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肝癌是一种由全身系统其他脏器发病逐渐转移至肝脏的癌症,一般于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性肝癌具有相似发病率,不易鉴别。一般转移途径可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路和直接浸润,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区痛、闷胀不适、消瘦、上腹包块等。转移性肝癌治愈难度比较大,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等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从而引起各个组织器官病变,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转移性肝癌的病因主要有胃癌、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子宫癌等恶性肿瘤,都可通过淋巴系统或者血液系统转移至肝脏。
吸烟可导致肺癌的发生,从而可引起转移性肝癌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大量饮酒可增加其他癌症的发生,慢慢地不注意更加恶化,开始转移。
过期的食物中往往含有黄曲霉素,它是含有毒素的,长期食用会引起身体器官的癌变。
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导致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会造成各种炎症,提高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转移性肝癌约有35%~50%来自腹部。在欧美转移性肝癌比原发性肝癌高发9~20倍,在亚洲和非洲则以原发性肝癌为多见。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恶性肿瘤,一般恶性程度比较高,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转移。
家族中有癌症患病史,对于下一代来说,癌症病史是一个高危因素,有更多的几率得病,从而增加转移性肝癌的可能。
肝转移癌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和体征,肝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病人可出现肝区疼痛、腹胀、乏力、食欲下降、消瘦或发热等。体检时在上腹可扪到肿大的肝脏及质地坚硬有触痛的癌结节,晚期病人可出现贫血、黄疸和腹水等。
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体型消瘦。
肝区疼痛,即右上腹部疼痛,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使肝包膜紧张所致,有的为持续性疼痛,有的为刺痛或胀痛,夜间疼痛感会更加疼痛强烈一些。
多数患者存在持续低烧的现象,时间较长,少数患者体温高达39℃。
腹部包块表现为左肝的剑突下肿块或(和)右肝的肋缘下肿块,也可因肝转移癌占位导致肝大。
若转移性肝癌影响肝功能,则晚期病人可出现贫血、黄疸、腹水、双下肢水肿等情况。
癌症细胞从原发部位沿着各种渠道,带到身上其它部位,停下来继续生长,对身体各个脏器造成伤害,使各个脏器功能失调,衰竭等现象。
癌症或肿瘤细胞通过各种途径使机体代谢发生改变,使机体不能从外界吸收营养成分,从而导致患者只能进食少量食物,甚至于不能进食,极度消瘦,贫血、痛苦,全身衰竭等综合征。
当出现肝区疼痛、食欲下降、消瘦、上腹部包块等特殊情况,需及时就医。转移性肝癌多通过肝功能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测可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原发性肝癌、肝脓肿鉴别。
如果出现腹部疼痛或者食欲下降、上腹部包块、乏力、皮肤、发热,巩膜、黏膜、皮肤呈黄色等,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出现腹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高热、寒战,应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需要去肝胆外科就诊。
如果检查结果确诊肿瘤,可就诊于肿瘤科。
如突发剧烈疼痛等需要立即就医,可至急诊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等)
患者既往病史?
右上腹部是否有包块与疼痛?
家里人是否有癌症病史?
处在亚临床期,转移性肝癌多没有酶学异常出现,但会伴有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移酶升高的情况产生。如果肝脏已经出现明显的肿大,肝功能可为正常状态,个别患者会产生轻度的异常。病情过于严重的患者,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碱性磷酸酶可明显升高,对于转移性肝癌的诊断非常有意义。
比如血清甲胎蛋白,大部分患者的甲胎蛋白呈现出阴性,来自于消化道、胰腺以及生殖腺的癌肿肝转移后能够检测出低浓度的甲胎蛋白阳性。
主要包括B超、CT以及磁共振成像等,均属于无创伤性检查,可结合病情需要反复检查。
消化道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肿瘤患者的癌胚抗原检查,对于肝转移癌的诊断十分重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癌胚抗原检查可作为肝转移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尤其是对无肿瘤病史、肝内出现单个肿瘤病灶、无明确肝炎病史,必须复查癌胚抗原等指标,以警惕肝转移癌的发生。
以下情况可有助于确诊:
有原发癌病史或具有肝区肿瘤临床表现者。
无明显其他肝功能异常而出现酶学阳性。
影像学检查显示实质性肝占位病变,多为散在或多发。
腹腔镜或肝穿刺证实。
原发病手术发现肝脏转移,诊断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般指肝细胞性肝癌或者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就是源于肝脏本身的肿瘤。继发性肝癌不是源于肝脏本身的肿瘤,主要是由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继发性肝癌,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出现的肝转移。
表现为发热、肝区疼痛,与转移性肝癌相似,但肝脓肿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
肝海绵状血管瘤发展慢,病程长,临床表现轻病人一般情况较好;乙肝与丙肝标志物常阴性;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均阴性,而转移性肝癌癌胚抗原、甲胎蛋白为阳性。
目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同时必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还可进行生物治疗等方法辅助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单发孤立性的转移性肝癌,可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手术指征包括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原发肿瘤已被控制或可被控制;转移灶数目小于4且能被完全切除;无肝外转移灶或肝外转移灶可被控制。
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血管介入治疗(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
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生物治疗可应用各个阶段癌症肿瘤患者的治疗,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此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者或体质较差、无法耐受大剂量放、化疗或化疗不敏感及具有耐药性,单用生物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转移性肝癌多数预后较差,转移性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25%~49%。虽然手术切除在所有治疗方法中效果较好,但仍有70%~80%患者术后会复发与转移。
转移性肝癌治愈难度比较大,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转移性肝癌患者只能靠治疗延长生命,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病情逐渐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将危及生命,转移性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25%~49%。
转移性肝癌患者一般术后按要求1个月复查,常规的复查至少在2年之内,每3个月复查,甚至要延长到5年。如果在5年后病情基本平稳,可以延长到6个月,或者4~6个月。复查的项目一般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肝功能、影像学等的检查。
转移性肝癌患者日常应以清淡饮食为主,注意营养均衡,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忌食辛辣、过咸的食物。每天适量饮水,少食多餐。
术后患者予以禁食,遵医嘱逐步从禁食到流食、半流食、正常饮食。
日常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细软容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
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做到“三高一低”。让病人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奶类以及各种豆制品,少食油腻、煎炸食品。
多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等;适量饮水,每天8杯水为宜。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食用腌制品等含盐量过高的食物。
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进行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练保健操等。
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任意扰乱生物钟,适度地进行活动。
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控制情绪波动,防止病情恶化。
注意保暖,预防感染,保证营养,避免重体力活动。
对于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会因为不够了解癌症及其治疗方法而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出现焦虑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当前心理状态,并找到造成焦虑的主要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安抚,并告知患者过于焦虑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日常应该尽量做好预防,尤其是已经患有肝癌的患者,除了要及时进行治疗,在日常也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甲胎蛋白测定以及上腹部B超检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建议同时做肝功能、血常规检查,对乙肝患者应再加做乙肝五项、乙肝定量测定,以进一步了解肝脏情况。
若在乙肝肝硬化基础上,有肝癌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饮酒、肝毒性物质接触,每一项均会增加患肝癌风险。对这些更高危病人,建议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筛查,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定量、甲胎蛋白、上腹B超、血常规。
避免食用致癌的食物,尤其是发了霉的食物一定要避免。
日常中积极锻炼身体,参加一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活动,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重充分睡眠,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自我修复、新陈代谢的时间,睡眠肝脏才能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元气。
戒烟以及远离二手烟;戒酒。
4867点赞
[1]陈美娜,王佳子.舒适护理模式对肝癌介入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12):89-91.
[2]李泽,周云丽,张鹏.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学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2015,(16):971-974.
[3]池肇春.实用临床肝病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317.
[4]刘炜.现代肿瘤综合治疗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347-34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