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的幼虫感染人的皮肤所引起局部炎性反应,称为钩虫皮炎,俗称“粪毒块”、“土痒疹”。钩虫产卵随人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孵化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当人接触土壤时,丝状蚴侵入皮肤会引起皮损。在我国常见的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以农民多见。钩虫病遍布全球,约10亿以上人群受钩虫感染,尤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本病为钩虫幼虫钻进人体皮肤致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农作物被钩蚴沾染,农民赤脚下田,钩蚴趁机钻进皮肤、黏膜,故本病常见于菜农。同时矿井下的卫生不良、粪便管理不当,同样可使钩蚴趁机沾染周围环境,诱发本病。
钩虫是寄生在人体十二指肠的寄生虫,钩虫卵在土中孵化出有感染力的钩蚴(称丝状蚴),其卵通过粪便排出,在温湿的泥土中孵化成丝状钩蚴,接触被污染的泥土,农民赤足下田劳动时钩蚴可钻入较薄的皮内,因而引起皮肤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矿井下如环境卫生不良、粪便管理不善,也能诱发钩虫病流行。矿井所处环境潮湿阴暗,井下积水中常有钩蚴感染,如卫生不良,不及时消毒,可通过接触此类积水感染钩蚴诱发本病,同时处于潜伏期的患者粪便中可有虫卵排出,粪便管理不善同样容易任钩蚴在周边环境滋生,诱发本病。
病人及带虫者为传染源,污染钩虫卵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直接施用于农作物,再加赤足下田作业是本病传播的主要因素。矿井下如果环境卫生不良、粪便管理不善,也能引起钩虫病流行。传染源除人外,十二指肠钩虫偶可寄生于猪、狮、虎、猫及大猴等动物。美洲钩虫亦可寄生于猩猩、大猴及犀牛等动物,为人畜(兽)共患病的传染源。
感染期蚴(丝状蚴)从皮肤或黏膜侵入,农田作业是感染的重要来源,生食、污染蔬菜可自口腔黏膜侵入。由于儿童的皮肤常暴露于含幼虫的土壤,钩虫感染率高于成人。
任何性别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被感染,在一般流行区,青壮年农民感染率较高,而且可多次重复感染。在高流行区,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本病多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农村蔬菜种植区和蚕桑地区的农民,我国除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外,其余地区的广大农村几乎均曾有过流行。在我国引起钩虫皮炎的钩虫大都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华东与华北地区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华南及西南地区以美洲钩虫为主,我国广大农村钩虫感染率约为5%~30%。
污染钩虫卵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直接施用于农作物,农民赤足下田作业,感染期蚴(丝状蚴)从皮肤或黏膜侵入,这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生食被钩虫虫卵污染的蔬菜瓜果,丝状蚴可自口腔黏膜侵入,此为次要的传播途径。
儿童的皮肤常暴露于含各类幼虫的土壤,或是尿布晾在沾染了钩蚴的农作物上,多经此类途径感染儿童。
此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均易接触被钩蚴感染的积水及农作物。
婴幼儿的臀部常直接暴露,接触含有各类幼虫的土壤,且可因尿布晒于农作物上污染了钩蚴致病。
钩虫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局部即有刺痒感,1~2小时后局部出现小丘疹,好发于足跖内缘、踝及手腕。皮疹的特点为水肿性丘疹,丘疹顶端有被钩蚴钻过的痕迹,奇痒难忍。1~2天后可变为疱疹,内含黄色透明液体,抓破后常继发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哮喘、贫血貌,一般1周左右皮疹消退。
可分为由幼虫及成虫所引起两个阶段。
在夏秋季雨后赤足下田后,丝状蚴自足趾问、足缘、手或臂部等接触土壤处侵入皮肤。受染处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局部出现红斑及小丘疹或丘疱疹,奇痒或有烧灼感,1~2天内形成水疱,3~4天后炎症消退,7~10天后局部皮肤逐渐恢复正常但若皮肤溃破,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热和局部淋巴结炎。
上述感染1周左右,由于有大量钩蚴移行于肺泡、支气管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哮喘、低热等,持续数周至1个月以上。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多或肺门阴影增宽,偶可引起一过性肺部浸润病变,发作期血中及痰中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不易发现钩虫幼虫。若侵入皮肤的钩蚴通过淋巴结及淋巴管移行,可引起腹股沟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及疼痛。
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胃肠道症状及贫血所致的症状。在钩虫病流行区,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或带虫者约大于80%。
有的患者在发生皮炎,还可伴发荨麻疹或皮疹发生后2~7天伴发哮喘。
本病若是治疗不及时,长期迁延不愈则皮损处易并发色素沉着、瘢痕。
钩虫成虫钻入身体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贫血。
人体感染钩蚴之后幼虫可移行至肺部,导致患者出现哮喘。
钩虫所产生的毒素或钩蚴死亡时所放出的毒素,皆可引起荨麻疹。
患者在田间劳作后,腿部出现有钻顶痕迹的丘疹,且奇痒难忍者应立即就医,不要拖延,以免钩虫致使全身过敏、感染,则影响预后。出现丘疹样皮损者往往就诊于皮肤科,通过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在排除皮肤原发病后在医生的建议下转诊至感染科治疗。
足跖内缘、踝出现小丘疹并水肿,且发病前1~2小时有田间劳动史者应立即就医。
田间劳作后,腿部出现有钻顶痕迹的丘疹,且奇痒难忍者应立即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并且伴有痰中带血时应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哮喘的紧急发作,如反复喘息,气促等应立即就医。
患者往往因出现丘疹样皮损而就诊于皮肤科。
部分患者可因并发胃肠道症状也需到消化内科就诊。
患者如果出现气促、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可考虑就诊于呼吸科。
为何来诊?
有什么症状?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无皮肤病史?
有无家族史?
发病前有无长期下田劳作?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可见主要在钩蚴钻人皮肤处,有局部真皮及皮下组织炎症改变,即局部血管扩张、出血,血清渗出、真皮肿胀,表皮形成水疱。
在渗出物及真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见成纤维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24小时内,大部分幼虫仍可滞留在真皮及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到达肺部,此时皮炎改变即逐渐消失。
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数量多在正常范围,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浆白蛋白及血清铁含量在疾病后期显著降低,血清铁可出现在9μmol/L以下。
粪便隐血试验可为阳性。直接涂片或饱和氯化钠漂浮法检查见钩虫卵可明确诊断。虫卵计数法用于测定钩虫感染的程度和疗效评价,若粪便中钩虫卵<3000个/g为轻度感染,3000~10000个/g为中度感染,大于10000个/g为重度感染。
判断患者出现的皮肤炎症是否为真菌感染引起,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
本病发生与职业因素非常相关,常为下田作业后,手足等接触泥土的部位发生红斑、丘疹或水疱,伴剧烈瘙痒,此时应首先考虑本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疑似病例可待发病4~5周后在患者粪便中找虫卵,如有即可确诊。
本病常见于农村,患者发病前常有赤脚下田劳动或手接触泥土作业史。
本病由接触含钩蚴的泥土引起故手足为最好发部位,尤其手腕、手足侧缘等皮肤薄嫩处,体格检查时重点应观察此部位皮肤有无红斑及丘疹、水疱等改变。还应注意皮疹分布特点,有无细线状隧道、会阴部结节等。
如同时钻入的钩蚴较多时,3~8天后可出现外周血酸性粒细胞增高,并发哮喘患者发作期可在痰中找到钩蚴,发病4~5周后可在粪便中查到虫卵。
在疫水中接触血吸虫尾蚴后,尾蚴钻入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有红斑、丘疹、瘙痒。
发生于血吸虫,有下水田作业史,好发部位一般为接触水面的部位,如小腿近膝部,后期可出现血吸虫性肝、脑等脏器损害。
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表现为指(趾)侧缘皮肤深在性小水疱,瘙痒明显与钩虫皮炎相似。
本病多见于夏季,常有手足多汗,无泥土接触史,水疱为非炎性,无红斑、丘疹等改变。除指(趾)发生外,掌跖亦为好发部位,且易于复发,病程往往持续数周至数月。
为疥虫寄生人体引起的种剧烈瘙痒性皮肤病,腕部、指间亦为好发部位,应与钩虫皮炎鉴别。
疥疮常在宿舍或家庭中集体发病,皮疹分布广泛,除腕部、指缝外,下腹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亦为好发部位,可见特异的隧道,局部找到疖虫或虫卵是确诊依据。
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肠结核、慢性肠炎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病。因本病也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可行结肠镜来鉴别。
本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与一般治疗配合进行,因患者起病是被钩虫幼虫钻咬皮肤,故必行口服药物驱虫治疗,至便中不再出现钩虫卵。局部用药治疗主要是修复皮损、止痒、消炎。过敏症状严重者同时需要口服药物抗过敏,保持短期持续治疗,治愈体征为皮疹消退。
一般在钩蚴钻入皮肤后24小时内,因其尚停留在局部,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钩蚴皮炎。
可选用2%~4%碘酒、15%噻苯咪唑软膏、3%水杨酸乙醇以及左旋咪唑涂布剂等局部涂擦,均有止痒、消肿及杀灭皮内钩蚴的作用。
包括热浸、热敷和热熏:
热浸法:用53℃热水间歇浸泡患处(必须不断添加热水,以保持热水的规定温度)。
热敷法:用多层纱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垫,浸于上述热水中,然后取出稍挤干紧贴在皮损部位。
热熏法:用川艾卷或草纸卷点燃,在患部熏烫(应防局部烧伤),以上疗法对止痒、消炎效果较好。
为广谱驱虫剂,对钩虫感染具有用量低、不良反应少、疗效高的特点,钩虫感染者的虫卵阴转率可达100%。孕妇与小于2岁的儿童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为广谱驱虫药,本品对两种钩虫的疗效均好,对体内移行期幼虫有一定杀灭作用,在肠道内可抑制钩虫卵发育,疗效优于甲苯达唑。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昏、失眠、乏力等,多于服药后2~3天出现,无须处理。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有癫痫史者慎用。
为国内近年研制的广谱驱肠虫剂,对钩、蛔、鞭虫均有明显作用。不良反应少而轻,持续时间短,如乏力、头痛、嗜睡等,能自行消失,不影响肝、肾功能。
患者也可外涂化毒散、雄黄祛毒散、百部酒等药物,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本病若能早发现、早治疗,则预后良好。待到丘疹已经出现糜烂,钩虫致使丘疹的面积增大时,则病程延长,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预后相对较差,建议出院一周之后遵医嘱再行复查便常规。
本病通过驱虫药物治疗可以治愈,且几乎后遗症,但可再感染、再复发。
本病若能及时治疗,则不影响患者的寿命。
需口服过敏药的患者,注意对药物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若有此情况及时就医。
患者在便中无虫卵或皮疹消退后一周,再回医院复查大便常规。
患者宜保持饮食清淡,可选用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饮食。
患者宜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
患者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要忌食油炸等油腻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食鱼、虾等海鲜,忌生食肉类。
患者需在家属的帮助下保持患处周围的皮肤清洁,以免继发感染。同时患者换下的衣物均单独洗涤,患者不与他人共用一套餐具,出院后应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出院后再下田需做好防护,不得赤脚下田。遵医嘱用药时要注意监测有无出现发热、头晕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患者需注意保持意患处周围的皮肤清洁,以免继发感染。
患者换洗的衣物应单独洗涤,不得与他人共用餐具。
因便中可携带钩虫卵,本病患者不得随意大小便。
视病情不同,需口服过敏药的部分患者应注意个人体质不同,对于药物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发热、头痛、头晕等),及时就医,更换药物种类,调整剂量。
患者便中无虫卵或皮疹消退后一周再回医院复查大便常规。
治疗结束后的患者再下田时注意穿着胶靴,做好腿部防护,避免赤脚下田。
个人加强防护,如有条件,可穿短统胶鞋下田生产,尽量避免赤脚下田。下地前在手足上搽皮肤防护剂或涂一层桐油,可防止钩蚴的侵袭,搽炉甘石洗剂等可消炎、止痒。
本病尚无简洁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建议患者维持至少一年进行一次的全身体检。
包括粪尿混合贮存法、高温速成堆肥法、粪池沉卵法、建沼气池及药物杀卵法等。
在早晨露水未干、久晴初雨或久雨初晴时,如为易感季节,尽量安排不易受感染的劳动。
提倡穿鞋下地或下矿作业。
改良农具和耕作方法,尽量减少手脚与泥土接触机会。
食用生蔬菜,应反复清洗,不喝不洁的生水,饭前洗手,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涂搽防护药,如25%自矾液、石菖蒲头与乙醇按1:2浸泡取液、紫草茸、松香、乙醇等。
避免随地大小便。
4227点赞
[1]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皮肤科,皮肤科手册[M].修订再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12,197.
[2]朱学骏主编,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第2版,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02,62.
[3]赵立姝编著,现代家庭保健预防治疗方案[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1,372.
[4]罗汉超,陈德宇主编,实用皮肤性病学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08,302.
[5]上海第一医学院《家庭医学全书》编委会编,家庭医学全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01,843.
[6]张曼华编著,中医皮肤病诊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07,102.
[7]顾伟程等编著,精编皮肤病学[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9,290.
[8]吴志华,樊翌明主编,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1,2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