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颚口线虫病是由棘颚口线虫幼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病。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鸡肉等肉类而获得感染。感染后经数日或数周的潜伏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约2周后患处出现局限性、游走性蚕豆大小硬结或斑块,有瘙痒和触痛。皮损多发生于四肢、躯干、阴部、头面等部位。本病一旦发生主要以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预后良好,主要以预防为主,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
棘颚口线虫病是由有棘颚口线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引起。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鸡肉等而获得感染。有时幼虫也可离开鱼体而进人水中,随饮水进人人体。
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鸡肉等而获得感染。幼虫可在人的皮肤和内脏中寄生,首先通过胃肠壁到达肝门静脉系统。在肝内产生广泛性损害,离开肝脏后进人皮下组织及肌肉或肺、脑、眼等脏器,产生游走性包块,也可引炎症、水肿、坏死及贫血等。
棘颚口线虫病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及爬虫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人体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在人体内不会发育为成虫。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鸡肉等而获得感染。该病发生于东南亚、东亚、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等。我国多发生在长江流域一带,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均有报道,我国台湾的发病率极高。
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鸡肉等而获得感染。
本病主要好发于常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肉类者,由于棘颚口线虫经常寄生在生鱼或者生肉上,所以此类人群容易经过肠道感染。
棘颚口线虫病感染后经数日或数周的潜伏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约1周左右消退。幼虫移行部位不一样,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幼虫感染人体后,可出现腹痛、食欲减退、呕吐、发热等前驱症状。幼虫通过肠壁经肝到达皮肤或肌肉后,形成游走性肿块或脓肿。幼虫移行至其他脏器,如眼、脑、咽及泌尿生殖系统,使症状多样化。
侵人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嗜酸性脑膜脑炎和蛛网膜下隙出血,有头痛、低热、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麻痹症状,其次表现为脊髓受损综合征,躯干、四肢疼痛难忍,随后出现肢体瘫痪。所有患者都有神经根性疼痛,腰、胸、颈脊神经根和脑神经根都可成为幼虫进人中枢伸经系统的通道。临床可表现为上升性瘫痪的神经根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神志可突然发生改变而昏迷或死亡。
波及眼部,虫体移至眼前房,引起眼颚口线虫病,表现疼痛、羞明、流泪、眶围水肿、结膜肿胀,严重时导致失明。
出现于肺和支气管树内时,可引起咳嗽、肺萎陷和肺实变。
幼虫先穿过肠壁移行到腹腔后,肝脏是移行的必经之路,因此感染后很快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疼痛或不适,进入肝脏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和压痛。
硬结有时可形成脓肿或以脓肿为中心的硬结,有时虫体会自动从脓肿中逸出。幼虫罕有移行到表皮的,如移行到表皮内,则表现为匐行疹。
棘颚口线虫病若侵犯肺、脑等脏器,可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头痛、癫痫等症状。侵犯眼部可出现虹膜炎、睫状体炎甚至失明。侵犯泌尿系统可出现膀胱炎、肾盂肾炎。如虫体停留组织内科形成结节性、条索状肿块,表面可见小的出血点。
当患者出现发热、全身乏力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棘颚口线虫病主要通过血液检查、组织活检可以确诊,还需与血管性水肿相鉴别。
患者出现发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患者局部出现局限性、游走性、复发性、炎症性的包块或硬结,初发为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有瘙痒和触痛,应及时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到感染科就诊。
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去消化科就诊。
当出现昏迷或者休克症状时可以去急诊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局部硬结、瘙痒、触痛等)
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及是否是持续的?
是否进食过生的或未煮熟肉类史?
有无其他的症状?(如发热、乏力、呕吐、上腹部疼痛等)
是否有外出游玩史?
是否到医院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及治疗?
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液常规检测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结合其他检查可对是否存在颚口线虫感染,进行辅助组织活检,通过组织活检可以确诊该病。
通过在病灶处取下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以求发现是否有颚口线虫存在于病灶处,有助于诊断。
目的是帮助医生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进行诊断,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观察患者身上是否存在匍匐疹或者结节等一系列皮肤移形症状,同时还可以观察皮肤是否发生破损或者存在黄染的情况。
组织包块内可见棘颚口线虫的幼虫,周围有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
2周后出现阳性反应。
该病发生与消退均迅速,损害多发生在皮肤松弛部位,表面皮肤不红,触之柔软,自觉瘙痒,无疼痛感。
棘颚口线虫病徐短期治疗即可,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摘除的方法,幼虫位于皮肤浅层时,可口服噻苯达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本品为广谱抗螨虫药,对粪类圆线虫、蛲虫、钩虫、蛔虫、旋毛虫等均有作用,但作用机制不明,可能是抑制虫体的延胡索酸还原酶。低浓度时对幼虫有杀灭作用,对旋毛虫而言,能杀灭小肠内的成虫使之不再排出幼虫,对组织内的幼虫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为高效广谱驱虫新药,系苯骈咪唑类药物中驱虫谱较广,杀虫作用最强的一种。对线虫、血吸虫、绦虫均有高度活性,而且对虫卵发育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为广谱驱肠虫药,具有显著的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
目的是避免寄生于眼部的颚口线虫的移动,对眼部造成更严重的损害。眼颚口线虫病因药物治疗可加重病情,甚至可导致失明,所以以手术摘除棘颚口线虫蚴治疗为主。
棘颚口线虫病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效果良好。如不及时进行治疗,脑颚口线虫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棘颚口线虫病经驱虫后,一般可以治愈。
棘颚口线虫病经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的恢复情况,按照要求进行复诊,主要复查血液检查。
棘颚口线虫病患者饮食无特殊饮食注意事项。
此病的护理主要为术后护理,术后应注意避免感染。此外,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
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注意如敷料情况,避免感染。
用药期间如果虫体并没有完全钻出,为防止虫体断裂残留体内,患者及家属切勿自行处理,需及时前往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处理。
棘颚口线虫病的预防主要以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为主。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肉类史及不洁饮水。
加强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开展体育锻炼。
4451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刘兴材,陈薇编著.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与治疗[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05:15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