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病为一组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一般儿童期开始发病,皮损数年内缓慢扩大,可有家族史。初起为淡棕色的小丘疹,缓慢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边缘隆起、中心萎缩、凹陷无毛的角化性斑块,边界清楚,大小一般几毫米至数厘米,单发或多发,有时呈疣状,好发于四肢末端、股部、肛周外阴区;也可侵犯面部和掌跖,偶有口腔受累,个别长期慢性的斑块可癌变。可外用角质剥脱剂,内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
汗孔角化症根据皮损累及范围可分为播散性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症、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Mibelli汗孔角化症、线状汗孔角化症、掌跖播散性汗孔角化症、点状汗孔角化症六种。
多数汗孔角化病为遗传病,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部分为无家族遗传史的散发病例。遗传因素、日光暴露及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均参与疾病的发生。
汗孔角化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主要的发病原因,本病是表皮细胞不正常的克隆增生,这些增生可受某些刺激而激发,尤其是免疫抑制剂,其他如肾移植、电子束辐射、光化学疗法、日光及慢性皮肤损伤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皮损,故认为免疫抑制在有遗传倾向者中可直接激发表皮突变克隆的表达或破坏表皮生长动力学而促发异常克隆的增生,从而诱发本病。
肾移植、电子束辐射、光化学疗法、日光及慢性皮肤损伤均可诱发汗孔角化病。
汗孔角化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一个家族几代成员中发病,每代均有患者,且无性别差异,患者必须有双亲之一患病,患者的同胞中均有38%患病,连代遗传,但也有无遗传证据而散发于人群者。
好发于有家族史、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的人群。
汗孔角化症一般无明显症状,可有瘙痒,皮损主要表现为边缘堤状或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根据临床分型不同皮损形式各异。
最常见,20~40岁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损好发于经常暴露于日光的部位,主要为下肢、前臂、上臂,其次为胸背部,但面部皮损很少见。早期皮损为1~3mm大小的小丘疹,一般发生在毛囊部位,顶端有小角质栓,呈褐色或褐红色,角栓脱落后可留下小凹陷,继而丘疹呈离心性扩大,或为边缘清楚、高起0.5~1mm的角化峰,呈圆形、花环状或不规则形,一般直径1~10mm,中央轻度凹陷萎缩,正常肤色或其内侧面有色素减退,患者不出汗。皮损数目从数个至数百个,有的损害中心有明显角化、结痂和溃疡形成。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患者的皮疹在夏季可变得更为显著,曝晒后变成红斑,有鳞屑,可发生同形反应,而到冬季皮疹的颜色趋于消退。
第二常见的汗孔角化症类型,本病男性较多见,初发于幼年期,但也有起于成年期者,一般无主观症状。皮损开始为一小的角化性丘疹,缓慢地向周围扩展形成环形、地图形、匐形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部片,边缘呈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灰色或棕色,中心部分皮肤干燥光滑而有轻度萎缩,缺乏毳毛,其间汉孔处有时有针头大细小的角质栓。皮损形态不一,可从细小的角化性丘疹直至巨大疣状隆起,有时因边缘窄,颜色深而像一圈黑线,或因向单一方向扩展形成线状或因中央发生新疹而形成多环形。皮损直径大小可自几毫米至几厘米,数目也因人而异,从单个至百余个不等,数目多时常呈带状分布于某一区域,受外伤处可以出现新疹。皮损好发于四肢(尤其在手、足部)、面部、颈部、肩部及外阴,也可累及头皮及口腔黏膜。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0~40岁起病,女性比男性多见。多见于面、颈、前臂、躯干及掌跖,边缘纤细如一圈黑线,中央有色素沉着,类似萎缩性扁平苔藓。通常无自觉症状。
儿童期起病。有两种临床表现∶一种是局限于—个肢体的沿Blaschko线分布的单侧皮损,另一种是累及多个肢体甚或躯干的多组线状皮损。
约半数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疹,多数皮疹表现为1~2mm的点状角化性丘疹,可呈棘状,也可为3~5mm的角化性皮疹,边缘稍隆起。皮疹见于掌跖,也可仅见于手掌。除了掌跖的点状皮疹外,也可合并身体其他部位典型的汗孔角化损害。一般无自觉症状。
青少年或成年期发病,皮损初发于掌跖部位,渐至全身,黏膜可受累。可无自觉症状,也可以有瘙痒、足跖不适或行走时疼痛。典型皮损为小的、环状而非点状的皮损,形态比较单一。早期可为掌跖部点状皮损,而后离心性扩展为环状皮损。
汗孔角化病可发生恶变,可并发鳞癌、基底细胞癌、原位鳞癌。
当出现边缘堤状或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的皮损时,需要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生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若因皮损影响外观也可就医处理。
当出现边缘堤状或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的皮损时,需要及时就医。
已确诊为汗孔角化病发生恶变,出现鳞癌、基底细胞癌、原位鳞癌等并发症时需要立即就医。
无自觉症状,但因皮损影响外观,也可以就医。
患者优先就诊于皮肤科。
有无家族史?有无其他病史?
皮损出现的部位及时间?
皮损处有没有瘙痒及疼痛的自觉症状?
有没有接受过治疗及治疗用药?
皮损是否在大量日光照射下出现?近期是否服用过免疫抑制剂?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边缘堤状或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的皮损时需要考虑汗孔角化病。
取角化部位做检查,可发现角质层内有一楔形的鸡眼样板,在其下方的颗粒层可能减少或者消失。棘细胞层内有胞浆是酸性染、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细胞。
患者有汗孔角化症状的家族史。
患者出现边缘堤状或疣状隆起、中央轻度卫生的皮损。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特征性改变。
皮损为扁平紫色丘疹,表面覆盖蜡样薄膜鳞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可见Wickham纹,多发生于四肢屈侧,自觉瘙痒。根据上述表现可与汗孔角化病进行鉴别。
皮损为一角质增生性丘疹、斑块,表面粗糙,中央无萎缩,常单发、散发,具有传染性。而汗孔角化病多出现皮肤萎缩,据此可鉴别。
汗孔角化病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满意,任何治疗方法都不能防止其复发。
可外用10%水杨酸软膏或者0.05%~0.1%维A酸软膏,外用氟尿嘧啶封包治疗对本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常经过3周即可痊愈,对过度角化的角质使用角质溶解剂治疗通常能够减轻症状。
内服阿维A酯,阿维A酯或异维A酸往往在用药期有效,治疗2周后开始见效,3个月后疗效更显著,但在停药后趋向复发。
可采取皮肤磨削术、手术切除治疗。目的是切除皮肤角化区域,改变皮肤焦化程度,恢复皮肤外观。
对于仅有少数小皮损、要求快速治疗症状或改善美观且能够接受治疗相关色素沉着改变或瘢痕的患者,建议采用冷冻疗法、电离子激光、刮除术。
汗孔角化病随着时间延长皮损会增大和数目增多,如果不进行治疗,皮损通常一直存在,极少自发性消退。
汗孔角化病可以治愈,但各种治疗方法均有限,不能阻止复发。
汗孔角化病一般不影响寿命。
汗孔角化病有恶变可能,一旦诊断后应该密切随访,定期复诊,一般1年随访1次。
本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
由于汗孔角化症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护理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生活中应注意保护皮肤,鼓励患者进行紫外线辐射防护,紫外线辐射是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已知危险因素。推荐使用防晒服、避免日晒以及对无法进行物理遮挡的皮肤区域常规每日使用防晒霜。
不限制地使用润肤剂可能对汗孔角化病患者有利,因为润肤剂可能缓解皮损的粗糙和干燥。
患者应注意恶变的警报体征,例如发生皮损变硬、溃疡、结节、出血、结痂或生长迅速时应尽快就医。如果皮损出现新的症状(针刺感、麻刺感或疼痛),患者也应复诊接受再次评估。
外用5-氟尿嘧啶、维A酸类药物,使用前需确认无过敏反应。维A酸类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导致皮肤发红、肿胀等不良反应,需停止使用。
口服维A酸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脱发、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本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汗孔角化病由于是遗传性疾病,所以不能有效预防,但家族内成员婚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
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外出时需做好防晒措施。
4346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69-1072
[2]朱学骏,孙建方.皮肤病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83-1592
[3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0-2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