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先天畸形,即膝关节的半月板呈盘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及遗传有关。本病在临床上常因可无明显症状而被忽视。先天性盘状半月板在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在6~8岁后可有膝关节无力或关节弹响,进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主要是手术治疗,不可治愈,少部分手术者的预后较好。
Watanabe分型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盘状半月板分型,依据半月板的形状和有无胫骨平台附着分为三型,分别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和Wrisberg型。
有胫骨平台止点,盘状半月板覆盖整个胫骨平台。
有胫骨平台止点,盘状半月板不完全覆盖胫骨平台。
盘状半期板后角缺乏胫骨止点,只依靠Wrisberg韧带连接,为不稳定型。
目前,对于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真正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的可能原因主要是外侧半月板后角没有附着点、半月板先天性发育停滞以及遗传等,好发于儿童。
胎儿时期类外侧半月板后角没有附着点,通过Wrisberg韧带即板股韧带连接股骨内侧髁和外侧半月板的后侧部分,从而使机体在伸直膝关节时,半月板由于受韧带的牵引向后内侧移位,到达股骨髁间凹,而伸直时又恢复到外侧,如此反复摩擦、受压,使半月板增生、肥厚,形成了纤维软骨的盘状半月板。
胚胎发育时,胫骨与股骨之间有一间充质细胞,随着胚胎发育,机体逐渐吸收部分间充质细胞,形成正常半月板。如果某些因素抑制了吸收,导致盘状半月板的产生,但缺乏明确的证据。
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性,因此盘状半月板的发生考虑有多个因素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临床并不少见,临床上常被忽视。我国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高于国外3%~5%,发病无性别差异,于婴幼儿阶段无症状表现,常于6~8岁后出现相关症状就诊。
目前认为先天性盘状半月板是在胎儿发育时期形成的,属于先天性疾病,好发于儿童。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本身并不造成残疾,幼儿阶段多无症状。6~8岁以后常诉膝关节有弹响或膝关节无力,在正常活动或外伤后出现疼痛等症状,可能会有关节积液等并发症。
常见表现,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患者在屈曲膝关节后,再伸直到最后15~20°时于外侧关节线会感觉到弹响,是由于外侧盘状半月板在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平台之间受挤压而移位所造成。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患者的膝关节在伸直时外侧半月板与胫骨的后方并不固定,可以表现为膝关节无力。
当过度运动或受伤时,用力过伸膝关节时,关节外侧会出现疼痛。
屈曲膝关节时半月板股骨韧带放松,外侧半月板又被髁间窝的冠状韧带重新牵拉复位。高度屈曲膝关节后,髌骨外侧相当于关节线处比较丰满,限制了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当膝关节出现盘状半月板撕裂时,可出现明显的肿胀。
交锁症状是破碎的半月板,由内侧移位到髁间窝卡住膝关节活动所致。交锁时患膝不能完全伸膝或屈膝。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患者若长期使用关节,会出现滑膜增厚表现。
不少先天性盘状半月板中央有囊性退行性变,外伤后可发生水平或垂直的撕裂。表现为疼痛明显、关节交锁及关节渗出。
长期使用膝关节或者在受到外伤时,严重者会出现关节液分泌增多,出现关节积液表现,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
多见于术中损伤膝关节周围动脉,或因膝部包扎过紧、静脉回流受阻引起。
由于半月板的损伤,膝关节活动受限,时间久了,肌肉会产生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越严重,下肢无力现象就越明显。
盘状半月板丧失了正常半月板的功能,甚至在膝关节内形成干扰,影响膝关节的正常运动。
盘状半月板形态异常或治疗不及时,失去保护关节的功能,使膝关节的关节软骨磨损增加。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出现关节弹响、关节无力时应及时治疗,应优先去骨科就诊,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应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本病应与半月板损伤相鉴别。
对于出现关节弹响或关节无力的患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排除先天性盘状半月板。
在出现反复发作或者外伤性的半月板撕裂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患者,若出现有膝关节肿胀有渗出、关节功能受限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因为疾病出现焦虑、精神不振等表现,可到心理科就诊。
如进行手术,需要功能锻炼的可到康复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关节弹响、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
出现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了?
膝关节受过外伤吗?
之前有做过相关的检查吗?
喜爱运动吗?常进行什么样的运动?
检查常无阳性表现,少数可发现外侧的关节间隙有一点增宽,对于疾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患者可见盘状半月板边缘与中央出现均匀增厚,无回陷,呈圆形,厚度大,可辅助诊断该病。
半月板增大、增厚、增宽,可有前后角相连呈蝴蝶样改变,后角明显增厚等,对该病有诊断价值,并可显示是否有半月板撕裂等其他病变。
可以显示半月板的形态,既往作为盘状半月板的主要诊断检查,但目前已被磁共振检查取代。
关节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检查的同时可以在关节镜下直接治疗损伤的盘状半月板。但此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一般只限于考虑到盘状月板有损伤的时候才会使用。
患儿出现关节弹响、膝关节无力、膝关节疼痛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半月板增大、增厚、增宽表现。
常发生于成年人,在外伤后出现剧烈的疼痛,膝关节可出现肿胀和交锁现象,同时也可出现关节弹响,但先天性盘状半月板常发生于儿童,且MRI检查有明显的半月板增大、增厚、增宽表现。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大多为急性损伤后检查确诊的,少数患者是在轻微膝部不适或体检时才发现的,如果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可先进行保守治疗。若症状较重且反复发作,则应予手术切除,需长期治疗。
休息和制动是最常用的保守治疗,避免剧烈运动和配戴合适的肢具可减轻膝关节负担。
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洛索洛芬钠或消肿药物,缓解膝关节的疼痛和肿胀。
对于先天性盘状半月板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明显,并存在反复发作或者外伤导致的半月板撕裂,出现关节功能明显受限,伴有膝关节明显肿胀和有渗出表现时,可采取半月板切除治疗。目前多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可以部分、次全切或全切,也可仅去除撕裂的半月板,需尽量保留周缘的半月板。
对于先天性盘状半月板患者出现半月板周围附着部5mm内撕裂,但前、后角完好者可进行半月板修补成形术,预后好。
适用于盘状半月板大部分切除或全切术后的患者,禁用于膝关节炎和下肢力线异常的患者。半月板移植存在供体选择、免疫排斥、疾病传播、半月板贴合度等问题,因此需要和医生多沟通,权衡优劣是否该选择。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一般不能治愈,但也不会影响寿命,治疗后需定期复诊。
该病不能治愈,大部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无需治疗,少部分手术者的预后较好。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一经发现则需长期检查,无症状者可每一年复查一次,经过手术者则需每三个月复查一次。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患者的护理以保证患者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为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患者的康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姜、花椒、辣椒等等。
宜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维生素E的食物,有利于患儿的身体恢复。
宜清淡饮食,做到营养平衡,多食富含骨胶原的食物,如骨头汤等。
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护理以保护患者膝关节为主,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
避免重体力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穿戴护膝,保护膝关节,注意保暖。
复查时多注意患儿的膝关节症状,进行MRI检查,判断半月板的情况。
家属应注意患者的安全,避免摔倒等外伤的发生,日常生活避免过度锻炼和进行重体力活。一旦出现关节弹响、膝关节无力、膝关节疼痛等表现,及时就医。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术后避免劳累,应按照医嘱进行康复锻炼。
由于先天性盘状半月板的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且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半月板损伤的风险。
注重膝关节的保护,平时注重膝关节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进行重体力劳动。
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尽量避免造成半月板撕裂。
4737点赞
[1]严世贵,潘志军主编.临床小儿骨科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04,473.
[2]王功国,李连东编著.临床医学研究儿科学[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06,230.
[3]魏书珍,张秋业主编.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449.
[4]任家顺主编.基层部队健康知识问答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6,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