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又称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儿童,可为原发,也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通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发病,以间歇性的腹痛、腹泻为主要病症表现,通常也会引起患儿的营养不良、肠粘连等。一般进行药物治疗,当结核压迫内脏器官时进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常因饮用受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病,通常多见于青少年。
较原发性多见,通常多继发在开放性肺结核、肠结核、输卵管结核等,病变淋巴结若发生破溃可引起结核性腹膜炎。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同类型的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继发性较原发性多见。
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常因饮用受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病,在原发病里,细菌大都是直接透过健康的肠壁而进入淋巴结,或者是肠壁的原有病变已经完全愈合,未留痕迹。
较原发性多见,多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或肠结核,大多数在肺或肠有明显的病灶。淋巴结受累最多的是在回盲部,在盲肠及升结肠内侧的腹膜后间隙中,以及在小肠系膜下端部分,上腹部的淋巴结偶尔也可以有结核性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农村多于城市,多发生于儿童,各地域、民族间差别不大,性别差异也不大。
当带菌者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时,带有病原菌的飞沫可被排出,易感者吸入这些飞沫即可被感染。
不小心食入带菌的食物,或者吞咽带菌的痰液、唾液。
粟粒性结核多由血行传播,结核杆菌侵入血流后可经血道进行播散。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后,可经淋巴向其他器官、组织侵犯。
儿童、青少年、老年人。
感染艾滋病病毒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居住拥挤等社会因素。
食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的少数地区人群。
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的人。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在症状上可分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与慢性肠系膜淋巴结,临床上急性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可以疑似为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等。
患者通常会出现疲倦不适,时感脐部以及右下腹部出现间歇性腹痛,痛剧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1~2天后疼痛会减轻,但有加剧发作的可能性,可表现为持续低热、经常性腹泻、常出现水样便和黑臭便等症状。
患者出现明显的腹部胀满和压痛,以右下腹的压痛最为显著,有时还可摸到少量肿块,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
通常出现腹泻及脂性下痢,病人因长期有慢性腹泻及因淋巴结的肿大的症状,常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等。如并有腹膜的结核者,症状会更将加剧,患者常有中等度的热型,伴有食欲不振、消瘦显著、精神倦怠等。
腹部膨隆,可有慢性压痛。
有时医生查体可以在腹部触摸到团块状肿大的硬物,比较固定且不易推动。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压迫幽门致幽门梗阻,出现吃不下饭的现象。
成人有表现为脐周触及腹块的少数情况,剖腹探查时发现为淋巴结结核。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并发症主要是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门静脉,使回流受阻,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有水波动感,检查者将左手掌放置于病人的右侧腹壁,以右侧手指叩击左侧腹壁,左手掌便可感觉到一种波动感。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压迫下腔静脉引起下肢水肿,用手去按压可能会导致腿部肌肉凹陷,而且不容易弹起来。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筛查,对于有疑似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易感人员出现不明原因的脐周或右下腹隐痛、肿块,伴有不规则低热、盗汗、乏力、纳差(食欲不振)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若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优先去消化内科,若出现感染时,亦要去感染科进行诊断。
有什么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结核病、免疫力低下等病史?
是否有结核病接触史?
饮食卫生习惯如何?
以前做过检查吗?结果是什么?
常有轻中度贫血。
多明显加快,可作为评定结核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强阳性或其他免疫学检查阳性。
即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浆膜腔液的结核分支杆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但阳性率低。
检测血液或浆膜腔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DNA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帮助诊断。
肠系膜尤其是回肠末端外,有散在的钙化阴影。
可发现较小的淋巴结和钙化灶,并准确定位。
对肠系膜淋巴结出现干酪样坏死有提示作用。
用药诊断困难又无广泛粘连时,可直接观察病变,亦可取病理活检。
有结核病接触史。
低烧、疲倦、食欲减退、消瘦、情绪不稳等症状。
腹痛,如持续轻度钝痛、阵发性腹痛,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剧烈性腹痛。
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右下腹或左上腹靠内部位深触诊时有压痛,如淋巴结肿大较明显则可触及(腹壁或肛门指检查),并有压痛。
多发病急,可出现发烧,腹痛局限于右下腹部,病儿多取下肢屈曲位,右下腹麦氏点处明显压痛伴肌紧张,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右下腹麦氏点处疼痛是急性阑尾炎的特征性体征,可据此对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相鉴别。
无结核中毒症状,腹部无固定压痛点,有排蛔虫史,粪便镜检可找到蛔虫卵。根据临床表现及粪便镜检可找到蛔虫卵可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和肠蛔虫症。
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扁桃体炎、肠道感染、髂窝脓肿等急性感染时,无结核中毒症状,有各原发病的相应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及和病史可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和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病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为最常用的抗结核药,抗结核药物治疗一般主张联合用药,可两种或三种同时应用。如无效,可试用卡那霉素,一般经治疗后两周始有显效,表现为体温下降、腹痛消失,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机体反应性过高、腹膜渗出液量大、中毒症状严重或发生多发性浆膜炎的病员,可以用强地松,疗程3~4周,不宜过长,可较迅速的缓解毒性症状,减少腹水形成,并有避免产生粘连的作用。
肿大淋巴结压迫腹内脏器产生相应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以解除压迫,干酪坏死的淋巴结可将干酪样物剔除。
若出现腹泻等症状,可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碱式碳酸铋等。
若患者出现腹痛,可以采取给予颠茄、阿托品等药物,严重者可给予输液及钾盐。
若发生不完全梗阻,应及时进行胃肠减压。
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预后良好,慢性中毒症状消失缓慢。无合并症的病人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治愈。因为淋巴结是密闭的实质组织,其中氧浓度低,不利于结核菌生长。同时淋巴组织中血液循环丰富,抗结核药物容易进入病变组织,局部药物浓度高,使之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积极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预后良好,淋巴结干酪样变会逐渐被吸收、硬结、钙化,达到治愈。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一般2个月复诊一次。
给予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平时可以适当的食用全谷物或含钙的食物,睡前补充钙剂和维生素,注重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体重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生理指标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规律生活,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坚持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做好隔离,注意个人卫生,用过的餐具应消毒。
做好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检查。
减少与结核患者接触,探视患者应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或戴口罩等。
牛奶需充分消毒后再饮用。
虽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病因明朗且可以达到治愈,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做好对儿童的疫苗接种。
要定期去医院做相关的体检,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痰结核菌阳性的早期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痰中结核菌可以在短期内减少,从源头上控制感染源。
早发现、早隔离,减小扩大感染的几率。
禁止随地吐痰,平时保持室内多通风、干净卫生。
减少与结核患者接触,需接触患者时戴口罩。
牛奶需充分消毒后再饮用。
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证充足的睡眠、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感染能力。
4062点赞
[1]朱亮旭,李吉超,向学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多期CT扫描特点及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杂志第10期,2017.
[2]王秋萍.肠系膜淋巴结结核[J].结核病影像诊断学教程,2018.26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