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筋膜炎的主要致病原因目前研究尚未明确,但大部分研究数据证明于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有关,尤其是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低下、低滴度的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等原因均可导致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为主的皮肤橘皮样改变,静脉经过的地方可能出现凹沟,另外还可以危害到腱鞘以及其它内脏系统。目前治疗主要以激素对症和配合活血和免疫抑制的治疗为主。没有合并一些血液病的情况下,本病预后较为良好。
目前对于弥漫性筋膜炎的病因研究尚不明确,大部分研究数据证明与免疫抑制发生异常有关,有些患者表现为补体低下,有的表现为免疫复合物增高,这些表现都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应答出现异常。
本病的主要病因还是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无论是免疫复合物的增加还是补体水平降低,都是免疫功能出现表达上的障碍,无法正常行使其功能而导致患病。
30%~46%患者在发病前有剧烈运动或外伤,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
本病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研究。
本病主要发生在40~50岁成人,但各年龄均可发病,男女性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弥漫性筋膜炎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比较典型的症状是下肢特别是小腿部分出现皮肤的橘皮样改变,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四肢躯干部位也可出现皮肤改变,甚至累及手指等。除皮肤表现外,也可出现腱鞘的改变,如腱鞘纤维化等。另外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累及其他脏器的症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甲状腺炎症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临床症状以皮肤表现为主,也是初步判断是否为本病的重要指标。
本病典型起病为四肢远端的疼痛及红肿,以前臂最常见,其次是小腿,多左右对称,随着病情的进展,水肿逐渐被皮肤变厚及硬化所取代,可出现橘皮样外观,即橘皮征。约有50%患者可见明显的静脉凹陷征,即凹槽征,这两个征象是该病的特异性皮肤表现。
由于本病的表现不仅限于皮肤,也可危害到肌肉、腱鞘,而表现为肌肉、关节得酸痛或压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色素缺失等,肌痛、体重减轻、肌无力及晨僵较多见,而雷诺现象少见。
1/3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皮肤硬化躯干的皮肤硬化,会导致患者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40%患者会出现关节挛缩和滑膜炎,关节挛缩多出现于该病的晚期阶段,提示筋膜纤维化程度严重。
当患者出现相关的皮肤橘皮样改变,甚至发现肿块时应及时就医,主要就诊于风湿免疫科、骨科和中医科。需要做的检查除血常规等常规检查外,还要做类分湿因子、抗核抗体等特异性检查,弥漫性筋膜炎主要与硬皮病和皮肌炎进行鉴别诊断。
出现轻微的皮肤橘皮样改变,主要集中于下肢时,即便出现的面积不大,症状不是很重,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明确病情和控制疾病进展。
如果双下肢大面积橘皮样改变,或者皮下弥漫性肿块等相对比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对病情进展进行有效控制,遏制其进一步发展。
出现累及其他脏器,出现肺部、心脏、肾脏等其他脏器的疾病表现时,应立即就医,不仅要治疗当前症状,也要进行免疫抑制功能的重建和恢复。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风湿免疫科,因为本病的大部分致病原因属于风湿免疫科的诊疗范围,因此本科室在对这些症状的治疗上有着充足的经验和把握,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
出现累及到其它脏器如肺部时,可以去急诊进行就医。
目前主要以什么症状为主?(如皮肤橘皮样改变、关节酸痛、肌肉酸痛)
从发现皮肤症状到来医院就诊隔了多长时间?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服用过药物?
有没有吃过一些药物?
有没有相关的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史?
血常规是本病的重要检查之一,也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患者目前的病情进展状况。如白细胞较高时,表示体内炎症反应较高,嗜酸性粒细胞较高时,表示过敏反应严重。因此血常规是本病不可或缺的血液检查之一。
血沉作为机体炎症及免疫相关的一项血液检查,在大部分疾病中有着较高的诊断意义,在本病的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血沉较快,则表示致病因子较为活跃。
血液生化检查也是本病的重要检查,特别要关注蛋白等相关指标,能够及时反应当前免疫功能状况,是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提示。
可以通过做胸部CT或彩超检查,判断胸部是否存在异常,对患肢进行MRI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同时可以确定病理活检的位置。
可以通过该项检查对患者病变部分基尼系那个分子层面的分析,同时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确诊。
对称或非对称性,弥漫(四肢、躯干和腹部)或局限(四肢)的皮肤肿胀、硬结和皮肤皮下组织增厚;
病变皮肤全层楔形活检提示筋膜增厚,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伴或不伴EOS浸润。
外周血EOS>0.5×10^9/L;
高γ球蛋白血症,计数>1.5g/L;
肌无力和或二磷酸果糖酶升高;
沟槽征或橘皮样改变;
肌筋膜在MRI检查T2加权像显示高信号。
在除外系统性硬化症诊断后,符合2条主要标准或1条主要标准加2条次要标准,可诊断为EF。本病例未行病理活检,但符合1条主要标准和4条次要标准。
不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且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常合并有多脏器(如肺和食管)的受累,毛细血管镜检查多异常。皮肤活检中EF表皮正常,炎症反应在筋膜和皮下组织下部,而系统性硬化可见表皮异常,真皮层显著水肿和硬化,两者可以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进行鉴别。
有时会有皮肤和/或筋膜的受累,但且皮疹好发于躯干和臀部,起初为点状逐渐为斑片状,可合并有其它系统(如肝脏、肺、骨髓等)的受累,活检可明确诊断。
由于本病的症状表现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所以治疗上也比较复杂。如果以皮肤症状表现为主时,主要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配合一些外用药物予以治疗;当累及到腱鞘、肌肉等部位时,可以联合抗风湿类药物进行治疗;累及到肺部、心脏、肾脏等疾病时,则需要多药联合治疗,一方面控制病情进展,另一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病。药物方面以泼尼松片,丹参注射液,秋水仙碱等药物为主,联合使用,有效控制病情。出现关节肌肉症状难以缓解时,也可以配合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缓解。
一般治疗为对症缓解和免疫抑制治疗。皮肤症状需要对症的激素治疗,而关节、肌肉疾病则需要相关抗风类药物控制。
主要用于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同时适用于结缔组织病,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免疫功能的减退,也可以抑制皮下肿块等结缔组织生长蔓延。
15-25mg/周为推荐的二线治疗方案,特别对于皮肤出现有硬皮样改变的患者。
主要功能是活血养心、通养心脉,在西医上属于扩充血容量治疗,可有效缓解因免疫功能障碍导致的贫血等相关血液疾病。
一种植物碱,属于天然生物制药。可以有效抑制蛋白的转换,从而改善免疫功能下降,同时也可抑制炎症反应,控制疾病进程。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的代表,在本病当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关节、肌肉等出现的酸痛症状,将疾病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为患者正常生活提供条件,同时也能控制病情。
如羟氯喹等,与皮质类固醇联合使用,可降低激素的用量,缩短病程。
肥大细胞脱粒释放的介质能促进纤维组织的形成,对于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吗,可以作为本病的辅助治疗药物。
本病一般无手术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主要以中医中药的后期调理为主,特别是一些关节肌肉表现较为严重的病人。抗风湿药物的治疗疗效有限,特别是长期疾病当中,需要配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治疗,缓解关节和肌肉症状,逐步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疾病对其生活的影响。
大部分弥漫性筋膜炎患者经治疗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治疗过程中每3个月要进行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进展调整用药。
本病经过积极的治疗能治愈。
本病除较为严重的血液病之外,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治疗起来需要相对长的过程,而且极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治疗过程中每3~6个月进行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同时也为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提供指导。
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在饮食上的管理也比较重要,健康合理的饮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对饮食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切不可因为没有毅力而放弃,最终导致病情加重。
宜清淡,以水果蔬菜为主,宜进食一些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鸡蛋、青菜等
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烫、川菜、卤味等容易加重皮肤症状。
弥漫性筋膜炎的护理以观察病情、控制饮食、促进康复为主。一方面要严格的进行食物管理,另一方面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进一步变化时通知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
明确所有药物的剂量、用法以及不良反应,按时按量用药,禁止患者自行停药或加减药量。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反应,对药物的种类或剂量进行调整。
患者可以进行适当、合理的运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疾病恶化。
弥漫性筋膜炎的预防主要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饮食以水果、蔬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
适当锻炼、避免熬夜,提高免疫力可有效预防本病。
4200点赞
[1]杨海军.博氏疏螺旋体筋膜炎:弥漫性筋膜炎和嗜酸粒细胞血症与博氏疏螺旋体感染有关.[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7,06:32-35.
[2]陈永艳,瓦庆彪,晏文.嗜酸性筋膜炎1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03):22-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