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肠旋转异常时是指在胚胎时期,肠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旋转不完全或异常,使肠道位置发生异常和肠系膜附着不全而引起的梗阻。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所占比例最高,占25.8%。先天性肠旋转异常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肠绞窄、肠坏死,危及生命。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是由于胚胎期肠发育过程中,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正常旋转运动发生障碍,或异常发育所造成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最常见的先天性肠旋转异常的病因。如果在胚胎时期出现肠管的逆时针旋转或者肠管旋转终止,均会导致肠旋转异常。
胚胎发育过程中,小肠与后腹壁的连接位置出现了不正常连接,从而导致了小肠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发生扭转。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是小儿罕见性疾病,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80%发生于新生儿,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发病率的一倍。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好发于母亲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的婴幼儿。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最常见表现是出现频繁呕吐,常常为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当发生肠扭转时,可以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血便及严重中毒、休克等症状。
腹痛是主要的症状,但一般都很剧烈,轻度肠扭转可因改变体位等自动复位缓解。如不能自动复位、扭转加重时,导致肠管坏死后出现全腹膨隆,持续剧烈疼痛。
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出生后有正常胎粪排出,生后3~5天出现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最严重的并发症,肠管坏死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血便及严重中毒,常出现高热、大汗、口干、脉快、呼吸浅促等全身中毒表现。后期由于大量毒素吸收,患者则表现为表情淡漠、面容憔悴、眼窝凹陷、口唇发绀、肢体冰冷、舌黄干裂、皮肤干燥、呼吸急促、脉搏细弱、体温剧升或下降、血压下降、休克、酸中毒,表明疾病明显恶化。若病情继续恶化,终因肝肾衰弱及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
由于肠管及供应肠管的血管均处于旋转的状态,造成肠管缺血,缺氧,造成肠管缺血坏死,大量的肠管坏死物质被吸收入血,严重者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扭转、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等,所以一旦出现腹部疼痛、频繁呕吐时,应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频繁的呕吐、阵发性腹痛时,应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当出现呕血、便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剧烈腹痛、发热时应该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或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呕血、便血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什么时候出现呕吐?与进食有无关系?什么颜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呕血、便血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大便、排尿有无问题、有无发热、肛门有无排气)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查看腹部是否膨隆、是否存在腹肌紧张、听诊肠鸣音有无异常。
上消化化道造影主要显示小肠起始段的异常。钡剂灌肠主要显示盲肠及结肠位置有无异常。是诊断肠旋转不良的金标准,钡剂灌肠常显示大部分结肠位于左腹部,盲肠位于上腹部或左侧,典型的表现为“双泡征”。另外,12%~30%泛影葡胺行上消化道造影,对上消化道梗阻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当造影剂在十二指肠降部受阻时首先考虑为环状胰腺,其次为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十二指肠第三部受阻则以肠旋转不良可能性最大,其次为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
尤其是对伴中肠扭转的肠旋转不良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对小肠的位置、周围血管进行检查。CT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换位征”和“漩涡征”是诊断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表现。
新生儿出现典型的频繁呕吐、胆汁样呕吐、腹部阵发性疼痛、查体腹肌紧张等症状,可以考虑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结合上消化道造影联合钡剂灌肠、腹部CT及核磁检查结果即可确诊。钡剂灌肠显示典型的“双泡征”;CT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换位征”和“漩涡征”。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主要与肠套叠相鉴别,肠套叠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内,常发生于7~8月的婴儿,典型症状是阵发性腹痛、便血和腹部包块,有时可以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导致肠坏死。
对于有明显肠梗阻症状的先天性肠旋转异常的患者,应该积极手术治疗。如果伴有明显休克的患者,应一边抗休克治疗,一边准备手术,以防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当新生儿出现明显休克症状时,应积极补液、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输血、应用抗生素、补充热量及营养、吸氧改善肺功能、禁食水、胃肠减压,改善肠梗阻的症状等治疗。
红霉素主要用于术后促进胃肠道恢复的治疗中,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但是由于其存在肝毒性,所以使用时应慎重。
可探查整个腹腔,并针对肠扭转的具体情况做复位操作。该手术可避免患者肠管于腹腔外暴露,能够有效减少肠粘连的发生几率,且创伤小、恢复快。
本病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造成肠管大面积坏死,引起脓毒血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如果正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一般能治愈。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如果治疗不及时,引起肠扭转造成肠管大面积坏死,导致全身感染中毒性休克,造成死亡。若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治疗期间应定期坚持治疗,治疗结束后每三个月复查腹部CT,或有症状随时复查。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的患者饮食对于促进日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术后患者,应做到均衡饮食,提高总热量。如果存在营养不良,可以采取静脉补充营养要素治疗。
患者应注意多流食,不宜辛辣、刺激、不宜消化的食品,避免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
术后短肠综合征的患者应长期静脉补充营养要素,有些患者可过渡到口服营养素并逐渐痊愈。
术后患者应进流食,增加蛋白、纤维素、维生素的摄入,如鸡蛋、牛奶、水果和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患者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辅料清洁、干燥,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及术后注意事项,并且鼓励患者术后早日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疼痛等情况,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术后口服红霉素的患者应注意该药存在肝毒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每日保证正常活动量,尽可能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可能性。
术后下地活动时注意防止引流管滑脱,并且应注意观察每日引流量及性质。
注意预防先天性肠旋转异常的术后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是胚胎时期发育不良所致,目前无明确的预防方法,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减少先天性肠旋转异常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如跑步、跳高等幅度较大的活动。
女性在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各种有害物质,远离有毒的烟雾、毒药或是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等。
对于新生儿,应留意观察。如果出现频繁呕吐,应高度怀疑此病,及时就医。
4792点赞
[1]王婧,冯启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7(06):0551.
[2]李学雄.阿里木.29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疗分析[J].新疆医学,2008(38):59-6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