疗,一般采用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皮下结节的治疗周期为短期治疗。
皮下结节多属于良性增生,一般对人体没有危害,只要柔软度、光滑度、活动度良好就不要担心,继续观察即可,不用需要特殊治疗。
皮下结节一般是由于局部的炎症或者其他原因所导致,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积极的选择病因的治疗来避免复发。
此类药物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小,已经成为治疗皮肤猪囊尾蚴病的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作用和机制与氯喹类似,但毒性仅为氯喹的一半。本品也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感染、光滤、抗凝等作用。
此类药物适用于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减量复发者或伴随系统损害的病人。
环磷酰胺可用于主要器官严重病变或激素无效性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此类药物对皮肤型的症状治疗有效,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对阿司匹林,泼尼松龙和甲氨蝶呤有较好反应,可单独或联合用药。
此类药物为抗炎、止痛的首选药物。
如果是恶性的结节或瘤体较大,影响活动,或近期内突然增大或发生破溃,则应手术切除。
皮下结节的多数患者长期预后良好,极少数患者可能因关节受累严重而导致关节畸形,或出现内脏损伤等多系统受累的情况。
皮下结节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可以治愈。
皮下结节的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皮下结节极少数的患者可能因关节受累严重而导致关节畸形,或出现内脏损伤等多系统受累的情况。
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按照医嘱进行定期复诊。
皮下结节的患者与正常人饮食相同,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即可。
皮下结节多数可以治愈,在治疗护理下可控制病情发展,使其趋于稳定,如果护理得当,大多数病人可以正常生活。
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防止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保持衣物、床单及一切与皮肤接触物的清洁及舒适。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高营养,多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
患者注意观察周围皮肤是否存在红肿、疼痛、溃烂、瘘管,是否是游走性结节,观察关节是否晨僵、疼痛、肿胀、热感、运动障碍和畸形。一经发现及时就医复诊。
家人要与病人多交流,通过交流消除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皮下结节是排除性诊断,即使已经确诊,仍需要长期观察随访,以排除恶性肿瘤、感染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特别是病情复发的时候,每一次都要排查其他疾病。
皮下结节与遗传、感染、免疫等有一定关系,病情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要引起重视,做好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
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
必须在重油烟处工作的人,尽量保护好自己,比如戴上口罩,定时出去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每年起码做一次检查等。
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4200点赞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7-208.
[2]张奉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247,620-622,1119-1122.
[3]汤美安,潘云峰.风湿性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4-27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