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发结直肠癌(MPCRC),又称大肠重复癌,占全部结直肠癌的2%~10%,是指在同一个患者的结直肠内,同时或先后出现2个及2个以上经病理证实的原发癌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炎症性肠病、大肠腺瘤以及遗传因素相关。多原发结直肠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见便血,腹痛,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首选方法,通过手术在早期彻底切除癌肿是唯一的根治手段。如若无法通过手术完全根治,则需要进行辅助化疗和放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多原发结直肠癌可分为两类,在同一时间确诊或确诊的间隔在6个月以内的称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CRC),确诊的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则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MCRC)。多原发结直肠癌占全部结直肠癌的2%-10%,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所占比例为1.1%-8%,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所占比例为1.5%-9%。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多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还有诸如结直肠腺瘤和息肉等遗传因素相关。好发于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盆腔放疗史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也会诱发。
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结构(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体重(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等。有研究表明,不恰当的烹饪方式(如高温、油炸、腌制、煎炒等)可以使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明显提升。另外,钼、硒等微量元素的匮乏和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以诱发多原发结直肠癌。
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约占总体结直肠癌发病的6%,多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又称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等。
80%以上的结直肠癌系由结直肠腺瘤演变而来。
炎症性肠病造成的肠道微环境容易促使癌变。
子宫颈癌的盆腔放射野包含结直肠,容易促使癌变。
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位,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的子女的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2~4倍。
子宫颈癌放疗的放射野包含结直肠,其患者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4倍。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5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
多数的研究认为80%以上的结直肠癌系由结直肠腺瘤演变而来。
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发病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多数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所造成的肠道微环境容易促使癌变的发生。
多原发结直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见便血、腹痛等,晚期患者有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水等,有时甚至并发肠梗阻、肠出血、肠穿孔等疾病。
常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肉眼未必可见,建议行粪便隐血检查。
多见于右侧结直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变可使胃结肠反射加强,可出现餐后腹痛,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时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提示病情已到中晚期,位置取决于癌的部位,多数直肠癌患者可经指检发现肿块。
可有贫血、低热,多见于右侧结直肠癌。晚期患者有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水等。
多原发结直肠癌一般因病灶较多,侵犯广泛,可因肿块增生扩大导致肠腔阻塞,从而引起肠梗阻,多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
可由肠梗阻导致,也可因行内镜切除术时损伤肠道,造成肠出血或者肠穿孔,轻者可保守治疗,重者需经手术修补。
一般人群出现便血、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可就诊于消化内科或肿瘤科,行肛门直肠指检等相关检查以了解情况。但应注意和肠阿米巴病、肠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应从35岁起每年作直肠指检与大便隐血检查,40岁起每3-5年行全结肠镜检查。
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和有盆腔放疗史者,可从患病第15年起每2年做一次全结肠镜检查。
一般人群出现便血、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行一般体格检查和肛门直肠指检以了解情况,对疑似患者推荐行全结肠镜检查。
多原发结直肠癌优先考虑消化内科或肿瘤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便血、腹痛等)
家族有无患结直肠癌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炎症性肠病、盆腔放疗史等)
出现症状多久了?
了解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
了解有无贫血。
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
对诊断消化道少量出血有重要价值。
结直肠癌病人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癌胚抗原(CEA)、CA19-9;有肝转移病人建议检测甲胎蛋白(AFP);疑有腹膜、卵巢转移病人建议检测CA125。
凡疑似患者必须行直肠指检,以观察是否有肿块,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同时观察指套是否血染。
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
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
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
可作为筛查及诊断结直肠癌的方法,但不能应用于分期诊断。对于疑有结肠或直肠梗阻的病人,应谨慎选择。
推荐行胸部+全腹+盆腔CT增强扫描检查,可用于结直肠癌的分期诊断,判断放化疗的治疗效果,也可兼顾转移瘤好发部位肝脏的情况。
推荐MRI作为直肠癌常规检查项目。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人,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行基线MRI检查,可以评价新辅助治疗的效果。
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依据,也是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主要通过全结肠镜检查以及黏膜活检而确定。通过全结肠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等明确在结肠或直肠内有2个或2个以上癌肿的,即可诊断为本病。
右侧结直肠癌应注意和肠阿米巴病、肠结核、血吸虫病、阑尾病变、克罗恩病等鉴别。肠阿米巴病和血吸虫病等一般能通过粪便镜检或血清免疫学检查查出相应的病原体,其余胃肠道相关疾病推荐行肠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等以观察肠道是否存在癌肿。
左侧结直肠癌则须和痔、功能性便秘、慢性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结肠息肉、憩室炎等鉴别。推荐行肠镜活检、钡灌肠检查或影像学检查观察肠道是否存在癌肿,以鉴别诊断。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利用手术彻底切除癌肿以达根治。若手术无法根治,则需行放、化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病需要经过长期持续性治疗。
多原发结直肠癌对化疗一般不敏感,早期癌根治后一般不需要化疗。但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常在术后应用。氟尿嘧啶至今仍是多原发结直肠癌化疗的首选药物,常与其他化疗药联合应用。某些新药如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开普拓亦有较好疗效。对于不能一次性切除的患者,可以先用化疗,使肿瘤临床分期降低,然后行外科手术。
本病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癌肿的早期切除。对于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则应进行改道、造瘘等姑息手术。
结直肠腺瘤癌变和黏膜内的早期癌可经结肠镜用高频电凝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回收切除后的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如癌未累及基底部则可认为治疗完成;如累及根部,需追加手术,彻底切除有癌组织的部分。对左半结肠癌形成肠梗阻者,可在内镜下安置支架,解除梗阻,一方面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减少术中污染,增加Ⅰ期吻合的几率。
用于病灶在直肠的多原发结直肠癌,术前放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术后放疗仅用于手术未达根治或术后局部复发者。推荐CT模拟定位,如无CT模拟定位,则必须行常规模拟定位,推荐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技术,如果采用调强放疗,必须进行计划验证,局部加量可采用术中放疗、腔内照射或外照射技术,不推荐常规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多原发结直肠癌即使通过手术治疗,也会复发,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40%~60%,建议在术后3~6个月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检查。
本病即使通过手术根治,亦有不低的复发率。
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40%~60%。
由于多原发结直肠癌的病灶较多,容易遗漏,姑主张在术后3~6个月内行全结肠镜检查检查。
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应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和控制总热量,减少高脂肪饮食,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忌高脂肪饮食,研究认为高脂肪饮食可以通过改变大便中胆酸的浓度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通过稀释大便中致癌物质的浓度从而保护大肠黏膜。
减少摄入油炸、腌制食品,肉类在油炸过程中可产生致癌的杂环胺,研究提示高摄入油炸、腌制食品人群的发病风险是低摄入组的2倍以上。
术后进食宜以低油脂、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可少食多餐,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可适量补充富含硒类(黑芝麻、黑山药、黑硒米等)和钾类的食物(香蕉、玉米等)。
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日常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和监控术后的复发情况。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锻炼,并遵循医嘱定期复检。
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油炸品以及腌制品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的水果的摄入。
术后患者禁食,静脉补液,至肛门排气或结肠口开放后进流质饮食,一周后改半流质饮食,两周后可进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少渣饮食,避免进食胀气性、刺激性气味、腐败或易引起便秘的食物。
放疗后患者局部皮肤切勿用肥皂、盐水清洗。局部禁用碘酒等刺激性药物,避免冷热摩擦等不良刺激,衣物宜选用宽松柔软、吸湿性较好的棉质品,放射野皮肤若有痒感,可用手轻轻拍打,切勿搔抓。
遵循医嘱,定期复检。
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因病灶较多,即使早期行根治手术也应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有复发和转移等情况,复查以大便隐血检查、肛门直肠指检和肠镜为主。
多原发结直肠癌为明确的癌前疾病,为了有效预防需要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定期的检查工作,对于出现便血、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一般人群也应行大便隐血检查和直肠指检以防漏诊。
高危人群需定期行全结肠镜检查,一般人群如若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行直肠指检和大便隐血检查,若见阳性,应行进一步的全结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规律体育锻炼。
避免高脂肪饮食,减少摄入油炸、腌制食品。研究认为高脂肪饮食可以通过改变大便中胆酸的浓度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肉类在油炸过程中也可产生致癌的杂环胺,增加发病风险。
高危人群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和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进行预防,但长期使用应注意避免其不良反应。
对患有肠道的良性疾病,如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患者,应及时治疗,减少其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可能性。
结肠镜下摘除腺瘤可预防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生,术后视情况定期复查肠镜。
4720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1.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4):241-25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