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指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可为流行发病,也可散在发病。临床包括心肌局灶性炎症引起的无症状心肌炎到心肌弥漫性炎症所致的重症心肌炎。柯萨奇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尤以柯萨奇B病毒更为常见,患者多有心悸、乏力、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以对症支持治疗,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为主,同时针对并发症治疗。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常由多种病毒感染直接损伤心肌引起,或者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引发。临床上以肠道病毒和流感病毒较为常见。此外,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和巨细胞病毒等也可引起心肌炎。
如柯萨奇病毒B组2、4两型最多见,其次为5、3、1型及A组的1、4、9、16、23型,艾柯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造成心肌直接损害。其中柯萨奇B组病毒是最为常见的致病原因,约占30%~50%。此外,人类腺病毒、流感、风疹、单纯疱疹、脑炎、肝炎A/B/C型病毒以及EB病毒、巨细胞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都能引起心肌炎。
病毒介导的免疫损伤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此外还有多种细胞因子和NO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这些变化均可损害心肌组织的机构和功能。
这些因素均可引起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容易感染病毒,导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我国无确切数据。国外研究文献显示,每年约1%儿童患有急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在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但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随年龄增长,人体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易感性逐渐下降。
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个体的疾病易感性及发病的严重程度。
疲劳、营养不良、精神压力过大等均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降低。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和部位,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可出现休克、猝死等症状。其在发病前1~3周常会有病毒感染的表现,如发热、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除此之外,发病过程中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气短甚至晕厥等表现。
患者通常在发病前1~3周出现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病毒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和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乏力、头晕、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等症状。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脏功能下降时,会引起全身供血不足的症状,表现为疲倦、消化不良、头晕等。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可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症状,呈非特异性,可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可出现心律不齐。病情严重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若病变比较广泛,特别是引起左心室的病变时,容易引起心力衰竭。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组综合征。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变非常严重时,便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
发病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大多由于心、脑、肺出现严重病变,导致功能障碍或衰竭而引发的突然死亡。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呈爆发性时,可能会导致猝死。
在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出现明显的心脏不适,如心悸、胸痛时,应尽快就医,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明确是否出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若患者在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3周内,出现明显的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若患者在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3周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乏力,需要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可至心血管内科就诊。
今年多大了,哪里不舒服,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发生前3周,有没有出现过腹泻或者感冒?
症状发生前有没有吃过什么药?
是感觉症状加重了才来就医的吗,还是刚出现症状就来就医了?
去别的医院看过吗,做了什么检查,接受过什么治疗,感觉效果怎么样?
以前得过什么病吗?
医生会进行胸部听诊,确定是否有心脏增大、心率及心音改变、杂音、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征象等。查体多见有心律不齐、心率增快的程度与体温不符,心脏可增大,有时可伴有心包积液,听诊可出现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可闻及第三、第四心音或者奔马律。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等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常升高。
仅对病因有提示作用,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确诊有赖于检出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组织内病毒、病毒抗原、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
可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I或T增高,其中肌钙蛋白的变化对心肌炎诊断的特异性更强。
常见ST-T改变,包括ST段轻度移位和T波倒置。可出现各型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放射性。可正常,也可显示左心室增大,室壁运动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附壁血栓等。
有辐射,可见心影扩大,有心包积液时可呈烧瓶样改变。
对心肌炎诊断有较大价值。典型表现为T1和T2信号强度增加,提示水肿。
有创,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确诊本病,还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主要用于病情急重、治疗反应差、原因不明的病人。对于轻症病人,一般不常规检查。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前期感染史、相应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心电图呈现ST-T改变、心肌酶学变化如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I或T增高、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左心室增大,室壁运动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附壁血栓等、心脏核磁共振显示T1和T2信号强度增加提示存在水肿所显示的心肌损伤证据,应考虑此诊断。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活检,检出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组织内病毒、病毒抗原、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即可确诊。
本病多见于女性,病人有消瘦、易出汗、食量过多、情绪易激动、失眠等症状。甲状腺可呈弥漫性肿大伴突眼,心悸、气急,心率大于100次/分,第一心音亢进,脉压差增大,心律失常,心脏扩大致心力衰竭等。根据特殊容貌并结合甲状腺功能实验室检查FT3、FT4增高即可鉴别。
本病是二尖瓣在收缩期向左心房脱垂,伴或不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多数病人无症状,也可有心悸、胸痛、气急、乏力、昏厥或猝死,有收缩中期喀喇音伴或不伴有收缩期杂音。发病率在5%~10%,本病在青年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在中老年人中男女发病率相似,儿童也可发病。心脏听诊到有收缩中期喀喇音伴或不伴有收缩期杂音或彩超检查出二尖瓣脱垂即可鉴别。
如结缔组织病、血管炎、药物及毒物等引起的心肌炎。结合相关药物服用及毒物接触史、抗体补体水平检测即可鉴别。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异性治疗,在让患者充分休息的前提下,通常是针对本病全身性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处理。国内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一般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患者应尽早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荷,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的患者,卧床休息一个月,半年内不参加体力活动;无心脏形态功能改变者,休息半个月,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虽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炎性疾病,但该病为自限性疾病,该病治疗常以抗病毒治疗为辅。
作用是营养心肌,促进心肌代谢,常用药物为腺苷三磷酸、辅酶A、环腺苷酸,辅酶Q10,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等。
作用是阻断病毒复制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主要用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常用药物为干扰素,用药过程中偶有发热、倦怠、感冒样症状,反复用药后该症状可消失。若应用抗病毒治疗需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
作用是抗炎,疗效并不肯定,不主张常规使用。
如利多卡因、普萘洛尔、胺碘酮等,作用是抗心律失常,选择的原因为疗效高、副作用小。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该病不可单靠中医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炙甘草汤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具有抗病毒作用。黄芪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还有改善内皮细胞生长及正性肌力的作用。
对于支持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尝试采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或外源性心肺支持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可以康复,少数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心律失常等后遗症,只有极少数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
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在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治疗且病情属于轻症,可以治愈。若为非轻症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病情好转,仍需长期治疗并复查。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积极治疗后不影响生存时间。
部分非轻症患者可遗留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等后遗症。
按时遵医嘱服药,防止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若无不适,可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复查心肌酶和心电图,监测心脏病情变化情况。若出现感冒、气促、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复查就诊。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过程中需要补充充足的营养,确保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摄入,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食物选择应多样化,保证营养素种类及比例摄入合理充足。
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保证足够的能量及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并保证比例适宜。
限盐、限糖、限脂,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休息,在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若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日常生活、心理护理、病情监测等,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
定期打扫环境卫生,调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使自身处于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
患者应当尽可能卧床休息,限制重体力活动至少6个月,避免劳累。
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立刻告知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对症处理措施。回家后应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情况。
积极配合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不可过多进行体力活动,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预防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感冒及胃肠道感染性疾病,避免劳累,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不熬夜、不过度劳累,保证充分休息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精神压力。
饮食要均衡搭配,合理营养,限制高糖、高盐、高脂饮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预防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出现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3周内密切关注身体健康状况,若出现心悸、乏力、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307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70-271.
[2]谈凌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4):109-111.
[3]胡宾.综合护理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效果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8):94+96.
[4]何梦娟.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98.
[5]林媛媛,高宇平,李学文.不同年龄段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07):1182-118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