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一种临床现象,严重而长期的低血糖症可发生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与并发症。常见的有功能性低血糖与肝源性低血糖,其次为胰岛素瘤及其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的低血糖症。
一般根据低血糖综合征的病因分为四类。
服用某些药物导致低血糖,如控制糖尿病的药物、乙醇等,可对血糖造成影响。
患者自身的严重疾病导致低血糖,如肝肾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胰岛细胞肿瘤等,可导致本病。
长期减肥或者厌食症患者,可导致低血糖综合征。
低血糖综合征的病因种类繁多,主要是药物、危重疾病、营养不良及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好发于减肥、厌食症者和糖尿病患者等,其中饮酒和体力活动过多可直接诱发低血糖综合征。
包括胰岛素、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等常见降糖药物,喹诺酮类也可诱发低血糖综合征。
如胰岛细胞肿瘤,可发现胰岛α或β细胞病变。当血浆葡萄糖浓度降至低血糖水平,而胰岛素分泌速度不能降到非常低,会因为胰岛素过剩出现低血糖反应。
多见于原发性肝癌或肝硬化。
酒精也可引起低血糖,通常是患者多日大量饮酒又进食有限,而导致肝糖原耗竭后发生低血糖综合征。
进行跑步、登山人群在糖原储备不足时,消耗增加,易诱发低血糖综合征。
在1型糖尿病中,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为20%~40%,在病程超过15年、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为3.2次/(人·年)。2型糖尿病的低血糖综合征少于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综合征总体发生率大约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30%,严重到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型糖尿病的40%~100%,在不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个体中低血糖较为少见。
因减肥、厌食症致长期饥饿,出现营养不良,可引起血糖过低,引发本病。
糖尿病可导致患者的血糖代谢障碍,易出现低血糖表现,引发本病。
乙醇可引起血糖波动,患者多日大量饮酒又进食有限而导致肝糖原耗竭后,可发生低血糖综合征。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慌、出汗、手抖及明显的饥饿感等,如果严重低血糖持续大于6小时会造成大脑不可逆损伤,出现癫痫样抽搐、昏迷,也可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甚至可造成患者猝死。
因低血糖反应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心慌。
由于低血糖的出现会导致植物神经的兴奋,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出汗。低血糖会给人带来全身乏力、虚弱的表现,也会出大量出汗。
因低血糖导致自主神经兴奋,出现手抖等症状。
因低血糖导致糖原缺乏,所以患者自觉饿。
新生儿出现低血糖时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气促、发呆、容易哭闹及喂养困难等。
患者因糖原沉积在组织,患病表现为肝脏变大、生长发育迟缓、肌肉萎缩等。
低血糖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抽搐或四肢强直发作。
是低血糖综合征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紧急抢救,防止不可逆的损害。
血糖下降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梗、脑梗甚至猝死。
当患者出现饥饿、心慌、出汗及手抖时应及时就医,提供给医生详细的病情和病史,从而明确病因,积极治疗。通过血糖监测、胰岛素检测以及药物血浆浓度检查来初步诊断低血糖,该病需与癫痫相鉴别。
患者出现心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心慌伴有大汗淋漓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昏迷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患者出现昏迷时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心慌、出汗、手抖的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在家监测过血糖吗?
之前有过糖尿病病史吗?
之前对糖尿病有没有做过什么治疗?吃的什么降糖药吗?
进食糖后症状有所缓解吗?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有无糖尿病病史,症状持续多长,进食是否有所缓解等,并根据患者现有的心慌、出汗及手抖等症状,来初步评估患者病情。
成人血浆中血糖水平低于2.8mmol/L,或者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
血糖<2.8mmol/L时,相应的胰岛素浓度≥6mU/L(放射免疫法)或≥3mU/L(LCMA法),提示低血糖为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
正常人<0.3,多数胰岛素瘤患者>0.4,甚至1.0以上,血糖不低时此值>0.3无临床意义。
C肽>0.9ng/ml,胰岛素原>20pmol/L应考虑胰岛素瘤。
检查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血浆浓度,判断是不是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
腹部CT及超声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胰岛素瘤,排除疾病导致的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出汗、颤抖、心悸、饥饿感等,严重时昏迷)。
发作时血浆葡萄糖浓度<2.8mmol/L(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3.9mmol/L)。
补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会出现一些癫痫样抽搐或者是四肢强直发作现象,这种现象很容易与癫痫疾病相混淆。低血糖综合征与癫痫发作的区别在于,低血糖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前驱症状,比如心悸、倦怠、乏力、出汗等,而癫痫却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出现时应立即采取升血糖治疗,医生应尽快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时治疗时需要监测患者血糖值,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立即口服葡萄糖,10分钟后检测血糖,若未恢复则再口服。
给予50%葡萄糖液静脉注射,继以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密切监测血糖,直至血糖稳定24h以上,必要时可加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和(或)胰高血糖素肌注或静脉注射。
用于抑制胰岛素释放,升高血糖。
抗癫痫药,用于治疗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本品副作用小,常见齿龈增生,儿童发生率高,应加强口腔卫生和按摩齿龈,禁用于对乙内酰脲类药有过敏史的患者。
用于治疗胰岛素瘤,少数患者会出现眩晕、耳鸣、脸红、恶心、呕吐等不适。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昏迷抢救可使用,主要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很强,使血糖明显升高,使用时医生会密切监测血糖。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昏迷抢救可使用,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分解后会出现很多氨基,当氨基进入肝脏时,就会增强肝脏内和糖异生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糖异生就会加强,随之人体的血糖就会升高,与此同时,还会减少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但可引起水钠猪留、血压升高等并发症,应该由医生控制用法、用量。
胰腺瘤是导致低血糖最常见的原因,应行手术切除,该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命。良性肿瘤如果体积小没有临床症状可以观察,有症状或者体积大可以积极手术治疗,定期复查。胰腺肿瘤恶变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也不容易治疗,建议及时手术切除,术后放化疗等,也可以考虑标靶治疗或介入疗法。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若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延误,则预后较差,可能造成患者出现面瘫等后遗症,建议患者按医嘱定期复查血糖。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治愈。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若及时治疗不影响生存期;若治疗延误引发并发症,尤其是胰腺或肝脏病变的患者,生存期多较短。
若严重低血糖综合征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则可能造成患者出现面瘫等后遗症。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血糖,保证血糖在正常范围。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应多次加餐进食,补充富含营养的食物和糖分较高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做到戒烟、戒酒。
日常宜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比如牛奶、坚果、瘦肉、鱼肉等。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宜多吃糖分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葡萄汁、果汁等。
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咖啡、可乐、醋、辣椒等。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定期监测血糖,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对于症状可能不典型的患者,需密切关注,避免危及生命。
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应适时进行锻炼,避免运动量过大或过度疲劳。
应定期监测血糖,防止诱发糖尿病。
低血糖综合征患者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患者应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应遵循医嘱用药。
新生儿、孕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可能不典型,但危害较大,需密切关注,及时就诊。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如头晕、烦躁不安、淡漠甚至昏迷等症状,也可出现偏瘫,而典型症状较少。因此,当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头晕、乏力、走路不稳,尤其出现意识模糊、烦躁甚至肢体瘫痪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常规检查血糖,早期发现低血糖综合征,以免延误治疗。
若要预防低血糖综合征,平时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空腹时做剧烈运动,同时定期监测血糖值,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对于低血糖综合征的预防有一定好处。
普通人群应每年进行血糖值监测,一旦血糖减低,应及时就医,避免出现低血糖综合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规律进食,可适当加餐。
避免空腹时爬山或做剧烈运动,防止诱发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同时合理用药,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4705点赞
[1]童男伟,邢小平.内科学:内分泌科分册[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4-139.
[2]薛耀明,肖海鹏.内分泌与代谢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167-183.
[3]Jameson JL.哈里森内分泌学.胡仁明,李益明译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99-205.
[4]杨文,初荣,刘淑荣,杨鸿雁,王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12):62-6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