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冲动经Mahaim纤维下传,提前兴奋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有预激现象者称为预激综合征。本病诊断主要靠心电图,而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判断房室旁道的大致部位,有助于和其他心律失常的鉴别。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本身没有明显症状,常常不需要治疗,但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常常伴有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一旦发生除药物治疗外,多采取导管消融的方法来治疗。
表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影响正常生活,长此下去可能发展为心脏扩大,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
不合并心动过速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如合并心动过速时,则可出现心悸、头昏、胸闷等症状。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心脏先天发育异常引起,可好发于青年男性,且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发生率逐渐降低。本病无明显诱发因素。
在正常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系统之外存在异常的旁路通道,其异常的旁路由Mahaim纤维构成,多是心脏先天发育遗留的问题,心房兴奋冲动经过该异常旁路下传心室,使心室提前激动,考虑这是变异型预激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发病率较低,占预激综合征的5%,其患者大多无其他心脏异常征象,往往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其可见于任何年龄,以男性多见。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青年男性多见,随着年龄增长,相应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本身不引起症状,其临床症状主要是由并发的心律失常导致的,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绞痛、头晕,甚至低血压、晕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疲倦、出汗等其他症状。本病可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心室颤动等并发症。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本身不引起症状,在并发心律失常,如出现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时常常出现心悸、气短、心绞痛,甚至低血压、晕厥等。
在并发心律失常时还可出现乏力、疲倦、出汗等。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并发的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心电图及心脏听诊心室律绝对规则,患者症状明显,如头晕、心悸、胸闷等。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其发生率较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低,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常常表现心悸、胸闷、气短,易导致低血压、心力衰竭,同时脑栓塞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
当心室率快时,已恶化为心室颤动,其死亡的风险增加。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如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症状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通过做心电图、心脏超声、电生理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当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如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应立即来就诊。平时对于无症状的变异型预激综合征也应进行心内科就医随访,评估心脏的状况,如心脏的大小、心功能等。
出现心悸、胸闷等情况时,应该及时就诊于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此次就诊身体有哪不舒服的吗?
发病时有没有感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腿软、出汗等?
既往因这些不适症状有过就诊吗?有过哪些检查?
如果既往诊断过预激综合征,电生理检查结果如何?
既往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病、二尖瓣脱垂与心肌病等?
其特点为P-R间期正常,甚至可大于正常值,QRS时间延长,QRS波起始部有预激波,可伴有继发的ST-T改变。同时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其他心血管疾病。
能方便、快捷、准确了解心腔的大小、心瓣膜情况和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有助于患者心脏的综合评估。
有助于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以及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定位,对于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尤其是采取导管消融的治疗非常有意义。
血液生化、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往往无特异性,但有助于患者身体状态的评估。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诊断标准往往常采取心电图的诊断,其特点为P-R间期正常,甚至可大于正常值,QRS时间延长,QRS波起始部有预激波,可伴有继发的ST-T改变。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本身不引起症状,治疗主要是对于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其除药物治疗外,如应用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为首选,如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时,也可进行电复律治疗,其治疗周期短,1周左右出院。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的心律失常来进行治疗:
如并发正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以选择腺苷或维拉帕米静脉注射,也可选择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如并发房颤或房扑时,可选择延长房室旁路不应期的药物,如普鲁卡因胺或普罗帕酮。应当注意的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与维拉帕米会加速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故不宜使用,同时洋地黄制剂缩短旁路的不应期使心室率加快,因此不应单独用于曾经发作房颤或房扑的患者。
在导管射频消融术未开展前,对预激综合征进行外科治疗,切断或用无水酒精注射或局部冷冻旁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愈率为80%。但是外科手术法由于创伤大,难以广泛应用,已被导管射频消融术所取代。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者,可考虑同时行外科手术法治疗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经导管射频消融的适应证:药物治疗无效或病人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上述心律失常者;心房颤动或其他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旁路前传所致快速心室率患者;电生理检查或消融治疗其他心律失常过程中证实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伴旁路前传所致快速心室率患者;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伴有旁路前传,但心室率不快;患者有家族心源性猝死史;药物治疗有效并能耐受其治疗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安全性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导管射频消融失败时可考虑应用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当变异性预激综合症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导致低血压、心绞痛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以立即进行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以促使血流动力学快速恢复正常。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没有症状时预后佳,对身体影响不大,而对于并发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其发生心衰、低血压、猝死的风险增加,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潜在危险性更大。患者可根据实际预后情况遵医嘱复诊。
对于没有症状的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可以观察不用治疗,对于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者,过导管消融治疗往往能够治愈。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没有症状时对寿命影响不大,而对于一旦并发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其寿命多久没法判定,因为与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类型、自身基础状态、自身的基础疾病,以及治疗的方式、方法等都有相关性。
对于没有症状的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可以定期观察,不用反复就诊。
如果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绞痛等不适时应立即复诊。
如果患者经过导管消融等治疗后病情平稳,也应按照其责任医生的医嘱进行定期复诊检查。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本身没有特殊的饮食要求,可通过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戒烟、戒酒以及清淡饮食减少心动过速的发生。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本身往往无症状,没有特殊的护理要求,日常可注意适当的进行室外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避免情绪波动等,同时需要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
保持心情的愉快,减少或避免引起情绪波动的因素。
适当进行室外活动,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限酒。
平时与心内科的责任医生建立长期的联系,一旦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和医生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变异型预激综合征的患者,要自我注意有无心悸、胸闷、气短、心绞痛、晕厥、低血压等情况,心电图定期复查有助对该病的简单评估。
对于没有症状的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可以定期观察,一旦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绞痛、头晕、晕厥等时,立即到医院检查、诊疗,禁止在家自行用药。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高危人群可进行心电图筛查,同时注意生活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与有心脏方面症状的患者及时治疗进行预防。
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健康人”,不能因没有症状而不进行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老年人,心电图检查有助预激综合征的诊断,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判断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定位,有助于更准确诊断变异型预激综合征。而对于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晕厥等可能存在该病的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从而有助于早期发现该病,早期干预治疗。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6~8小时。
避免过度的运动、情绪激动,保持平稳、和气的心态,从而预防该病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
一旦患者出现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减少该病并发症导致的不良后果,起到早期发现、早期诊疗的目的,减少疾病对身体的损害。
4925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3-195.
[2]单小微,韩素秀,刘顶.P-R间期缩短对变异型预激综合征临床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0,8(04):86-87.
[3]刘仁光,王晓丽.变异型预激综合征[J].心电学杂志,2000(04):244-24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