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中毒指苯及其苯系物中毒,苯常温下为芳香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易燃、易挥发,苯系物也大多具有与之相似的性状。由于其性状独特,且液态苯经皮肤吸收甚少。因此,苯中毒的途径大多为以蒸汽形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内,极少见从消化道误服吸收与经皮肤吸收中毒者,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短期内大量接触导致的急性苯中毒,与长期密切接触导致的慢性苯中毒。苯中毒无特异性解毒剂,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苯中毒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
绝大多数为经呼吸道大量吸入,有时可见经消化道误服吸收。
绝大多数为经呼吸道长期吸入,偶可见经皮肤接触吸收者。
苯中毒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苯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苯本身没有毒性,极易挥发,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进入人体后迅速分布于脂肪含量高的组织和器官,其中骨髓的含量最高。本病的发生主要是体内代谢产物作用结果。
苯中毒无诱发因素。
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基本原料,苯及其苯系物在工业活动中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应用及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则极其少见,因而苯中毒的发生与年龄、地区、性别等无关,与日常环境有关,且绝大部分都发生于需要与之进行接触的职业人群,如石油化工、装修、印刷、制鞋等行业从业者。21世纪初以来,我国急慢性职业中毒中,苯中毒居于前位,整体人数约占职业病中毒患者人数的1/5,造成的直接统计损失可达数亿至数十亿人民币。
苯中毒非传染性疾病,无传播途径。
苯在工业尤其是化工行业中运用广泛,如实验室操作、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萃取与加工、成品涂料及油漆的生产和涂刷,均会用到苯及苯系物,且无法避免其挥发。因而出现安全事故时,或长期在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的环境中进行密切接触,均会导致相应职业人群出现苯中毒。
急性苯中毒表现多以意识障碍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伴有中毒途径相应的其他症状。慢性苯中毒表现以造血功能损害为主,可伴有轻重不等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轻者出现兴奋、欣快感、走路如醉酒一样,以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说胡话、兴奋狂躁、步态蹒跚等,可有流泪、咽痛、咳嗽等轻度黏膜刺激症状;
重者意识障碍加重,表现为昏迷状态,呼之不应,或出现抽搐、肺水肿、血压下降、呼吸浅表,甚至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可因呼吸抑制死亡。
由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引起,引起的造血系统损害可表现为血液检查和骨髓检查的异常,最早与最多出现的是持久的白细胞计数减少。
多数患者有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类神经症,有的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多汗、皮肤划痕反应阳性等。
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靶器官,轻度中毒者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鼻腔出血,女性月经不调、经量增多等表现。中度中毒者上述症状加重,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明显减少。重度中毒者常因感染而发热,牙龈、鼻腔常出血,女性月经量明显增多,面色苍白,有皮下出血及瘀血瘀斑;血常规、骨髓检查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白血病。
皮肤长期接触苯,尤其是双手,经过一段时间后,皮肤可发生干燥、瘙痒、发红和疱疹,个别可出现湿疹及脱脂性皮炎。
苯还损害生殖系统,接触苯的女工可出现经血量增多与经期延长,自然流产率增加,胎儿畸形也较多见。苯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动物实验发现对肝有损伤,但无人体肝损害的证据,即使重度中毒案例中也未发现有肝的损害。
重度中毒吸入大量苯蒸气后出现中、重度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猝死。
个别晚期病例,可有感觉障得和不全麻痹。也可引起脑水肿、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视神经炎、癫病和精神病等。
慢性苯中毒主要造成血液系统损害,重者可表现全血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等。
苯中毒的治疗以防治为主,职业人群应树立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最大程度避免直接接触及摄入。如发生中毒事件,首先应使患者脱离原先所处环境,远离毒源,再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有明确或高度怀疑的苯及其苯系物短期大量直接接触史后,出现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
在存在苯及其苯系物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后出现的胸闷、气短、心悸、虚弱感、贫血、出血倾向、神经衰弱等,应尽快就医。
如患者附近有职业病医院,或附近医院有职业病科,可优先考虑前往就诊。
如无上述场所,患者可至急诊科就诊。
是否从事苯的生产工作?工作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轻生的想法?如口服大量苯溶液?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贫血、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是否做过什么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等)
是否长期处在有苯的环境中?
苯中毒会引起外周血细胞计数改变,主要为血小板计数或白细胞计数波动,或周围血细胞计数增高,细胞形态多表现异常,对诊断苯中毒有重要意义。
可以进一步完善诊断的准确程度,同时能够更完善的反映出苯中毒患者的身体状况。
慢性苯中毒引发的造血系统损害会导致骨髓象改变,继而可引发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主要包括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反应上述疾病的严重程度,对后续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参考实验室检测指标,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
有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临床表现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骨髓象改变。
如脑血管疾病所致烦躁、谵妄、意识障碍,以及低血糖所致心悸、乏力、震颤。脑血管疾病大多有明确的既往史,发病时外周血检查可见D-二聚体明显升高,头部影像学检查可见梗死灶或血流异常部位。低血糖常伴有饥饿感,血糖值明显降低,补充葡萄糖后常立竿见影迅速好转。这两者均不引起与苯中毒相似的血细胞计数改变,及骨髓象改变。
如原发性急性白血病等,此类患者并无明确的苯及苯系物接触史,可轻易鉴别。
如丙酮中毒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丙酮在体内大部分分解为乙酰乙酸和转变为糖代谢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体,引起酸中毒和尿酮体阳性,肝肾损害明显。此外,苯及苯系物为芳香烃化合物,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辨识度很高,可依此明确中毒患者的化学品接触史。
不论急性还是慢性苯中毒,均应使患者脱离中毒场所。在此基础上,由于苯中毒无特异解毒剂,因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进而决定疗程长短。
发生事故时,所有接触者均应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立即脱去被苯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彻底清洗被污杂的皮肤,注意保暖,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及时送医院对症处理。
无特殊解毒剂,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误服中毒者应及时洗胃,洗胃液常用2%碳酸氢钠或0.5%活性炭混悬液。洗胃后导泻,禁忌催吐。昏迷患者,应及早应用脱水剂,以预防和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慢性中毒无特效解毒剂。根据造血系统损害所致的血液疾病,应用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的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葡萄糖醛酸内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在口服利血生、鲨肝醇等升白细胞药物,并给予辅助治疗,增加葡萄糖醛酸内酯0.2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有一定的改善类神经症和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皮肤损害用清水多次冲洗,涂抹白色洗剂。
溅入眼内时应立即用清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彻底冲洗,并适当涂一些抗生素眼膏。
维生素对促进造血和解毒有积极作用,可选择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
苯中毒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苯中毒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出现意识障碍时可针灸患者风池、神门,对症及支持治疗时给予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
苯中毒经治疗后,轻症患者预后良好或较好,不影响生活质量或影响很小。中、重症患者预后一般或较差,常见体质下降、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等。
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少部分患者可继发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难以治愈,预后极差。
急性中毒情况严重及继发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者可导致死亡,而痊愈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结束后应脱离原先环境,遵医嘱复查相关检查项目。
苯中毒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合理、均衡的补充营养物质,合理分配餐次、餐量,可多进食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及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慎食辛辣及肥甘之品。
苯具有亲脂性,因而需保持低脂饮食,但不可完全杜绝脂肪摄入。宜多进食肉、蛋、奶、豆类等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吸收利用率高的食物,可适量进食动物内脏、新鲜果蔬等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亦可佐以糙米、燕麦等食物。忌烟酒,少食方便食品及瓶装饮料,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
苯中毒患者的护理以基础护理为主,密切观察病情。若为重症患者应重视专科护理,当患者出现危重症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和治疗后护理。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生活规律,进行适量运动。
治疗结束后,短期内不要再接触苯有关化合物。
若重返工作岗位后,应加强个人防护,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接触苯作业时应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戴手套、穿工作服进行防护;下班需及时洗手、洗脸和洗浴,换洗工作服后才离开;皮肤上沾有油漆,用肥皂水清洗,绝对禁止用苯类有机溶剂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食、吸烟。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尤其是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饮食上以高蛋白、高糖、低脂肪和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为主。
定期体检,若发现异常,及时复诊。
苯中毒患者常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应注意自我情绪调节,放松心态,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积极配合治疗。
苯中毒多发于有密切接触要求的职业人群,平日应注意树立安全意识,做好防护措施,从根源上避免苯的摄入与中毒。
急性中毒者绝大多数见于安全事故,因而工作过程中应注意排查安全隐患,及时避险。对容易发生慢性苯中毒的长期密切接触苯及苯系物的职业人群,应每月定期检查血常规。如发现血细胞计数异常,则应每两周检查血常规,持续三个月,观察血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非职业人群应尽量远离苯及苯系物存放、应用现场,在生活环境中发现异常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应。
职业人群入职前应做好安全培训,对苯中毒可能发生的场合与相应症状进行了解,工作过程中按照标准流程规范操作。
4979点赞
[1]吴执中.职业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39-40.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十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80-680,1930-1932.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145-146.
[4]姚应水.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预防医学[M].2017.15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