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囊样水肿不是独立的一种眼病,而是多种眼病共同在视网膜黄斑区的表现,临床常见是致盲性黄斑病变之一,其特征性表现是液体在黄斑部积聚,形成蜂窝样或囊状外观。本病的临床表现根据病情进展而有所不同,早期表现为视力轻度下降,病程中随疾病迁延加重,可表现为视物变形。晚期囊壁网膜变薄,色素上皮层萎缩,可形成黄斑囊样变性。当合并黄斑裂孔时,表现为注视直线时有断开的感觉。当黄斑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时,可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并伴有视物遮挡感。根据病变各个时期,可酌情选择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一般疾病早期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但易复发,晚期视力预后不佳。
黄斑囊样水肿为多种疾病在黄斑区的一种表现,多为各种疾病导致,其他因素还包括手术、外伤、药物等。本病好发于原发性眼病的患者、眼外伤患者、内眼手术者等。
绝大多数是全身性疾病引发的眼部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造成视网膜渗出、出血、血管阻塞等可致黄斑水肿。
眼部炎症累及葡萄膜,易致视网膜增殖性疾病,形成黄斑前膜可牵拉视网膜引发黄斑水肿。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可继发低眼压性黄斑水肿,而白内障术后发生的黄斑囊样水肿称为Irvine-Gass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后4~12周。这些手术成功的病人,多数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眼底镜下90以上査不出有眼底改变,只在做荧光血管造影时发现有黄斑囊样水肿(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黄斑囊样水肿严重时,可有明显的视力障碍。
当眼球钝挫伤造成睫状体脱离或睫状体解离时,可引起外伤性低眼压和继发低眼压性黄斑水肿。
中央凹旁毛细血管扩张症、Coats病、Leber多发性粟粒状动脉瘤病,以及反应性毛细血管扩张(继发于视网膜大动脉瘤、视网膜血管瘤等)。
由于在无晶状体眼中局部应用前列腺素衍生物和肾上腺素衍生物所致。
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菱缩和显性黄斑囊样水肿。
临床上查不出任何局部和全身有关因素,极少见。
目前尚无相关权威报道本病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患有视网膜血管病、葡萄膜炎、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各种疾病。
如眼球钝挫伤患者造成睫状体损伤。
如既往行青光眼、白内障等手术。
如前列腺素衍生物和肾上腺素衍生物等药物引起。
黄斑囊样水肿早期一般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视力下降,随着病情发展中心视力缓慢减下降,中晚期可出现视物变形,部分患者甚至视力丧失。
表现为中心视力缓慢下降,早期黄斑可以基本正常,多有中心凹光反射弥散或消失。视野检查可有相对或绝对中心暗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或可发现视网膜层间囊样暗区。
病程发展中视网膜水肿区呈不同程度反光增强,视网膜增厚,患者自觉视力明显下降,视物变形。部分患者可出现中心暗影,眼底检查可见黄斑水肿呈蜂窝状或囊状外观,囊壁厚薄不均匀,可见蜂窝状内部的分隔及血管暗影。有的小囊可以十分薄,甚至形成裂孔,患者可出现注视直线有断开的感觉。
黄斑囊样水肿早期具有自限性,一般随着原发性眼病的缓解而自行恢复,若黄斑囊样水肿长期持续存在,水肿迁延可导致神经纤维及感光细胞的破坏,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性萎缩,形成黄斑囊样变性和萎缩,甚至形成黄斑裂孔,从而导致视力不可逆性损伤。
对于有眼部原发病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及中心暗影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于眼科,通过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眼底检查等确诊,黄斑囊样水肿需要与中心性浆液性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内肿瘤等疾病鉴别。
对于有眼部原发病患者,如眼部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应定期行眼科检查,并积极治疗原发病,一旦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及中心暗影等,及早至眼科就诊。
大部分患者优先到眼科就诊治疗。
是否有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程度如何,多久了?
有无眼外伤史,是否有眼部病史,若有当时病情如何,做了哪些治疗?
近期是否有眼科手术史,是什么手术,术后眼部情况如何?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史,目前在用哪些药物,病情控制如何?
Amsler视力表检查了解患眼是否存在视力下降及其严重程度。
了解角膜、巩膜和虹膜是否存在外伤表现,以及是否存在晶状体混浊和虹膜新生血管等病变,以提供眼外伤和眼底血管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了解是否合并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其他表现,如视网膜其他部位的出血、硬性渗出和软性渗出等。
对黄斑囊样水肿的检查非常敏感,并且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性改变。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内存在大小不等多个囊样暗区,即使有些病例的眼底光素血管造影没有明显表现,OCT也可以有阳性发现。
主要用于眼底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一般建议行双眼检查。黄斑囊样水肿的典型表现为造影晚期黄斑部花瓣样荧光素积存。在造影的早期由于囊样水肿区的液体遮挡脉络膜的背景光,因而水肿范围内呈一暗区。静脉期,可见黄斑区的毛细血管扩张,开始有血管壁的荧光素漏、随之血管变得模糊,以后荧光素渗漏逐渐增强,形成黄斑区强荧光。造影后期,即15~30分钟后,荧光素积存于黄斑区各小囊内,形成特有的花瓣形或轮辐状荧光素积存。如果水肿不很严重,眼底光素血管造影只能见到黄斑区视网膜呈现一片轻微的强荧光。
视野中心相对或绝对暗点,Amsler表中心暗点和变形更明显(对于诊断黄斑囊样水肿,视野检查为非必须检查)。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眼底检查,可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
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发病时可出现虹视;眼底所见除原发病变的体征外,尚有以下特征:
检眼镜检查见黄斑区反光增强,中央凹反射消失,黄斑区呈暗红色,伴有黄色深层渗出点。
裂腺灯接触镜检查见黄斑部视网膜增厚.并可见到黄斑囊样结构,呈蜂窝状(后部反光照射)。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是确诊黄斑囊样水肿的最可靠的方法。造影早期水肿区的脉络膜背景荧光有不同程度的荧光遮蔽。晚期(10~30分钟后)形成典型的花瓣状外观。
该病亦可出现中心性视力下降,多见于青壮年男性,OCT检查可见黄斑部网膜有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有自限性并有复发倾向。荧光造影有RPE渗漏点和(或)浆液性RPE脱离,而黄斑囊样水肿(CME)的荧光血管造影是黄斑区花状光染料积存。
眼内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瘤,尤其是脉络膜血管瘤经常伴发黄斑区视网膜浅脱离和(或)黄斑样水肿。眼底除黄斑囊样水肿表现外尚有视网膜下隆起的脉络膜肿瘤。临床上遇到黄斑囊样水肿时首先应寻找产生黄斑囊样水肿的原因,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详细检查眼底,并结合多种检查结果,可免误诊和发生治疗上的错误。
患者可有突然视力下降,黄斑区有樱桃红点,后极部视网膜呈黄白色或乳白色肿胀,为细胞本身的肿胀和细胞内积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显示视网中央动脉供血受阻或不足,动脉不充盈、延迟充盈或循环时间延长等表现。荧光造影与黄斑囊样水肿呈完全不同的特点,两者易于鉴别。
由于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一般均能找到相关病因,故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原则上应该首先针对原发性眼病采取治疗措施,黄斑囊样水肿早期对视力无影响,无需特殊处理;病变中晚期引起视觉症状时可采取对症治疗,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
适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或内眼手术引起的黄斑水肿,有可能引起眼压升高。
适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或内眼手术引起的非难治性黄斑水肿,可试用乙酰唑胺口服。
适用于眼内炎症和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的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能快速消退黄斑水肿。但存在术后黄斑水肿复发可能,常需多次反复注射。
也适用于眼内炎症和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的黄斑水肿,Ozurdex与抗VEGF药物相比,费用更高,起效较慢,持续时间明显为长,但也不能避免术后黄斑水肿复发。
作为前列腺素抑制药,可以作为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药物,减少血管性的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
氨芬酸的前体药物,是一种强效的非类固醇消炎药。奈帕芬胺通过眼内水解酶进行酰胺水解,形成有药理学活性的氨芬酸。氨芬酸抑制环氧化酶COX-1和COX-2的活性,减轻黄斑水肿,且少有眼表副作用。
手术治疗一些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尤其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Irvine-gass综合征,或视网膜前膜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可行玻璃体切除术和(或)视网膜剥离术治疗。
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巩膜伤口嵌塞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可用YAG激光断离牵引的玻璃体条索。
脉络膜血管瘤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可以激光治疗血管瘤。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后部分患者黄斑水肿消退。
如眼底光素血管造影证实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漏,而且病程已经超过3个月以上,视力和病变没有自行好转的迹象,也可以考虑应用激光作黄斑区环形或C形格栅光凝。光凝治疗后3~6个月,荧光造影显示还存在水肿者,可以重复治疗一次。
黄斑囊样水肿通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不影响生存寿命,但治疗后仍需遵医嘱复诊,避免发生病变。
本病具有自限性,可治愈。
患者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黄斑囊样水肿一旦发生,治疗后仍需定期复诊,至少一月复诊一次,行常规视力、眼底、OCT检查,评估病变进展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尽量延缓黄斑囊样水肿造成的视力下降,防止进一步形成黄斑裂孔,造成视网膜脱离等更严重的后果。
目前对于黄斑囊样水肿无针对性饮食宜忌,但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饮食调理,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的饮食禁忌,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
糖尿病患者要少食多餐,控制总热量,特别是脂肪类、淀粉类食物,要少进食。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每日限盐,每日不超过6g。
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应注意眼部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同时控制好全身病情。
术后三个月内不要过多的看电视、手机等,避兔长时间用眼。
合并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控制好全身病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
注意眼部休息,保持睡眠充足。
由于黄斑囊样水肿一般能找到病因,故该病以预防为主,针对可能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病因,积极治疗,定期复查,稳定病情,尽量避免发展成为黄斑囊样水肿。
对于长期使用抗肿瘤药物,如他莫昔芬者,定期至眼科检查视力及眼底,能及时发现黄斑囊样水肿病变,并及早干预,以防病变快速进展,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
某些前列腺素抑制剂,如吲哚美辛,可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减少血管性的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视网膜血管病、葡萄膜炎、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日常注意眼部防护,避免发生外伤。
4593点赞
[1]李凤鸣,谢立信主编.中华眼科学:全3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60-2263.
[2]刘家琦,李凤鸣,吴静安,等.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0-451.
[3]张旭东主编.实用眼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47-148.
[4]Jack J Kanski,Brad Bowling.Kanski临床眼科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635-636.
[5]许红霞,梅妍.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0-171.
[6]冯竞仰,樊莹.黄斑囊样水肿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0:102-106.
[7]张思远,吕红彬.黄斑水肿治疗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2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