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恶性淋巴瘤是指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结直肠滤泡的B细胞淋巴瘤,属于最为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好发于淋巴组织较丰富的回肠末端和盲肠,其次为右半结肠。临床发病率低,但大多数患者的预后差。
大肠恶性淋巴瘤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考虑可能与感染、遗传、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等相关。
由于持续或反复的自身抗原刺激、异体器官移植的存在、免疫缺陷患者的反复感染等因素,导致免疫细胞发生增殖反应,加之机体同时伴有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障碍导致T细胞缺失或功能障碍,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缺少自身调节控制,最终出现无限增殖,可能导致淋巴瘤发生。
大肠恶性淋巴瘤少见,其发病率是小肠的1/2,仅占全部结肠恶性肿瘤的0.2%~0.65%,其中以盲肠部位稍多,男性较女性的发生率要高。好发于40~59岁,多数病人诊断时超过50岁。
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炎病史者。
机体自身存在免疫缺陷或者免疫功能减退的人群。
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大肠癌极为相似,以腹痛、腹部肿块、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为多见,也有恶性淋巴瘤的表现,例如发热、淋巴肿大,晚期可表现为肝脾肿大、消瘦等。
结肠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腹部疼痛以及肠梗阻等。
直肠恶性淋巴瘤可出现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泻、里急后重和肛门坠胀感,或因肿瘤梗阻而表现为排便困难等。
患者还会出现出现发热、消瘦、贫血、黄疸、恶液质及腹水等全身症状。肿瘤转移导致的症状,如骨转移引起疼痛,肝转移引起的饮食量下降、肝区胀痛等症状。
多发生于低位的大肠,例如直肠或者乙状结肠等部位。由于病灶直接或者间接造成肠道阻塞、运行障碍等,最终出现肠梗阻,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
一旦出现腹痛、腹部肿块、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发热、肝脾肿大、消瘦等临床表现时,应该尽早就诊,以明确诊断。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腹痛、腹块、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发热、饮食量下降、肝脾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转移等情况,需做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肿瘤内科、血液科等。
从开始出现不适到现在已经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部肿块、腹部疼痛、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消瘦、肝区胀痛等)
既往是否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病史?
过去做过体检吗?有没有什么异常?
是确诊的必须检查,有腹痛、腹块,CT检查或内窥镜检查提示有占位性病变,可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又可争取切除。也可以内窥镜下大块多点活检,并在同一部位重复,除取出黏膜外,有必要钳取黏膜下组织活检。
对诊断大肠恶性淋巴瘤有很重要的价值,具有快速、方便、直观、可及时行活检取材等优点。
主要是评估肿瘤是否发生骨髓侵犯。
血常规、血沉、生化,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评估疗效以及监测病情变化,乳酸脱氢酶(LDH)必查。
PET-CT(全身肿瘤断层显像)检查:可确定病情分期。
主要是评估肿瘤是否发生脑部转移。
主要是评估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是否发生肝脏、脾脏等部位的侵犯转移。
直肠中、下段的恶性淋巴瘤可通过直肠指检触及。息肉状外生型的病灶触之可如一般的直肠癌,但质地常比癌为软,然比绒毛状腺瘤为实。有时直肠的恶性淋巴瘤可呈直肠外肿块状,触之肿块表面黏膜光整,肿块呈半球状突入肠腔,质地实或硬,可有分叶状感觉。临床可误诊为“骶前肿瘤”、“脊索瘤”等。
内窥镜检查时见到的大肠恶性淋巴瘤变化不一。其中巨检属弥漫型的最具特征性,而且多见。此类病人病灶区黏膜皱褶肥厚呈脑回状,黏膜常呈水肿、半透明状,血管纹减少,较正常黏膜易出血,也可有浅表的、灰色膜覆盖的、易出血的糜烂面。病变范围常可累及相当长一段肠管。
钡灌肠检查时,息肉型病变形成的充盈缺损常被误诊为癌;但弥漫型者X片示病灶累及一长段肠管,此特点常可提示检查者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
临床也表现为腹痛、腹块、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容易出现肝转移,出现肝脏肿大等表现。晚期可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临床上两者容易混淆,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鉴别。
大肠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治疗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个人体质因素等多种因素做综合考虑。
主要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如果没有手术,药物治疗中要谨防肠穿孔。
目前常用药物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泼尼松片等。对姑息手术患者化疗一般采用CH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以及泼尼松片四药联合)或者MAGOP方案等。对不能手术者可采用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
目前应用的靶向药物为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主要是用于治疗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型大肠恶性淋巴瘤。
手术切除是局限性大肠淋巴瘤的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Ⅰ、Ⅱ期大肠恶性淋巴瘤的患者。术后辅以放、化疗,降低复发及转移风险。剖腹探查术既是诊断的手段,也是治疗的措施。
可以对肿瘤进行局部放射治疗,照射范围除原发病灶外,也包括周围淋巴结及腹主动脉,也可用于手术未能全部切除而有残留的区域。
对于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应该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例如补充蛋白质、服用补血的食物等。
晚期患者需要给予最佳营养支持治疗。
可以采用胃肠减压、消炎、解痉改善症状,静脉输液保证胃肠外的营养供给等内科治疗措施,如无效可考虑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大肠恶性淋巴瘤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初步治疗完全缓解程度、组织学分级等因素有关。轻症患者可达临床治愈,可以长期生存。
Ⅰ、Ⅱ期,初步治疗后完全缓解,以及组织类型为黏膜相关型淋巴瘤的大肠恶性淋巴瘤患者能治愈。Ⅲ、Ⅳ期以及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患者基本不能治愈。
临床分期早、黏膜相关型淋巴瘤等预后好的患者可以活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分期晚者、弥漫大B细胞型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12%。
大肠恶性淋巴瘤术后的患者,每4~6个月复诊1次,至少需随访5年。对于晚期患者,已有远处转移,化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期间应当每两个治疗周期结束后复诊1次,评估疗效以及监测病情变化。
大肠恶性淋巴瘤患者需要通过饮食中食物的摄入来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使自身的免疫防御机能恢复,进而有效对抗疾病。
均衡营养物质,注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等。
为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多食富含维生素C、叶酸、微量元素硒等食品。
多食阿胶、红枣等食物纠正贫血。
注意补充白蛋白、纠正贫血等,从而加强营养支持。还要注意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在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期间活动谨慎,避免受凉,外出要戴防护型口罩,避免感染。
化疗、靶向治疗期间,注意多饮水。
出现呕吐反应时立即给予温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恶心刺激。
病房经常开窗通风,减少活动、防止受伤,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
大肠恶性淋巴瘤可以通过超声、CT、MR、血常规、血沉、骨髓活检等检查监测肿瘤是否进展、评估治疗的效果,治疗期间一般每两个治疗周期后复检1次,4~6个周期后全面评估。
此病需要进行长期随访,随访项目推荐超声、CT、MR、血沉、骨髓等检查,内窥镜检查每年一次或者缩短至六个月一次。
目前大肠恶性淋巴瘤病因不明,无法从病因上加以预防。主要是采用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按期体格检查等预防措施。
对于既往有慢性肠炎病史的患者要密切随访,以便早发现、早期干预治疗等。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做好每年的健康查体工作。
有免疫缺陷或者免疫功能差的人群,平时注意增强免疫力等。
戒烟、戒酒,注意生活规律。
定期体检,对于恶性肿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4638点赞
[1]胡薇,喻德洪.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治[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012(003):197-200.
[2]朱锡元,叶冠雄.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024(012):13-14.
[3]杨浩羿,李红灵,高玉英等.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二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6,30(3):245-246.
[4]石远凯.淋巴瘤(第3版)(精)[M].北大医出版社,2007.
[5]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3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