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弱是由先天性遗传或后天疾病因素导致的一种色觉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辨色能力降低。色弱患者对颜色辨别能力较差,只在颜色比较饱和时才能看到颜色,只在波长有较大差别时才能区分色调的变化。较常见的是红色弱(甲型)和绿色弱(乙型),蓝色弱极为少见。先天性色弱,一般通过学生时代的体检可发现,但先天性色弱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配戴有色眼睛,帮助其日常生活。当突然发现自己辨色能力变差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后天出现的色弱主要是通过病因治疗来解决色弱的情况。
一般通过遗传而引起,患者多具有家族性聚集发病的特点。
可由于视神经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眼部疾病,或由于药物中毒而造成。
对所有颜色的辨认能力均降低。
对某些颜色的辨认能力下降,其他颜色辨认正常,包括红色弱、绿色弱、蓝黄色弱等。
色弱大多是先天遗传因素导致,呈家族聚集性。一些后天因素,如视神经病变、眼睛老化、视网膜变性、颅脑病变、药物以及精神因素,也可导致色弱的出现。
色弱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具有如下特点:
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即有色盲的男性将遗传基因(X染色体)经过女儿传给外孙一代。
患者中男多女少。
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为患者。
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表现正常。
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是携带者或患者。
少数色弱亦见于后天性者,如视神经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或颅脑病变,可造成颜色分辨能力下降,且随着原发性疾病的恢复而消失。
使用某些可以影响色觉的药物可导致颜色分辨能力下降,停药即可逐渐恢复正常。
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逐渐下降,一般为不可逆性。
当人体接触到某些化学物质时,如二硫化碳和化肥,可能会导致色弱。
如一些治疗心脏病、感染、心理问题等疾病的药物。
精神异常或情绪过于激动,也可导致颜色辨认能力下降。
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导致辨色能力下降。
绝大多数先天性色弱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常见的是红、绿色弱,男性多于女性,约为女性的5倍。
有家族疾病史的人。
患有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疾病、白内障的人。
药物中毒的人。
色弱患者主要表现为对某种颜色辨别能力较差,只在颜色较为鲜艳、光线较为充足时才能分辨颜色,比如部分红、绿色弱患者,也可以分辨交通信号顶的红色与绿色,但在其他情况下分辨红或绿色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色弱患者较常见的是红色弱和绿色弱,蓝色弱极少见。部分先天性色弱患者没有正确的辨色能力,难以自行察觉辨色异常,后期可能在体检中被发现。
患者对所有颜色的辨色能力降低,视力无异常,跟全色盲相比全色弱患者无畏光、眼球震颤等眼部症状,临床较少见。
对红色的辨别能力弱,橙色、红色、黄色看起来像绿色,颜色看起来较暗。
对绿色的辨别能力弱,黄色和绿色看起来像红色,且无法分辨蓝色和紫色,本类型最为常见。
患者自觉看蓝色像绿色,黄色像浅灰色或紫色,本类型较罕见。
色弱会给驾驶或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可能引起交通事故,发生意外,导致骨折、脑出血等外伤。
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色弱患者的生活、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应尽早体检,对于有类似色弱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患者体检或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发现自身辨识颜色能力较差时,应及时到眼科就医。
当入学体检或入职体检发现患者存在色觉异常时,应及时前往医院接受帮助。
有家族疾病史的夫妇,在婴儿出生后,可带着婴儿前往医院做早期疾病筛查。
已经确诊色弱的患者若出现视物不清、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若出现视物不清、失明、意外事故导致外伤等情况,可去急诊就诊。
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自己辨色能力差?
一只眼睛还是两只眼睛有异常?
父母或者祖父母是否患有类似疾病?
既往有过其他疾病史吗?
近期服用过哪些药物?
近期接触过化学物质吗?
通常称为色盲本,利用色调深浅程度相同而颜色不同的点组成数字或图形,在自然光线下距离50cm处识读。检查时色盲本应放正,每一图不得超过5s。色觉障碍者辨认困难,读错或不能读出,可按照色盲表规定确认属于何种色觉异常。白色光线下患者处于50cm距离,在5s内辨认正确者色觉正常,时间延长者为色弱。
在固定照明情况下,医生会令患者把大小、形状一致但颜色不同的物体或卡片,按颜色进行分类排列,将颜色最接近的物体排列在一起,根据排列顺序正常与否来判断患者色觉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NagelⅠ色盲镜是诊断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的金标准,可判断色觉异常的具体类型、程度及判断色觉缺陷类型和程度。
NagelⅡ色盲镜包含了用蓝色和绿色匹配蓝绿色,用于检测蓝色觉异常,可以以此来判断色觉缺陷类型和程度。
对与非先天性患者,若医生怀疑患者的色弱是由于颅脑部疾病所致,医生还可对患者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观察是否存在颅脑病变。
对于后天色弱患者,医生可通过检眼镜检查,观察到患者眼底是否出现病变。
对于突然出现色弱患者,可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患者的眼部进行全面的检查,尤其是眼睑、结膜、巩膜、角膜、虹膜、晶状体等。
色弱患者能看到正常人所看到的颜色,但辨认颜色的能力迟缓或很差,需要时间思考。有的患者在照明不良或看的物体颜色较浅时,可能完全不能辨色,若物体颜色深而鲜明,照明佳,也可能像正常人一样分辨颜色,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家族病史综合判定。
色盲与色弱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两者区别在于识别障碍的程度不同。前者主要表现为完全不能分辨某种或多种颜色,而色弱患者只是对某种或多种颜色的辨别能力降低,可以识别分辨所有颜色,只是要花更长的时间。如识别色盲本上的特定图案,正常人5s内可正确识别出,色弱患者会在延长一段时间后识别出,而色盲患者完全不能识别,所以根据这一性质可以将二者轻易鉴别。
多数色弱患者是先天遗传所致,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患者可以通过佩戴色弱矫正镜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对于色彩的感知力,这种镜片上会进行特殊镀膜,从而达到矫正色彩障碍的效果。对于后天获得性色弱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配戴特殊眼镜,相当于在正常眼镜上加了特殊颜色的滤镜,增强患者对颜色之间对比度的感知,但是并不会提高患者的辨色能力。
对于服用药物所致的色弱患者,应及时查明是何种药物导致的色弱,采取及时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后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对于由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疾病所致的色弱,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将原发病治愈,使患者视觉功能恢复正常,色觉也随之恢复正常。
对于一些接触化学物质的患者,在远离如氯喹、二硫化碳等引起色弱的化学物品一段时间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对于白内障或视网膜脱落导致的色弱,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先天性遗传所致的色弱目前只能通过色弱眼镜来矫正,后天疾病所致色弱者,可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色觉,一般预后良好。
色弱不能治愈。
色弱一般不影响寿命。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检查视觉及视力,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日常防护措施。
色弱患者要保证正常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需要多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尽量控制高油、高糖食物,避免升高血糖。
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多吃鸡蛋、鱼类、胡萝卜、动物肝脏等有益于眼睛的食物。
禁忌暴饮暴食,尽量避免油炸、腌制等重口味的食品。
色弱患者由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辨色能力障碍,会对生活造成的一定影响,如选择衣物穿搭、做饭观察食物是否煮熟等场景中会遇到障碍,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
色弱严重的患者,在过马路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人群的行为,来帮助自己辨别是红灯还是绿灯。
选购衣物等有色物品,通过询问周围人,或拍照咨询家人朋友等确认颜色。
色弱的患者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些帮助辨别颜色的软件,来帮助自己辨别生活的颜色。
日常工作生活中,家属或者同伴可在一些事物上贴贴纸,做好备注,备注内容包括颜色提示如“红色箭头”,帮助其识别。
烹制食物时,可通过设定时间和温度,来判断食物是否烹饪完成。
患者在阅读或工作时,尽量选择光线充足的位置。
平时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用眼,在用眼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闭眼、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的方式来缓解眼睛的疲劳。
定期到医院复查视觉及视力。
先天性色弱患者由于存在色觉异常,在小时候某些场景下可能遭受其他同龄人的嘲弄,很容易受到排挤,并产生心理自卑感。此时,作为患者的家属一定要多安慰鼓励患儿,避免患儿因为色弱而出现自卑的心理。
过马路时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辨别红绿灯,以保证安全。
可熟记交通信号灯横排灯和竖排灯三个灯的位置,并记忆每个位置灯亮时的意义,可帮助避免意外伤害。
大部分患者的色弱是先天遗传的,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对于后天性色弱,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可降低色弱的发病风险。
对于患有家族遗传病史的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始进行色弱筛查,儿童宜从第一次检查视力开始,尽早干预,规避风险。对于服用可能影响视觉的药物或者接触化学物质等其他致病因素的高危人群,有条件者也应尽早进行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筛查,可通过假同色图检查、色相排列检查、色觉镜检查等方法检测,其中假同色图检查是最简单、广泛的色觉检测方法。
积极治疗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等可能导致色弱的相关疾病,以免病情进展出现色弱。
日常工作中易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者,应做好防护措施。
出行注意安全,防止眼外伤的出现。
注意眼部卫生,科学作息,不过度用眼,防止眼疲劳。
4420点赞
[1]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9.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KanskiJJ,BowlingB.Kanski,赵培泉译.临床眼科学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