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灼伤是临床急诊科上较常见的疾病,酸碱灼伤根据不同的试剂分为酸灼伤、碱灼伤。酸灼伤除皮肤灼伤外,呼吸道吸入这些酸类的挥发气、雾点(如硫酸雾、铬酸雾),还可引起上呼吸道的剧烈刺激,严重者可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等。碱灼伤多见于碱性挥发物,最常见的是氨灼伤,由于其极易挥发,常同时并有上呼吸道灼伤,重者并有肺水肿。眼睛溅到少量稀释氨液就易发生糜烂,且痊愈缓慢。目前治疗主要是快速处理酸碱化学试剂,应用药物口服或外用辅助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强酸化学试剂接触皮肤造成严重脱水、组织蛋白坏死,严重的皮肤灼伤,严重者可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
强碱化学试剂接触皮肤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或碱性挥发物引起皮肤损伤、上呼吸道灼伤,重者并有肺水肿、眼睛灼伤。
酸碱灼伤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接触酸碱类化学试剂、碱类化学蒸汽等,由于化学试剂有强腐蚀性,接触皮肤后会吸收皮肤组织表面的水分,造成皮肤及接触组织损伤。
主要是硫酸、盐酸、硝酸最为多见,此外还有乙酸(冰醋酸)、氢氟酸、高氯酸和铬酸等,都是腐蚀性毒物。
如果直接接触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石灰或其他碱性挥发物,可以导致接触部位出现损伤。
如果长时间在具有碱性蒸汽的环境下工作,且防护措施做的不到位,呼吸道吸入碱性蒸汽,造成呼吸道刺激症状。
长期从事化工、纺织、燃料,经常接触强酸碱化学制剂,或者吸入易挥发性化学试剂,可增加皮肤酸碱灼伤和上呼吸道损伤的几率。
我国酸碱灼伤在急诊科较为常见,目前酸碱灼伤主要发生在有密切接触化学试剂的特殊职业人群中,每年会有2%~6%的患者。根据最近流行病学调查,在5年期间收住的3892例烧伤急诊病人中,有832例化学灼伤(416例硫酸、硝酸灼伤,219例苛性钠灼伤),这些腐蚀性液体常用于工业、实验室以及家庭盥洗室和厨房用具的清洁剂。
有密切接触化学试剂的特殊职业人群。
工作需要化学试剂进行辅助的特殊职业人群。
患者一过性、短时间接触低浓度酸碱物品,可造成接触部位潮红,有灼热感、疼痛、瘙痒。如果是长时间大面积接触高浓度化学试剂,皮肤可出现肿胀、溃疡,甚至坏死。
接触时间短、接触物浓度低者,仅在接触部出现潮红、灼痒,脱离接触后很快消退。
接触物浓度较大,皮肤红肿、灼痛,继而形成褐红色肿胀、水疱,甚者发生溃疡、坏死,愈后留有瘢痕。
长期接触稀硫酸或盐酸可引起皮肤干燥、角化,易形成皲裂。
长期接触酸雾者可使皮肤及黏膜发生刺激症状,亦可发生湿疹样皮炎改变,偶可引起鼻中隔穿孔或咽部黏膜溃疡、齿酸蚀症、溃疡性口腔炎或消化道炎症。
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引起皮肤干燥、甲板变薄、光泽消失。
接触中等浓度者,接触局部自觉瘙痒,发生急性皮炎,可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糜烂,如处理不当日久可转为慢性皮炎。
接触高浓度者于接触局部自觉灼痛,发生灼伤、坏死,形成深溃疡,易继发感染,愈合极慢,愈后留有瘢痕。
对于接触碱粉或蒸气患者,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反应,偶可引起鼻中隔溃疡、穿孔,眼部可有畏光、流泪、视力模糊和异物感。若溅入浓碱,特别是氢氧化钠,可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
接触碱粉或蒸气患者,呼吸道黏膜可受到化学试剂的损伤,可出现咳嗽、刺激性咳嗽、呼吸不畅等。
由于吸入化学性气体,导致的气管炎症,其主要症状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特征,还会伴有哮喘、胸闷、气短等症状。
浓碱或酸性化学试剂直接接触眼结膜,可以使眼部出现异常感觉,引起结膜充血、肿胀、视物模糊、异物感。
若眼睛有溅入浓碱或浓酸,特别是氢氧化钠,可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患者也会伴有剧烈疼痛。
酸碱灼伤病人,一旦出现往往会早早去医院急诊治疗,医生及时处理皮肤伤口和上呼吸道损伤,可有效缓解症状。
对有接触化学试剂的特殊职业人群,应进行定期内科体检,一旦体检中发现皮肤出现不适感,如出现灼红、瘙痒感,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皮肤出现肿痛、水疱、局部溃疡、坏死等症状,高度怀疑酸碱灼伤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酸碱灼伤的患者,若见有眼睛不适感、上呼吸道症状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眼睛不适感、上呼吸道症状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呼吸内科等。
从事什么职业?接触化学试剂多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潮红、灼热感、局部组织肿胀、水疱、溃疡、坏死等)
是否知道具体腐蚀化学品的名称?
疼痛的症状如何?其他部位是否有类似不适感?
是否采取相关措施来缓解症状?效果如何?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以及是否存在化学试剂接触史,可以帮助医生来初步诊断疾病。
通过体格检查,判断患者与酸碱制剂接触部位的受损深度以及破坏程度,初步诊断疾病,有助于对疾病及时治疗。
通过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对伴有皮肤溃疡的患者,判断是否存在继发性感染,判断患者的身体情况,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有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可以判断患者肝肾功能是否受到化学损伤,并且皮肤大面积接触高浓度化学灼伤,需从电解质分析中了解是否出现酸碱失衡。
典型酸碱灼伤症状,如病人短时间接触部位潮红、有灼热感、瘙痒;如果是长时间大面积接触高浓度化学试剂,皮肤可出现肿胀、溃疡,甚至坏死。
典型酸碱灼伤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红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数量略升高,可有继发感染;生化检查可见血钾偏低、血钠偏低,是典型的低血钾症、低渗性脱水表现。
无火焰的高温液体(沸水、热油、钢水)、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气等所致的组织损伤,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者发白,严重会发生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两者可以根据是否接触高温进行鉴别。
磷与空气接触即自燃,在暗环境中可看到蓝绿色火焰。磷是细胞浆毒物,吸收后能引起肝、肾、心、肺等脏器损害,两者可以根据患者的接触史进行鉴别。
可在患者身上出现电流斑,是确定电击伤的重要依据,电流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8mm,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中央凹陷,边缘隆起,硬而干燥,无炎症反应,两者可以根据皮损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电流接触史进行鉴别。
酸碱灼伤的治疗原则以快速简单处理伤口,并进行药物口服和全身补液为主,切勿延误病情,避免继发感染,出院应避免与化学试剂再次接触。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避免接触化学试剂素等,日常加强工作防护,定期去医院体检身体情况。
如有眼结膜红肿,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定时服用药物,切忌自行停药。
立即脱去或剪去污染的工作服、内衣、鞋袜等,迅速用大量的流动水冲洗创面,至少冲洗10~20分钟,特别对于硫酸灼伤,要用大量水快速冲洗,除了冲去和稀释硫酸外,还可冲去硫酸与水产生的热量。
初步冲洗后,用5%碳酸氢钠液湿敷,然后再用水冲洗。
清创,去除其他污染物,覆盖消毒纱布后送医院。
对呼吸道吸入并有咳嗽者,雾化吸入5%碳酸氢钠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眶内,伤员也可将面部侵入水中自己清洗。
口服者不宜洗胃,尤其口服已有一段时间者,以防引起胃穿孔。不宜口服碳酸氢钠,以免产生二氧化碳而增加胃穿孔危险,大量口服强酸和现场急救不及时者都应急送医院救治。
皮肤碱灼伤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20分钟或更久。对氢氧化钾灼伤,要冲洗到创面无肥皂样滑腻感;再用5%硼酸液温敷10~2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不要用其他酸性液体冲洗,以免产生中和热而加重灼伤。
眼睛灼伤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伤员也可把面部浸入充满流动水的器皿中,转动头部、张大眼睛进行清洗,至少洗10~20分钟,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滴入可的松液与抗生素。
因生石灰引起的灼伤,要先清扫掉沾在皮肤上的生石灰,再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千万不要将沾有大量石灰粉的伤部直接泡在水中,以免石灰遇水生热加重伤势。经过清洗后的创面用清洁的被单或衣物简单包扎后,即送往医院治疗。
对于长时间化学品灼伤的患者,均会有低钾血症、低渗性脱水等严重表现,务必及时补液,如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氏液,保证器官及组织细胞灌注充足。
若患者长时间大面积遭到化学腐蚀,使用大量维生素C来预防休克出现。
患者不慎吸入强刺激性酸性气体,可用碳酸氢钠雾化吸入,中和酸性化学试剂来保护呼吸系统损伤。
强酸、强碱具有挥发性,可能会吞入强酸、强碱造成胃肠道黏膜损伤,可选用药物保护胃肠道黏膜,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
为预防患者创面感染,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减少因感染引起不必要的痛苦,常用药物如头孢呋辛等。
该病暂无手术治疗。
酸碱灼伤一般通过及时处理,均可稳定病情;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或不及时救治,可使得化学试剂继续腐蚀皮肤或器官,严重时可造成休克,有一定的生命危险。
酸碱灼伤患者口服药物和大量补液一般能治愈,多数病处理后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存活率明显提高。
酸碱灼伤患者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酸碱灼伤患者治疗结束3~7天,一般不需要追踪治疗;仅对仍从事化工职业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建议做好防护措施。
酸碱灼伤患者的饮食调理应以清淡饮食、含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为主,严格遵守医嘱进行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忌吃海鲜类食物,海鲜类食物多为发物,不利于伤口组织愈合,可诱发伤口重新溃烂,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烟酒,有些患者由于化学试剂已经损伤呼吸道,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可加重呼吸道黏膜损伤,诱发化学性支气管炎疾病加重。
宜多食用流质食物,含丰富的维生素和高蛋白食物,可促进组织和细胞再生,加强纤维蛋白和胶原蛋白,有利于病情快速恢复。
建议患者家人做好伤口护理,保持伤口卫生清洁,注意每天及时定期换药,随病情的恢复,渗出物减少,可2~3天及时更换1次敷料。
对于有长时间大面积遭到化学腐蚀的患者,应使用大量维生素C来预防休克出现,并按照原来医嘱监测血常规,并继续用药,切忌不可自行停药。
日常注意做好特殊工作的防护措施,并且在伤口恢复后可恢复正常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网球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复诊时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可判断疾病是否有继发感染和肝肾功能受损等状况。
对于有些患者皮肤有严重的皮损,按照医嘱换药,同时应注意敷料清洁,侵蚀的皮肤在处理后应避免沾水,避免造成继发感染。故平时对皮肤伤口的护理,可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应警惕病情加重。
对于酸碱灼伤的预防,应注意严格防护工作中的化学试剂,避免直接或间接接触和误吸,谨遵医嘱用药,学会紧急伤口处理措施,定期体检。
对初次发生皮肤灼热、红肿难应彻底治疗;检査有无其他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治疗。
积极学习化试剂灼伤后的急救常识,并且懂得自我保护,如做实验时,正确使用强酸碱化学试剂和妥善摆放,避免操作不当而灼伤。
尽量远离侵蚀性化学试剂,如硫酸、硝酸、强碱金属等,可以选择环境适宜的工作,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灼伤风险。
对于生活环境长期暴露在化学试剂侵蚀的环境下的人,应更加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如穿戴防护服、戴手套、带护目镜和口罩等。
4051点赞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23-1036.
[2]石磊.严重烧伤及吸入性损伤后酸碱失衡种类差异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5(39).
[3]付宏,张欣,张卓勇.拉曼光谱法用于检测皮肤的酸碱灼伤[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38(S1):208-209.
[4]孟宪卿.对96例眼部酸碱化学性烧伤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法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000(029):126-1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