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化生性病变,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存在恶变的可能。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发生肾积水、膀胱癌等并发症,该病主要通过膀胱镜取病理确诊。
一般根据病理分型可以分为四类:
腺性-尿路上皮细胞巢呈圆形或卵圆形,腺腔大小不等,腺腔内常有浓缩性嗜酸性分泌物和尿酸盐结晶。
化生的腺上皮,含有杯状细胞,腺上皮下面一般无尿路上皮细胞,腺腔内常有黏液性分泌物。
腺上皮呈立方状或假复层状,但腺体相对孤立、量少,似前列腺腺泡。
尿路上皮与腺上皮混合,少数患者含有前列腺上皮。
腺性膀胱炎病因不明,主要与感染或结石等长期刺激、胚胎器官发育形成、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好发于中老年人,同时维生素缺乏、过敏反应和致癌因素也是其诱发因素。
膀胱内的移行上皮,即膀胱黏膜受到细菌的感染或结石、异物的刺激,以及在残余尿液中某些物质的长期刺激下,膀胱黏膜上皮化生,基层细胞呈灶状增生,并延伸至固有膜,形成实性上皮细胞巢样的腺样结构,这种膀胱炎症即称为腺性膀胱炎,上皮细胞不断分泌黏液,并形成含有黏液的囊腔,这种膀胱炎被称为腺性囊性膀胱炎。
部分内胚层的肠上皮细胞残留在膀胱中,可发育形成移行上皮下结缔组织内的肠上皮样腺体。从胚胎学上考虑,膀胱与直肠共同起源于原始泄殖腔,腺性膀胱炎的膀胱内腺体在形态学上与正常肠腺很相似,这些腺体可能是胚胎剩余发展而成。
腺性膀胱炎具有乳头状和滤泡状增生、上皮细胞内空泡样病变等特点,这些特征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病理特征相似,特别是上皮细胞内空泡样变,被认为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理征。
微生物缺乏容易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腺性膀胱炎。
过敏反应人群表现为机体多发炎症,从而诱发腺性膀胱炎。
包括辐射、病毒等因素,诱发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诱发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中老年人基础病多、抵抗力差,容易引发炎症。
主要是因为尿路感染、梗阻等,女性尿路偏短,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容易复发。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肉眼或镜下血尿,如并发肾积水,可出现腰酸、腰胀等不适症状,还可能有尿失禁和性交痛等症状。
排尿次数多、尿急和尿时疼痛,细菌、病毒感染易造成此症状。
尿路感染、炎症、结石或梗阻都容易引起排尿困难。
查尿常规可见到尿中带血或者镜检下可看到红细胞。
腰部酸疼、下沉、胀痛。
患者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的流出。
性生活时,容易引发疼痛。
合并膀胱结石的患者可有尿流中断等表现。
使膀胱容量减少,造成输尿管回流,导致肾积水、感染,甚至肾脏坏死、尿毒症。
肉眼可以看到血尿时要警觉,这是膀胱癌独特的排尿异常信号,约85%的膀胱癌是因膀胱炎而诱发。目前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病变,有一些危险因子可促进腺性膀胱炎转化为膀胱癌。
男性直肠指检时,可触及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
表现为尿道远端处狭窄和尿道外口狭窄。
当患者有结石、梗阻或泌尿系统感染等慢性刺激病史,出现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肉眼或镜下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做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膀胱镜检查、超声检查、病灶形态和内部结构检查明确病情。该病需要与急性膀胱炎、膀胱肿瘤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腰酸、腰胀时,应及时就医。
腺性膀胱炎患者考虑去泌尿外科就诊。
这种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多长时间了?
之前有过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或者尿路结石等病史吗?
如果有,之前做过什么检查?
家族中有没有人得过什么病?
之前有没有化学药物接触史?
重点对泌尿生殖系统进行体格检查,男性直肠指诊发现膀胱后壁质地变硬,女性应检查尿道外口是否狭窄,以及有无妇科疾病。
取中段尿送镜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必要时通过常规尿沉渣细菌计数以及尿沉渣细菌镜检,来提高腺性膀胱炎尿路感染的检出率。
尿流率检查可大致了解患者的排尿状况。
男性患者应做前列腺常规检查,判断是否患有前列腺炎。
女性患者应检查宫颈内分泌物中是否有病原体,比如淋球菌、滴虫和病毒。
可见膀胱内充满黏液絮,多在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周围有乳头状水肿,缺少自身血管的室性绒毛性增生及半透明状或灰黄色的单个或成群囊肿,组织活检可确诊。
B超和CT检查可显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或膀胱壁增厚等非特异性征象,与膀胱肿瘤很难区别。但B超作为非侵入性检查,可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率和进行随访。静脉肾盂造影可了解膀胱内占位对肾功能的影响。
腺性膀胱炎一般病灶表面较光滑,病灶内可有囊肿形成,且病变范围常较膀胱癌广泛。
可观察到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也可出现鳞状上皮化生,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
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膀胱镜检查来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镜下血尿等症状可诊断。
病灶处膀胱黏膜粗糙不平、增厚、充血、水肿,黏膜可见凸起和肿块等,可进行诊断。
因为腺性膀胱炎和急性膀胱炎都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可以做B超检查,急性膀胱炎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膀胱内膜没有明显的改变,而腺性膀胱炎患者的膀胱壁会增厚,膀胱内有可能会表现为占位样的病变,就可以和急性膀胱炎区别开来。
膀胱肿瘤因缺血坏死导致病灶表面不光整,可同时出现充盈缺损、液性坏死区。腺性膀胱炎一般病灶表面较光滑,病灶内可有囊肿形成且病变范围常较广泛。晚期的膀胱肿瘤可有盆腔淋巴结增大及膀胱浆膜层受到侵犯而变得模糊,而腺性膀胱炎的膀胱浆膜层光滑,且一般无盆腔淋巴结肿大。通过膀胱镜检查,可以和膀胱肿瘤区别开来,必要时需要做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两者的结合治疗,同时积极纠正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化学药物治疗对部分患者也有一定效果,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改善。
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多进食一些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需要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需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注意卫生清洁。
腺性膀胱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抗感染治疗和排尿不畅的治疗。
一般应用抗生素改善,具体的抗生素类型需要根据细菌培养来确定。
针对排尿不畅,临床上常用α受体阻滞剂加以改善。
腺性膀胱炎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是局限性的病灶,或者是膀胱颈部病变而影响排尿。对于病变范围较广者,电切效果并不满意,有可能切不干净而残留,并且广泛的电灼会加重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的症状加重,同时也会加重患者的痛苦,一般要行膀胱根治切除术,但是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所有用于表浅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药物均可用于腺性膀胱炎的灌注,主要有三类:增加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卡介苗、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抗肿瘤药物如丝裂霉素、噻替哌、羟基喜树碱、5-FU等;其他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类固醇等。手术方式配合药物膀胱灌注的综合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治疗。
腺性膀胱炎属于良性病变,总体预后较好,有很长的生存期,但该病容易复发。仅有少数腺性膀胱炎转化成腺癌的报告,因此需要定期复查膀胱镜。
部分良性病变表现的腺性膀胱炎可治愈,但手术及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根治,容易复发。
良性病变表现的腺性膀胱炎可以有很长的生存期,但容易复发。
一般3~6个月复查即可,期间一旦出现肉眼血尿应及时就诊。
宜多吃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比如西瓜、葡萄、芹菜、菠萝和雪梨等。
经常吃一些能够缓解尿频、尿痛症状的食物,比如绿豆、玉米、田螺等。
忌吃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咖啡因会加剧疼痛,使膀胱出现痉挛性疼痛。
忌吃柑橘,柑橘会导致碱性尿,碱性尿对细菌的生长有益。
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酒、醋、辣椒、酸味水果等。
腺性膀胱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卫生清洁、强身健体,增加机体抵抗力,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积极治疗原发炎症,高危人群主要通过定期复查进行筛查。需要特殊注意的是该病容易复发,一旦自觉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治疗原发炎症。
多喝水,保持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上。
注意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保持卫生。
注意经期卫生,有反复膀胱炎病史的患者,经期可服用抗生素预防。
腺性膀胱炎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复查,若有异常不适应及时就诊。
腺性膀胱炎容易复发,应定期复查,一旦有症状应及时就诊。
腺性膀胱炎的预防原则是积极预防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以及尿路梗阻,减少慢性刺激。同时加强身体抵抗力,多注意休息,均衡饮食。该病主要通过前列腺相关检查以及膀胱镜进行筛查。
该病患者应定期做膀胱镜筛查,老年患者需定期进行前列腺相关检查,一旦镜检异常应及时就诊。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卫生清洁。
适当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
远离外界特殊辐射环境及有致癌物质的环境。
积极治疗原发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及尿路梗阻等炎性刺激,预防加重。
4484点赞
[1]丁淑贞,姜秋红.泌尿外科临床护理[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70-171.
[2]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下卷[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那彦群,叶章群.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67-26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