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肋及髂嵴之间,腹腔内脏经腹壁或后腹膜突出,称为腰疝,亦称背疝。腰疝疝囊位于腰区的肌肉之间,可发生在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临床较为罕见。腰疝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新生儿和老年人多见。患者多无不适主诉,仅于腰部见一缓慢增大的肿块,可用手还纳,躺下时可自行消失。一般可使用弹性绷带紧性支托,病情严重者可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一般在生后小儿哭闹时即发现侧腹部肌肉相当髂嵴上方,腹外斜肌最后部分与背阔肌之间,有一半圆形突起肿物。
多发生于年老消瘦者,当发生创伤或行腰部手术后愈合不良,或疾病造成肌肉退行性变时,其肌肉和筋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降低,使原本存在的解剖薄弱区发生重大缺陷,在腹腔内压增加时即使腹腔内脏由此两间隙脱出形成腰疝。
腰疝主要是由于解剖因素、创伤、腹内压增高和腹部肌肉萎缩的原因,导致第12肋至髂嵴之间的腹后外侧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过此处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损处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
腰部三角是腹壁的薄弱区,它由下腰三角间隙和上腰三角间隙构成,新生儿由于发育未成熟,此三角缺少足够的肌肉层次,而成为腹后壁的薄弱区之一。
腰部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等外部因素,可引起腰部肌肉和筋膜强度降低,在咳嗽、用力排便、排尿困难时,可引起腹部内脏从上腰三角脱出形成腰疝。
老年人群的腰部肌肉萎缩,保护作用降低,使原本存在的解剖薄弱区发生重大缺陷,在腹腔内压增加时,可使腹腔内脏脱出而形成腰疝。
情绪激动时易引起呼吸急促、腹内压急速变化,在腹内压突然升高时,易引起腹部内容物从腰部三角脱出。
大便干结,不易排出,在用力排便时可导致腹压增加,从而诱发腰疝。
有学者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400余例腰疝病例,其中男性占65%,女性占35%,以老年人发病为多。
年纪较大者肌肉流失过多,腰部肌肉逐渐松弛无力,在慢性咳嗽、用力排便时易引发腹腔内容物从腰部薄弱区突出。
新生儿由于腹部肌肉发育未成熟,啼哭时腹内压增高,可导致腰疝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
因腰部肌肉力量不足,增加腰疝的发病几率。
患者因用力屏气,可增加腰部附近内容物疝出的机会。
腰疝的典型症状轻重不一,与疝气的类型、疝内容物情况、有无嵌顿及绞窄等因素有关。腰疝早期仅有轻微局部症状,如局部胀痛、可发现能回复的肿块等,不影响内脏功能,没有全身症状。随着疝内容物增多,局部胀痛加重,伴下坠感。
腰疝根据分型不同,具体典型表现不同。
一般在生后小儿哭闹时即发现侧腹部肌肉相当髂嵴上方,腹外斜肌最后部分与背阔肌之间,有一半圆形突起肿物,柔软、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可触及位于肿物内的肠管、脏器外形,按压时可闻及肠鸣音,哭闹时增大,安静时可还纳,还纳后于侧腹壁可触及卵圆形缺损孔隙。
多发生于年老消瘦者,大多数病人没有特殊症状,仅于腰部见一缓慢增大的肿块,肿块质地软且易于还纳,站立时肿块明显,俯卧位时消失,局部有胀感或牵拉感,触诊可有咳嗽冲击感。
当患者腰疝嵌顿时间过长,疝内容物为部分肠管时,可引起胃肠道内容物消化不良。
腰疝的疝囊颈较宽大,较少发生疝内容物的嵌顿、绞窄,其发生率约占全部腰疝的10%。疝内容物一旦嵌顿、绞窄,肠道内容物不能通过,则腰部肿块不能还纳,可出现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肠管长期嵌顿在疝囊内可出现肠缺血坏死,出现腹痛、腹肌紧张等症状,多急救入院,并发感染可伴发热。
腰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体检中出现腰部无痛性肿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腰部肿块,肿块可回纳,局部有肿胀或牵拉感,高度怀疑腰疝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腰疝的患者,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消化不良,甚至肿块不能还纳,并发生疼痛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肿块不能还纳、消化不良、便秘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腰部肿块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消化不良、肿块疼痛、局部有牵拉感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恶心、呕吐、便秘、腹痛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腰疝病人的侧位X线胃肠钡剂造影,可见小肠或结肠进入腰部肿块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辅助检查手段。
可发现背阔肌明显变薄,腹横肌及腹内外斜肌部分缺损导致疝颈形成,疝内容物为腹腔内结肠及系膜,上界为12肋下缘,后界为薄弱的背阔肌。
可发现进入腰部的腹内脏器。
先天性腰疝在婴儿出生时即被母亲或医师发现;成人腰疝随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增大,可有剧烈咳嗽、创伤、肾切除手术等病史,一般无特殊症状,较少嵌顿。
腰部扪及可复性肿块,并有咳嗽冲击感。
可发现局部缺损和进入腰部的腹内脏器。
腰骶部脂肪疝是由于骶髂关节后方及两侧的深筋膜有许多神经末梢支伴有血管穿出的孔道,其深部的脂肪可经此疝出,疝颈处由于卡压、缺血而发生局部炎性反应,并产生疼痛,主要以患侧腰骶部疼痛为特点,多为胀痛、酸痛和隐痛,一般不严重,但影响步行,一般见于肥胖者。而腰疝的疝内容物一般为小肠、结肠,一般不引起疼痛,不影响步行,常见于消瘦者。
由于第3腰横突过长而劳损引起横突周围纤维织炎而致病,第3腰椎横突较之一般为长,且较表浅、易触及。第3腰椎横突的深部有明显压痛,有时可向大腿外侧及膝部放射。X线平片显示该横突较正常人为长,且双侧多不对称。而腰疝的突出物一般较为柔软,X线平片显示腰椎一般正常。
对于腰疝需要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患者多可恢复正常。
对于2岁以内的小儿,可采用局部加压治疗,即用疝带局部加压治疗,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不断发育,局部裂隙可逐渐缩小而恢复。而成人暂用弹性绷带紧束支托,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防止疝环进一步增大。
本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腰疝修补手术是治疗的基本方法,适应于2岁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明显缩小者、腰疝较大且有明显临床症状者、腰疝发生嵌顿者,可以采用开放或者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相对容易,对腹腔干扰少。开放手术时找到疝环,游离疝囊,小的疝囊不必切开,大的疝囊回复疝内容物后,可切除疝囊或将疝囊翻转。小儿主要做局部组织修补,成人可放置补片。
腰疝患者预后较好,一般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可以消除症状,防止并发症,患者基本可以治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腰疝能够治愈。
腰疝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根据医嘱复诊,通过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腰疝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进食油腻、辛辣饮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可促进肠道蠕动,防止大便干燥。
忌吃油腻、辛辣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辣椒等。
多吃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鱼肉、精瘦肉,有益于伤口修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多进食高纤维素饮食,如粗粮、芹菜等,促进排便,避免增加腹压。
对于腰疝患者的护理,主要是促进患者不适症状的消除,使腰疝回复腹腔。在手术治疗彻底恢复后注意适当锻炼,提高腰肌的强度。
了解疝带的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
腰疝患者在治疗恢复后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避免肌肉萎缩、松弛,但需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度增加腰部负荷的运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腰疝患者使用疝带后可每3个月复查一次,检查疝块是否突出,是否需要手术还纳。
佩戴疝带患者出院后应按医嘱积极佩戴,避免随意松解或使用时间过长。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咳嗽。若自感疝块疼痛,或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初期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
由于新生儿腰部肌肉未发育完全,一般无法预防腰疝。老年消瘦者可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加强局部锻炼及保护,必要时可用护腰。
避免或减少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而引起咳嗽。
如果患者腰部有创伤或手术治疗后有切口,需加强保护。
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腰部肌肉萎缩,可能会出现腰疝,此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4873点赞
[1]孙杰,董明杰,张喆,etal.左腰疝1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
[2]周学鲁.腰疝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