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痢是由脂类消化、吸收障碍所引起,致使在粪便中有过多的脂类。通常粪便中存在过量已消化但未被吸收的脂类,主要是不溶性的脂肪酸钙盐。脂肪痢除引起粪便中脂肪增加外,常伴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典型的症状为腹泻、体重减轻或消瘦。多采取药物治疗,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脂肪痢根据发生年龄不同,分为小儿脂痢病和特发性脂痢。脂肪痢发生在幼儿者称小儿脂痢病,发生在成人则称为特发性脂痢。
除了某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不耐受症以外,几乎所有能引起吸收不良的疾病都可出现脂肪痢,如肝病、胰脏疾病或小肠疾病、胃及回肠切除等均会引致脂肪痢,由于脂肪的消化吸收减少,故患有脂肪痢。
正常消化功能的破坏,如胰腺炎或胃切除后。胰腺类疾病的患者由于分泌各种消化酶的功能下降,脂肪吸收障碍,出现脂肪痢。
如肝脏及胆道系统疾病、盲襻综合征及回肠切除。胆汁分泌功能不正常或胆盐缺乏时,食物内的脂肪无法消化,可引发脂肪痢。
由于黏膜损伤而引起吸收障碍,如口炎性腹泻、局部肠炎、胃肠道放射性治疗后。黏膜损伤导致消化和吸收脂肪动能受损,引发脂肪痢。
脂肪再酯化以及乳糜微粒形成和转运的降低,通常见于血β-脂蛋白缺乏症及肠淋巴管扩张,转运降低导致脂肪消化减少,引发脂肪痢。
肠输送营养障碍,包括淋巴管梗阻、循环障碍等,导致脂肪的输送减少,无法消化吸收,引发脂肪痢。
约有80%本病患者带有人白细胞抗原HLA-B8、HLA-DW3。人食谷物后其麸质中所含的麦胶蛋白肽在肠中水解时需要有关的肽酶,如患者肠黏膜上皮缺少此酶,则未被水解的麦胶蛋白刺激肠黏膜引起本病。
由于发生脂肪痢的病因背景不同,发病率不明。男女发生比例为1:1.5。
患有肝胆、肠道、胰腺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者,如慢性肝病由于胆汁分泌功能不正常或胆盐缺乏时,食物内的脂肪无法消化,引发脂肪痢。胰腺炎由于分泌各种消化酶减少,脂肪吸收障碍,易引发脂肪痢。
患有肠输送营养障碍者,如淋巴管梗阻、循环障碍等,脂肪的输送减少,消化吸收减少,易引发脂肪痢。
接受过胃大部切除术或胃肠道放射性治疗者,胃肠道对于脂肪的消化和重吸收减少,易引发脂肪痢。
脂肪痢属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典型症状为患者体重减轻、腹泻。如果小儿患脂肪痢,会经常受感染。部分患者会由于营养不良,出现腹胀、皮肤缺乏弹性、头发无光泽等症状,可能会出现舌炎、唇损害、贫血等并发症状,发生胃肠道淋巴瘤和癌的危险性增高。
典型者呈脂肪泻,粪便色淡、软而量多、有酸味,油脂状或泡沫样,常浮于水面,多有恶臭。
长期腹泻特别是当有肠道或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病理或器质性病变时,可引起体质改变,如体重减轻、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等。
如果小儿患脂肪痢,成长会受影响,且经常受感染。患者由于营养不良,面色会变得十分苍白,腹部摸起来也十分肿胀,皮肤缺乏弹性,头发无光泽。此外,也因为缺乏维生素,皮肤和唇舌会显得干涸。
脂肪吸收障碍,会使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引起相应的缺乏症。
由于B族维生素的缺乏,可引起舌炎、唇干裂、周围神经炎等症状。
当患者出现腹泻或体重减轻、消瘦、营养不良应就诊于消化内科或内科,应做苏丹Ⅲ染色法粪脂测定、粪脂定量检测和脂肪吸收试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组织检查,其中在内镜下取材活检是许多胃肠源性脂肪痢诊断的金标准,需要与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和消化不良相鉴别。
如果患者存在腹泻,并且粪便色淡、油脂状,多具恶臭,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存在肝胆、肠道、胰腺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或胃大部切除术等,伴有消瘦、腹泻等,可以到医院就诊。
患者出现腹泻或存在肝胆、肠道、胰腺疾病情况时,就诊于消化内科。
患者出现体重减轻、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时,考虑去内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其他症状?(消瘦、腹泻、营养不良等)
腹泻持续时间有多长?
粪便的性状是什么样子的?(色淡、油脂状,常浮于水面,多具恶臭)
是否有以下消化系统疾病或胃切除术等?(肝脏及胆道系统疾病、盲襻综合征、及回肠切除、口炎性腹泻、局部肠炎等)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如皮肤干燥、头发无光泽)
通过苏丹Ⅲ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着色的粪便脂肪滴,如粪便中脂肪小滴>10滴/高倍视野则为阳性反应,其为定性检查方法。
其为确诊的主要方法,为定量试验。连续进食标准试餐(含脂肪60~100g/g),连续4~6天,同时测定后3天粪脂含量,取后3天每日平均值或计算脂肪吸收率,粪脂量>6g/24h或脂肪吸收率<95%为阳性反应。
内镜及内镜下取材活检取病理学证据是寻找病因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许多胃肠源性脂肪痢诊断的金标准。本病患者空肠黏膜上皮的绒毛及微绒毛呈明显萎缩,黏膜表面扁平。黏膜固有层显慢性炎性改变,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有时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患者多有消化系统疾病,手术病史或属于肠输送营养障碍者。出现典型症状如大便次数增多,粪便色淡、臭味重,含脂肪能漂浮于水面,可初步怀疑为脂肪痢。
伴有其他症状:腹痛、腹胀、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舌炎、手足抽搐、贫血、出血等可进一步考虑为脂肪痢。
结合粪脂定量检测,正常时粪便中不出现脂肪小滴,如粪便中脂肪小滴>10滴/高倍视野则为阳性反应,粪脂量>6g/24h或脂肪吸收率<95%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脂肪痢。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腹泻一般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加或排便次数频繁,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以及不消化的食物和病理性内容物。一般将腹泻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类,前者是指腹泻呈急性发病,历时短暂,而后者一般是指腹泻超过2个月者。急性腹泻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及食物不耐受等;慢性腹泻原因可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但全身疾病也可引起腹泻,其中包括脂肪痢。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慢性或复发性上腹疼痛或不适的症状,如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排气增多等。可伴有反流、烧心、下腹痛、腹泻与便秘等,这是因为很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时有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等,典型症状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大便往往正常,所以,可以与脂肪痢鉴别出来。
脂肪痢通常是病因治疗和支持治疗,病因治疗是关键。消除病因及原发疾病,对疾病的缓解意义重大。脂肪痢是一些疾病带来的症状,治疗脂肪痢,应根据患者原有的疾病进行对症检查和治疗,针对病症施以适合的治疗方法。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首先应该静脉给予营养输注,之后逐渐调整饮食,补充患者营养供给,减轻消瘦和体重减轻症状。
对于乳糜泻的患者,停止摄取小麦和黑麦的蛋白质后便会恢复正常,要终身禁止食用含麦类食物。
胰酶功能不足的患者,应给予胰酶片,其内含有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补充体内维生素含量。
舌炎、唇干裂者,补充铁、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A等物质。
周围神经炎者,给予维生素B12、B1等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脂肪痢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长期不能治愈,可能会发生胃肠道淋巴瘤,往往在3个月后进行复查。
本病能治愈,治愈时间差异较大,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要控制好原发性疾病,防止复发。
脂肪痢患者如果治疗及时,一般可以治愈,虽然发病后会出现体重减轻和消瘦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如果长期不能治愈,发生胃肠道淋巴瘤和癌的危险性可能会增高。
脂肪痢患者3个月后可复查苏丹Ⅲ染色法粪脂测定。
脂肪痢患者应注意营养均衡,合理膳食,予以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生冷及油腻的食物,补充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发生体重减轻者必须增加能量的摄入。
膳食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要高。
尽量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给以满足个体的需要,但是要注意适当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者,要进行补充治疗,重点强调脂溶性维生素以及钙、锌、锰和铁的补充。
由于脂肪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易引起能量摄入不足,通过使用中链甘油三脂可以得以缓解。
脂肪痢患者的护理以减少原发病的发生为主,加强对脂肪痢的认识,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加强疾病监测,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注射脂溶性维生素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质量较好时可以开窗通风。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染,对于小孩更为重要。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病情改善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但也可根据自身病情、体质等情况选择。
复诊时进行苏丹Ⅲ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是否有着色的粪便脂肪滴,或者是否排出油脂状或泡沫样粪便。
遵医嘱服用药物,注射脂溶性维生素时偶见体温上升和寒战。经6~8周输注后,可能出现血清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升高,减量或暂停药即可恢复正常。
由于脂肪痢主要见于引起吸收不良的疾病,若伴有大便次数增多、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症状,要进行早期预防和诊断。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避免过量进食脂肪类食物,规律健康饮食,适当锻炼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
对于初次发生脂肪痢的患者应检查是否有消化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并发症,若发现及时治疗。
脂肪痢典型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色淡、臭味重,含脂肪能漂浮于水面,对突发原因不明的该症状要予以重视,并进行苏丹Ⅲ染色法粪脂测定。
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手术病史或肠输送营养障碍患者若出现排便次数增多,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就诊者应常规行苏丹Ⅲ染色法粪脂测定,并长期随访,以免漏诊。
脂肪痢的预防措施主要为预防原发病的发生和注意健康饮食。
预防原发病或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预防能引起吸收不良症状的疾病、胃大部切除术等,注意加强莒养,予以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避免过量进食脂肪类食物,因为脂肪不易消化,就会造成脂类消化障碍,引发脂肪痢。
规律清淡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健康规律饮食对预防吸收不良疾病尤为重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4028点赞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营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8.
[2]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脂肪痢4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4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