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憩室病是指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经肌层向外突出的袋状结构发生变化,乙状结肠、降结肠最常受累,结肠憩室病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疾病之一,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结肠憩室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本病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胀痛、排便习惯改变,可通过对症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改善,本病预后一般较好。
结肠憩室病病因尚不清楚,肠腔经常处于高压状态、肠壁结构异常和缺陷、构成肠壁的结缔组织胶原成分的改变、结肠动力和肠神经的变化以及遗传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本病好发于肥胖者、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者、长期便秘患者,可由不当饮食以及肠痉挛和胀气诱发。
结肠内压力增高,结肠憩室的形成与结肠内压力增高有关。长期便秘、低纤维饮食者排便时结肠内压力会增加,结肠的分节运动也可使肠腔内压力明显升高,这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结肠壁结构的异常,另一个因素与结肠壁结构的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结肠环形肌内的胶原纤维变细、结肠壁的弹性和张力降低,这些憩室变化成为憩室形成的病理基础。憩室好发于肠壁组织的薄弱处,主要是在系膜血管分支穿过肠壁肌层的位置,乙状结肠是憩室的常见部位。
结肠憩室的发生由多因素导致,肠壁结构异常、基因缺陷、低纤维饮食、并存结肠过敏性炎症、习惯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慢性梗阻及炎性肠病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肠腔内压力变化,肠壁结构和运动能力出现改变,从而导致憩室疾病及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暴饮暴食和食刺激性食物会加重结、直肠负担诱发该疾病。
进食大量的低纤维精制饮食,导致排便困难。
很多肠道疾病会导致肠痉挛和胀气,进而诱发结肠憩室病。
近年来,结肠憩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着年龄的増长而增高。结肠憩室病在年龄<40岁人群少见,多见于年龄>60岁人群,且女性多于男性。此病在发病部位方面存在差异,西方人群以乙状结肠及降结肠多见,而我国则多见于盲肠及升结肠。
肥胖者过度的组织肥大增生加重了腹部和胃内的压力,导致结肠内压力增高。
排便困难,使肠道内压力增加,易引起该疾病。
炎症使肠道组织充血水肿,增加肠道压力。
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情况。
肠梗阻导致肠道无法排便、排气,肠内压力增高。
结肠憩室病75%为单纯型,无并发症,仅少数患者有腹部不适、胀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等,10%~25%的病人可发生感染、出血、穿孔、内瘘、腹膜炎、脓肿及梗阻等并发症。
多数结肠憩室是在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无并发症的结肠憩室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约占总数的80%~85%,只有当憩室发生感染或出血时才出现症状。
仅10%患者具有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左下腹痛、便秘伴腹部胀气及消化不良。体检时左下腹可有压痛,扪及充满粪块的乙状结肠,应与肠道易激综合征和结肠癌做鉴别。
急性憩室炎的表现为急性左下腹痛,伴发热、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增高,左下腹部可扪及炎性腹块。部分或完全梗阻时有肠鸣音亢进,并发腹膜炎后,肠鸣音消失,直肠指检触及脓肿或炎性包块有助于定位。憩室膀胱瘘时,尿中可出现大量红白细胞,伴有结肠周围脓肿的憩室炎,结肠外表现包括关节炎和坏死性脓皮病。如既往钡剂灌肠已显示结肠憩室则有利于诊断,超声在回盲部憩室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螺旋CT是首选的诊断憩室炎和并发症的方法。憩室炎急性期禁忌行全结肠镜检查,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査应于6~8周后进行。
5%~10%患者可发生出血,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憩室的出血来源于动脉,常局限于单个憩室,多见于右半结肠,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休克症状,缓慢间断性出血者,结肠镜检查是出血定位诊断的最佳方法,而大量出血者需行放射性核素及血管造影术,对出血部位进行判断,有助于外科限定结肠切除的适宜范围。
急性憩室炎最常见并发症是脓肿或蜂窝织炎,可以位于肠系膜、腹膜、盆腔、腹腔后、臀部或阴囊,常在腹部或盆腔直肠指检时扪及一具触痛的肿块,可伴有不同程度脓毒症表现。
憩室穿孔常是由憩室炎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憩室壁很薄仅有黏膜及黏膜下层,憩室内的炎症造成憩室壁的坏死,进而发生穿孔。穿孔后憩室腔内粪性污物或脓液向周围侵犯,可造成化脓性或粪性腹膜炎,多数患者表现为急腹和不同程度的脓毒性休克症。
憩室炎的进一步发展可于腹盆腔内脏器形成内瘘,最常见是结肠膀胱瘘,其发生率为2%~4%。
憩室穿孔可引起结肠壁和结肠周围的局限性炎症和包块,与其他部位肠管发生粘连而形成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或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平片的检查结合结肠憩室病史可协助诊断,应注意排除结肠其他病变的可能。
结肠憩室炎约6%可以并发结肠癌,而表现出大肠出血和(或)肠梗阻。
结肠憩室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胀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出血、穿孔、内瘘等并发症或出现脓毒性休克症时需要及时到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就诊,其确诊需通过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超声、腹部CT检査等辅助检查。本病需要与急性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进行鉴别。
对于有结肠憩室的病史的患者,若出现腹部不适、胀痛和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有感染、出血、穿孔、内瘘、腹膜炎、脓肿及梗阻等,高度怀疑结肠憩室病的并发症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结肠憩室病的患者,若出现躁动、淡漠或嗜睡、苍白、发绀或花斑样发绀、湿冷或冷汗,甚至昏迷,高度怀疑是脓毒性休克症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穿孔、瘘管形成、肠梗阻、大量出血等,应及时去胃肠外科就诊。
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是否出现尿频、尿急、恶心、呕吐等情况?
院外有没有对症服用过药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中有其他人患过该病吗?
对显示憩室大小、形态、数目及分布具有重要价值,可观察结肠的动力等情况,同时钡剂灌肠可发现憩室炎导致的结肠壁内脓肿、窦道、瘘管等情况,但急性炎症期或出现穿孔则是检查的禁忌症。
纤维结肠镜使结肠憩室病的诊断更直接,内镜下可发现开口于肠壁的憩室,憩室炎时开口及附近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有炎性渗出物。憩室炎急性期时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能造成穿孔等并发症,需慎重选择。憩室出血时,结肠镜可见憩室内血迹和出血点,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对出血位置的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亦可用于憩室的检查,可发现增厚的结肠段和憩室以及周围炎性渗出、脓肿,但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能够发现结肠壁增厚、水肿、结肠周围渗出、周围胀肿以及穿孔导致的结肠周围气体影,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大于90%的单纯性结肠憩室病无症状,只有少数病人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排便习惯改变症状,偶尔有一性肠道痉挛引起剧烈腹痛。
纤维结肠镜可直接于内镜下可发现开口于肠壁的憩室,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显示憩室大小、形态、数目及分布,可观察结肠的动力,同时可发现憩室炎导致的结肠壁内胀肿、窦道、瘘管等并发症。
腹部CT检查发现结肠壁增厚、水肿、结肠周围渗出、周围脓肿以及穿孔导致的结肠周围气体影,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典型表现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固定压痛,疼痛始于脐周或上腹部,待炎症波及阑尾浆膜(脏腹膜),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阑尾炎病变加重达到化脓或坏疽时,可出现右下局限性腹膜炎体征。阑尾一旦穿孔,腹膜炎体征可扩大到全腹,但压痛仍以右下腹最重。结肠憩室病通常发现症状以左下腹压痛明显,以此可以初步鉴别。
是发生在结、直肠的一种弥漫性的炎症性病变。它可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其中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少数情况下可累及回肠末端。病变多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肠壁增厚不明显,表现为黏膜的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临床上以血性腹泻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为脓血便,腹痛表现为轻到中度的痉挛性疼痛,少数病人因直肠受累而引起里急后重。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疾病,进行鉴别。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疲乏等全身表现,以及肛周脓肿或瘘管等局部表现,还会出现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疾病,进行鉴别。
单纯憩室病一般无症状,不需治疗,急性憩室炎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以及使用抗生素等综合疗法,憩室出血可止血治疗。结肠憩室出现急性穿孔、炎性肿块形成腹腔脓肿,并发大量便血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本病一般可通过短期治疗改善。
急性憩室炎无并发症时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70%~80%的病人病情可得到缓解。
治疗原则是保持肠道休息、控制感染的炎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应用广谱抗生素和严密临床观察等。
有腹痛症状也可应用间苯三酚、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药,应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包括腹部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以了解治疗的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麦麸和卵叶车前果壳在改善疼痛、下消化道症状和总体症状上作用较小,在改善排便用力方面,麦麸和卵叶车前果壳有一定的效果,可増加湿便重量、大便频率及软化大便,防止便秘。高纤维膳食和纤维补充剂麦麸、车前子制品或甲基纤维素等常被用来预防憩室病患者的并发症。
有试验显示,利福昔明合用补充膳食纤维治疗可改善无并发症憩室病的症状,而给予曾发生轻度、中度憩室炎患者口服美沙拉嗪可减少4年内症状复发率,但腹痛发生率较高。
此种手术方法对于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病人恢复的时间较慢,住院时间长。
对于治疗结肠憩室病具有术后并发症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直接成本低等众多优势,此种方法对于单个憩室的治疗较为有效。
对于慢性憩室炎合并粘连的患者,可以在腹腔镜下同时行粘连松解术。
对于不完全肠梗阻可选择包括憩室在内的部分肠切除肠吻合术,可在腹腔镜下完成。
结肠憩室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预后较好,能够减轻或消除结肠憩室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结肠憩室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及时手术一般恢复较好,但如果并发的是结肠癌时,其预后较差。患者可在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进行结肠镜检查、腹部CT复查。
结肠憩室病能治愈,但结肠憩室病易反复发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结肠憩室病患者如果病情较轻、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结肠憩室病是发生乙状结肠和左半结肠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当结肠憩室炎并发结肠癌时,预后较差,会影响寿命。
按时复查,可以到胃肠外科复查结肠镜检查、腹部CT等,刚刚治愈的患者至少出院后1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判断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肠憩室病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饮食习惯,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补充足量的B族维生素,可缓解疼痛和肠道功能紊乱,避免暴饮暴食和进食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结、直肠负担。
多供给含粗纤维食物,如粗粮、带皮水果、新鲜蔬菜等,刺激肠道,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
多饮水,使肠道保持足够的水分,有利于粪便排出。
多食用含B族维生素丰富食物,如粗粮、酵母、豆类及其制品等,可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和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
多食易产气食物,如洋葱、萝卜、蒜苗等,促进肠蠕动加快,有利于排便。
禁忌烟、酒及辛辣食物等,因这些食物对通便不利。
结肠憩室病患者的护理以保持肠道休息、控制感染的炎症、防止并发症为主,日常重点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以便及时处理,如果患者合并结肠憩室病的并发症,要进行手术,还需要注意术前及术后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急性发作或有并发症时应卧床休息。
应少量多餐,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忌粗糙或多纤维食物,保证足够量的热量和维生素,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调味品,进食时细细咀嚼。
家属应帮助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饮食中增加粗纤维食物,如粗粮、芹菜及水果等以预防便秘。
正确服药,坚持服药,以防疾病复发。
家属应为配合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保持病室舒适、安静、整洁。
及时了解患者有无腹痛、便秘伴腹部胀气、消化不良、便血、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当患者出现四肢厥冷、脉速、血压下降、便血、腹痛剧烈、呕吐,提示有出血、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对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结肠憩室病需采取手术治疗,要注意结肠憩室病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以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健康恢复。
结肠憩室病的预防主要是以饮食方面为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注意减少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类、阿片类药物,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道筛查也可作为本病预防手段。
本病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行肠道检查进行筛查。
平时要定时进食,饮食以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为宜。
饮食要规律,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避免过热、过冷、粗糙、油炸、辛辣等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
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类、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4519点赞
[1]所剑.李伟,王大广.结肠憩室病诊断及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05):562-563+566.
[2]刘文志,常庆勇.普通外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84.
[4]所剑,李伟,王大广.结肠憩室病诊断及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5,35(5):562-56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