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较内斜视少见,与屈光不正关系不大,常有一间歇期,受融合机制控制。共同性外斜视分为先天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外斜视。多数外斜视发生于生后早期,间歇性外斜视常在半岁至5岁发生,部分甚至在成年后发生。在亚洲人口中,共同性外斜视最常见,影响儿童视力发育、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目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根据共同性外斜视的病因分为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和继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由中枢性的辐辏与分开兴奋的不平衡或融合功能太差所致。
多由辐辏减弱或失去作用所致,可见于没有双眼单视功能的内斜视。其内斜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并逐步形成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是双眼向前注视,一眼正位,另一眼呈现外斜位,斜视的斜角在各个方向都是一致的。共同性斜视的原因包括眼球发育、家族遗传、屈光调节等,也不排除有些患者是由后天因素引起的,如眼外伤、弱视等,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的儿童。
有家族遗传史者,下一代容易在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
如果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或因眼外伤、弱视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等,均可造成共同性外斜视发生。
如果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眼睛器质性疾病等,均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生。
大多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发病年龄较早,35%~70%发生在2岁以内,约2/3外斜患者为女性,外斜开始为外隐斜,进一步发展为间歇性外斜及恒定性外斜视,这种进展可能是集合张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有关。
如吸烟、饮酒等,容易导致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生下来的孩子就容易发生共同性外斜视。
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
如脑瘫、脑积水等,往往也可能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生。
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
共同性外斜视是一种眼位向外的偏斜,无论向任何注视方向,做运动,其外斜的偏斜度数是不变的,无论以任何一个做主视眼,另外一只眼外斜的度数不变,但是大脑包括肌肉都是正常的,眼球运动是没有限制的,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是一致的。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并发屈光不正、斜视性弱视等病症。
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就偏离目标。
两眼将外界同一物体视为两个物体的现象。
眼位偏斜以后,产生复视与混淆,为避免这些视觉紊乱的干扰,视中枢就主动抑制产生斜视眼物像的反应。抑制的方式有3种,即固定性抑制、机动性抑制和非中心注视。
固定性抑制是抑制固定发生在斜视眼。抑制不仅在斜视眼偏斜时存在,而且在斜眼处于注视眼位时也存在。
机动性抑制是指抑制仅发生在眼位偏斜的时候,当斜视眼转为注视眼时,抑制则消失,两眼交替偏斜、交替注视。
非中心注视形成的机制是由于单眼抑制加深,黄斑中心凹的功能极度低下,甚至低于黄斑周围,而将注视中心移至黄斑周围区,此时表现出双眼同时视物时,斜眼不能用黄斑中心凹注视,当遮盖健眼,强迫斜视眼注视时,斜眼亦不能以黄斑中心凹注视,而是用黄斑中心凹以外的部位注视。
眼位偏斜后,斜视眼的视觉功能被抑制,患者总是以一眼视物,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物体,没有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机会,如发病较早,就必然影响双眼视的发育。
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长时间斜视会导致屈光不正的发生。
斜视性弱视是指眼球无器质性病变,由于眼位偏斜而产生的不能矫正的视功能低下。眼位偏斜后,视觉中枢主动抑制斜眼视觉功能,抑制的结果造成黄斑部视功能发育停滞,形成弱视。
如果患者出现一眼注视目标,另眼偏斜,或两眼轮换注视或偏斜等情况,需及时到眼科就诊,接受眼位检查、三棱镜检查、遮盖检查、眼球运动检查等相关检查,进行明确诊断,注意与假性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进行鉴别诊断。
如果出现一眼注视目标,另眼偏斜,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如果出现两眼轮换注视或偏斜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眼底。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就诊眼科。
若患者存在其他病症,如脑瘫、脑积水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两眼轮换注视或偏斜)
有出现斜视多久了?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是否有其他病史?
同弱视验光,查出准确视力。
映光检查:一眼反光点在角膜中央,另一眼反光点偏向角膜的颞侧。
同视机检查(相当于7m看远的度数)属定量检查,非常精确。
配合同视机检查可使手术术前准备更充分,方案更具体和精确。三棱镜综合法检查还可查出一般检查查不出的知觉性斜视。知觉性斜视一般二年左右就会出现斜视度。
遮盖-去遮盖,适用于已确诊斜视的患者查出优、劣眼。交替遮盖,针对看上去是正位,但有可能存在隐斜的患者。
主要是明确患者眼肌是亢进还是不足。
通过该检查,明确患者有无单眼抑制,是否存在内、外斜。
通过眼位检查正上方(眼球上转25°)和正下方(眼球下转25°)注视时,斜视角度的变化可以确定共同性外斜视。
交替遮盖时眼球有移动。
眼球运动可出现眼肌亢进或不足。
满足以上三点即可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
患者外观表现为外斜视,而双眼角膜映光点对称,通过交替遮盖试验可与外斜视相鉴别。
知觉性外斜视是一种在一眼视力丧失或者严重下降后所发生的恒定性、单眼性外斜视,视力丧失引起外斜视常发生于五岁以后。通过验光可与外斜视相鉴别。
共同性外斜视症状轻微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存在屈光不正需及时佩戴眼镜;如存在复视症状建议可以考虑佩戴三棱镜消除复视;如合并弱视需积极进行弱视治疗,如经过保守治疗斜视无法矫正,可以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
目的是增强和改善融合功能,提高患者对眼位的控制能力,推延手术。用于暂时不需要手术或不方便手术的患者。
外斜视患者如有近视性屈光不正和散光,尤其是屈光参差,要给与矫正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增强对融合的刺激。外斜视儿童有+2.00D以下远视可以不戴镜矫正;远视度较高时在兼顾视力的前提下适当戴欠矫眼镜。给外斜视患者增加3-5D的负球镜片以增加患者调节性刺激,从而改善融合,增强控制眼位的能力也被一些专家所采用。
有学者在镜片上附加三棱镜度数,部分或完全矫正患者的斜视度,用以改善融合功能及眼位控制能力,有报道改善了外斜视。也有学者认为,对术后残余小角度外斜视戴三棱镜可以刺激融合,有利于正位。
遮盖优势眼(视力好的眼),防治单眼抑制和弱视,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有抑制者和视网膜异常对应者。
共同性外斜视一般无特效药物治疗,但术后为避免感染,需要滴眼药水,一般采用抗生素类和激素类眼药水。抗生素滴眼液(如氯霉素眼药水,润舒眼药水等),通常从术后一直滴到拆除调整缝线时;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滴到术后第五天或一周停药,不可长期使用,以免出现眼压升高等副作用。
如经过保守治疗斜视无法矫正,可以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要依据斜视的类型及斜视程度来决定。手术矫正是共同性外斜视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使患儿双眼视轴平衡,继而恢复双眼的单视功能。
一般当斜视角>15~20度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儿童生后即发生或生后早期发生的恒定性外斜视,斜视角>20度,可以交替注视并准确测量斜视度者,可以考虑手术。
斜视手术没有硬性的年龄规定,一般依据斜视性质和程度,融合功能状况,检查合作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多数需要手术治疗进行矫正,但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部分患者术后会在数月或数年内有再次发生共同性外斜视,可能会遗留欠矫、过矫等后遗症,但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建议患者术后1~2周复查一次。
共同性外斜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改善症状,很难达到完全治愈。
共同性外斜不会影响正常寿命。
意味着共同性外斜手术后,患者眼睛虽然恢复到一定程度,但是没有完全的恢复。患者眼睛仍然有轻度的斜视,如不及时处理,患者的斜视会逐渐恢复到术前状态,因此,术后如出现欠矫的状态,应及时进行二次手术,避免出现一个严重的后果。
意味着共同性外斜矫正成了内斜视。患者通常会表现为视物重影,一只眼睛在往正前方看的时候,对侧眼是鼻梁的位置。对于轻度的过矫,患者可以交替遮盖一只眼来进行治疗。对于严重的过矫,在患者1~2个月的观察期仍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二次手术的矫正。
共同性外斜患者手术后1~2周初次复查,以后酌情在术后1、3、6和12个月复诊,并坚持长期每年复诊1~2次,复诊时需要检查视力、屈光变化、眼位、双眼单视功能。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果是正处在视觉发育阶段的儿童,需根据孩子营养状况,适当给予补给。
宜多食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眼球视网膜上的视紫质由蛋白质合成,需注意蛋白质的补充,以免视紫质合成不足,诱发视力障碍。
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A是构成眼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维生素C是眼球晶状体的重要营养成分。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血管扩张,引起睑结膜充血。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做完手术以后,需要注意保持好眼睛部位的健康和卫生。如果出现复视、欠矫、过矫或眼部出现剧烈疼痛等问题,需立即告知医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患者也要注意用药安全。
术后按时点抗生素或含激素的眼药水。
术后2周避免揉眼,眼球急速转动和受到撞击。
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用眼,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饮食清淡,均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对有屈光不正的患者,术后需及时配镜治疗。
术后会出现眼部酸胀、眼球转动困难、眼内异物感等不适,有些人可能感到不同程度的眼痛或难以入睡,以上现象是手术后的正常反应,其轻重程度和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2~5天可缓解,不必过于担忧。如出现复视、欠矫、过矫等现象或感到眼部疼痛剧痛等其他特殊情况,请立即告知医生。
为预防感染和减轻手术后的反应,患者需要服从医嘱按时用药,两种以上眼药水滴用时,至少要间隔10~15分钟,滴入的液体不宜过多,以免药液外溢。
为预防术后感染,出院两周内请勿进入污染的环境中以免污物入眼;洗头、洗脸、洗澡时不要把脏水溅到眼睛里。
我们要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注意日常的卫生问题,并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对有共同性外斜视家族史的儿童,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但也要在两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查,确定有无眼部疾病。
有共同性外斜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在两周岁之前,进行眼部检查。
成年人发现眼位偏斜、复视、斜眼、单眼视时应尽早检查。
家族有眼部疾病史,家长应定期的带孩子进行眼部检查,以确认孩子的眼部是否患病。
预防斜视,应从孩子出生时开始,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眼部健康问题。
平时要注意孩子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每隔一小时都要提醒孩子休息。
4593点赞
[1]陈伟.共同性外斜视患者54例的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4(18):620.
[2]张晨曦.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0):81-8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