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腿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静息状态下或夜间睡眠时双下肢难以名状的感觉异常和不适感,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患者不断被迫敲打下肢以减轻痛苦,常在夜间休息时加重,症状于活动后缓解,停止后可再次出现。
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具体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脑内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
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的原因多样,包括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腓骨肌萎缩症、帕金森病、风湿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尿毒症、妊娠等。
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与遗传、其他疾病、药物、物质缺乏等因素有关,可发病于各个年龄段,但中老年人多见。
55%~90%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缺乏铁剂的患者,可能造成多巴胺系统功能障碍,进行引发不安腿综合征。
目前较为公认的病因之一是中枢神经系统非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如视上核和视交叉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脊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
据研究发现,脑内内源性阿片释放越多,不安腿综合征的病情越重,因此认为内源性阿片释放是病因之一。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引起多系统器官损害,出现缺铁性贫血现象,引发不安腿综合征。
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可能诱发不安腿综合征。
不良生活习惯、机体营养过低、免疫力低下、妊娠期间都容易诱发不安腿综合征。
不安腿综合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多见,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欧洲和北美的人群研究显示,不安腿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5%~10%,亚洲国家迄今为止的研究显示该病患病率低,年发病率仅在0.8%~2.2%,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两倍。
不安腿综合征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中老年多见。
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有不安腿综合征的患者,患不安腿综合征的几率更大。
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患不安腿综合征的几率更高。
有慢性肾衰竭、多发性神经炎的患者更容易患有不安腿综合征。
不安腿综合征的患者一般表现在下肢,出现下肢不适、周期性肢动、想要活动双腿的感觉等,但症状一般在活动双腿后可有好转。本病可诱发抑郁症、精神分裂、睡眠障碍等并发症。
该症状在安静时明显,长时间的坐、卧及夜间易发生,活动、捶打后可缓解症状。
下肢远端可出现难以名状的不适感,且具有昼夜规律性,清晨及上午症状较轻,傍晚至睡觉前症状明显,如虫蠕动感、刺痛感、肿胀感、麻木感等。下肢活动后,不适感可得以部分或全部缓解。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重复出现刻板样的髋、膝、踝关节的三联屈曲,可致使拇指背伸。
由于患者夜间不适感明显,对睡眠有影响。长期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反应迟钝等症状。
不安腿综合征患者长期下肢不适感,出现心情低落,容易并发抑郁症。
不安腿综合征患者长期睡眠减少,易出现幻听等症状,并发精神分裂。
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绝大多数有入睡困难、觉醒次数增多,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长期发展容易并发睡眠障碍。
不安腿综合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有不安腿综合征家族史,既往有贫血病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
出现睡眠障碍、下肢异常感觉等,高度怀疑不安腿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不安腿综合征的患者,若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下肢无力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精神异常到精神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入睡困难、下肢异常感等)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是否还有以下症状?(如睡眠障碍、觉醒次数增多、下肢麻木等症状)
有没有家族遗传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睡眠监测监测入睡期间的肢体动作,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客观指标。
通过游离铁离子测定检查可判断患者是否有缺铁情况。
一般无明显异常,可排除其他头部异常引起睡眠障碍的情况。
明确脑部是否有异常波引起睡眠异常,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一般正常。
可以明确下肢肌肉是否有萎缩,而不宁腿综合征患者肌电图检查一般未见神经损害征象。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的情况。
异常感觉:由于肢体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导致有运动肢体的强烈愿望,主要是下肢,异常感觉常发生在肢体深部,而不是在皮肤。
运动症状:患者不能入睡,不停运动肢体以缓解异常感觉,主要表现为来回走动、不停晃动或屈曲伸展下肢或者在床上碾转反侧。
症状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可以暂时缓解。
症状在夜间加重,深夜达到高峰。
腓肠肌内有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身体感觉,常伴有腿部出现一时性疼痛和瘙痒。
不能用内科和精神科障碍解释其症状。
可以有其他睡眠障碍存在。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最常见的病因是周期性麻痹,由于低钾血症导致,经过补钾治疗后可有好转,血钾检测可以鉴别。
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睡眠明显减少而无困倦感,可通过有无下肢症状进行鉴别。
静坐不能患者主要是由于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后,内心出现不安宁感而导致坐立不安,常伴有轻度锥体外系症状,昼夜变化规律,可通过是否影响睡眠进行鉴别。
该病以四肢远端对称出现运动症状为特点,24小时存在且夜间症状明显,缓慢向近端发展,可通过活动肢体后症状能否缓解与不安腿综合征进行鉴别。
由于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其治疗主要依靠对症药物以及可能的病因治疗,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抗惊厥药物等。
包括补充铁剂;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疼痛患者给予镇痛治疗。
效果较好,可作为首选药物,如普拉克索、罗匹尼罗、罗替戈汀。睡前低剂量使用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周期性肢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睡前口服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周期性肢动,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白天的困倦感,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
若患者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无法耐受,可以考虑应用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对于具有疼痛症状的患者效果较好。
不安腿综合征难以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一般不会患者影响寿命,但不安腿综合征难以治愈。
不安腿综合征难以治愈。
不安腿综合征使用药物控制症状,不出现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生命。
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饮食主要是清淡、易消化,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睡前宜喝一杯牛奶,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缺铁患者应多进食含铁食物,如菠菜等。
多食水果、蔬菜等食物,不仅促进肠道蠕动,还可增加机体的维生素含量。
睡前可以喝一杯牛奶,具有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戒烟、戒酒。
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促进血液循环为主,还需患者保持心情愉悦、身心健康,培养兴趣爱好,避免精神疾病、睡眠障碍的发生。
了解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保持心情愉悦、身心健康,培养兴趣爱好。
注意开导患者,使其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并发精神障碍、睡眠障碍。
不安腿综合征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盐量摄入,宜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盐饮食,定时、定量进餐。
经常锻炼,推荐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如慢跑、游泳,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预防神经系统疾病。
4965点赞
[1]胡品津,谢灿茂.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