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不合是指胎儿父亲的Rh血型为Rh阳性,胎儿母亲血型为Rh阴性,则胎儿血型为Rh阳性,可能刺激母亲产生相应抗体,该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溶血,继而引发进行性胎儿及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黄疸、心力衰竭、胎儿水肿甚至死胎、新生儿死亡等严重不良结局。
胎儿血型抗原与母体抗体发生免疫反应,来源于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经胎盘进入Rh阴性的母体,致敏母体并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再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系统攻击胎儿红细胞。
母亲血型为Rh阴性,胎儿血型为Rh阳性时,胎儿红细胞经胎盘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母体被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抗原致敏从而产生相应抗体,这种初次妊娠Rh血型不合产生的抗体常较弱,并不通过胎盘,一般第一胎发病率很低。
Rh血型不合时,第一次妊娠母亲体内产生IgM抗体不通过胎盘。第二次妊娠所产生的IgG抗体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而引发溶血。
体内细胞具有抗体,第一次妊娠即可发生Rh溶血。
第一次妊娠致敏母体,第二次妊娠即可产生大量抗体。
Rh阴性血型发生有明显的种族的地域性,美国黑人、白人分别占5%和15%,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等)也占5%以上。我国人群中Rh阴性血型仅占0.2%~0.3%,但临床上母婴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性疾病却是一种仅次于ABO溶血的同种被动免疫溶血性疾病,其造成的溶血病约占所有溶血性疾病的14.3%,可发生于妊娠期的各个阶段。
很可能与Rh阳性丈夫孕育Rh阳性宝宝,妊娠期间产生抗体引发Rh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主要表现为溶血症状,包括黄疸、贫血、胎儿水肿、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临床症状与母体产生抗体的量、胎儿红细胞被致敏程度和胎儿代偿能力等因素有关。几乎每个患儿都会出现黄疸,重症如处理不及时也可能造成孕妇早期流产、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等。
出现早,进展快。巩膜、皮肤、黏膜等黄染,几乎每个患儿都会出现。
胎儿Rh阳性红细胞被破坏,若出生后继续溶血,贫血可进行性加重,患儿皮肤、黏膜逐渐苍白。
因严重溶血、代偿性髓外造血、肝内循环阻塞、心力衰竭,胎儿出现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水肿,出现腹水、胸腔及心包积液。
贫血刺激髓外造血,重症患儿有明显的肝脾肿大。
重症患儿因毛细血管缺氧性损害、血小板减少,少数患儿可出现DIC,死前常并发颅内出血和肺出血。
由未结合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所引起的脑病,可出现嗜睡、肌张力增高、抽搐、听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等。
重症患儿可有血糖减低,与血中胰岛素增多有关。
产前检查对预防Rh血型不合至关重要,有相关病史者更需特别注意。新生儿出现黄疸、面色苍白等需要家长重视,出现全身水肿、精神萎靡等更应该立即就医,大多患儿优先考虑去新生儿科就诊。
Rh阴性血型妇女、夫妻血型不合、既往有分娩过黄疸或水肿新生儿史、母体羊水过多、死胎、流产、早产或输血史,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新生儿黄疸、贫血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新生儿全身水肿,皮肤有瘀斑、瘀点,肝脾肿大、精神萎靡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儿优先考虑去新生儿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抽搐等,请到急诊科就诊。
患儿年龄多大?
您是初次妊娠吗?
您和丈夫、孩子的血型?
是否有流产史、早产史、死胎史、输血史?
患儿的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进行性加重?
是否做过相应的产前排查检查?
目前是否有接受治疗?
如疑有母婴血型不合者,可在妊娠早期对孕妇及丈夫进行血型检查。
抽血检查母亲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大多数孕妇在妊娠28周后才产生抗体,Rh血型不合的孕妇抗D抗体效价≥1:32时提示病情严重。
通过母体经腹穿刺绒毛膜或羊膜腔获取滋养细胞、羊水等胎儿附属物,或经脐血管穿刺抽血,了解胎儿Rh血型、测定胆红素含量、评估胎儿环境。若胎儿胆红素含量超过3mg/dl,则提示胎内贫血。
抽血测定患儿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变化,判断是否溶血。
抽血检查,患儿溶血时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阳性说明婴儿红细胞被血型抗体致敏,并可作释放试验,以了解是哪种Rh血型抗体。检查婴儿血清中有无血型抗体存在及其类型,将婴儿血清与各标准细胞(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做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
是无创检查,可观察孕妇体内胎儿的腹水、水肿、肝脾大以及羊水量和生长发育状况。重度胎儿水肿并发腹水时B超可检出胎儿腹部有液性暗区,其中间可见漂动的肠曲、肝等脏器;胎儿水肿时周身皮肤,包括头皮厚度增加,呈双线回声。
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如果病情严重,有可能会引起胆红素性脑病,出现智力下降等后遗症,核磁共振可以明确诊断患儿脑组织是否有发生病变,是否有胆红素性脑病。
询问病史,母亲过去有分娩过黄疸或水肿新生儿史;母亲有流产、早产、胎死宫内史;母亲曾接受过输血。
夫妇存在Rh血型不合。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阳性,抗D抗体滴度自1:2开始即有意义。
羊水OD450的测定,确定胎儿溶血度,决定处理方案。羊水OD450值在第一区,说明胎儿无溶血或轻度溶血,在第二区提示中度溶血,进入第三区提示胎儿溶血严重有死亡风险。
B超声检查,观察胎儿、胎盘、羊水情况,如果出现胎儿水肿、腹水、羊水过多,往往是胎儿严重Rh血型不合溶血表现。
新生儿出生后体检,有Rh血型不合导致溶血症的新生儿表现皮肤苍白,迅速出现黄疸,容易发生窒息、心率快、呼吸急促。全身皮肤水肿,由苍白迅速出现黄疸,并且进展迅速。
新生儿外周血检查,血红蛋白、网织红及有核红细胞计数检查判断是否发生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
ABO母婴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体为O型,父方为A、B、AB型,胎儿为A或B型者,胎儿的A或B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A或抗B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由于自然界大量动植物中存在A或B血型物质,O型母体在未孕前就已经存在IgG型抗A、抗B抗体,故50%母儿ABO血型不合溶血在第一胎即可发生。但ABO血型不合只有5%有临床症状,因为抗体在进入胎儿体内后经血型物质及组织细胞吸附,部分已经被处理掉。另外,胎儿红细胞的抗原性较弱,即使溶血也不严重,被破坏的红细胞所产生的胆红素很快被肝脏清除。
主要在出生后对新生儿进行治疗,考虑到宫内治疗的风险性,有效性及花费效益比,一般只对严重胎儿进行母亲的治疗,如对胎儿输血、换血,母亲换血浆及免疫球蛋白治疗。
免疫球蛋白的一种,主要用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的治疗,可阻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而阻断溶血过程,减少胆红素的生成。
可减少游离胆红素,降低胆红素进入脑组织的量,避免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重度黄疸患儿在纠酸及碱化血液的基础上应用,否则疗效降低。
包括苯巴比妥等肝酶诱导剂,可以有促进肝脏酶代谢、肝酶合成以及代谢胆红素的作用,使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
益生菌可迅速补充体内所需的有益菌群,维持肠道酸性环境和肠道正常蠕动,增加肠道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促进肝细胞功能恢复,促进胆红素与肝细胞结合,辅助治疗Rh血型不合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血浆置换或血浆去除:这种方法是当前防治Rh血型不合孕妇胎儿溶血和死胎的最有效的方法,尽管血浆置换可以最多降低80%抗体,但这种下降是暂时的。
免疫球蛋白:一种选择是母体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另一种选择是将免疫球蛋白直接注入到胎儿。
脐血穿刺检查胎儿血型、血常规决定是否需要宫内输血。指征是红细胞压积≤0.30,无水肿胎儿未发生贫血不进行胎儿输血治疗,输入血液标准是Rh阴性的O型,且与母体血清不凝集的红细胞液。
腹膜内输血:注于脐带和膀胱之间的腹腔,避开肝脏,观察胎儿心跳,
静脉输血:血液必须新鲜,并且母胎共容。输血过程中监测胎儿脐静脉血压,当血压超过原来10mmHg(1mm Hg=0.133kPa)停止输血,还应当抽出相应的血量,以降低胎儿心脏前负荷。
病情轻,不超过预产期无其他产科指征可阴道分娩。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胎儿窘迫,缩短第二产程。病情重,Rh血型不合者的引产指征为:
胎龄已在35周以上病情严重者。
胎龄未达35周但孕妇血清抗体效价在1∶32~1∶64以上,促胎肺成熟后行剖宫产。
注意保暖,避免低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供给足够的热量与液体,纠正缺氧、低血糖,纠正酸中毒。
产前已明确诊断的溶血病,产后出现黄疸即可开始光疗。
高危儿出生后即可给予预防性光疗。结合胆红素≥68.4μmol/L时禁忌光疗,直至血清胆红素降低至170μmol/L以下为止。光照时注意补充水分,注意腹泻、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停止治疗后症状消失。
Rh血型不合若能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早期预防与治疗,不但可防止胎死宫内,并可避免新生儿出生后核黄疸的发生。
Rh血型不合经过积极正规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若未接受正规治疗,病情迁延,患儿常因严重贫血、心力衰竭而死亡,或发生严重黄疸,病死率高,即使幸存,患儿智力发育也受影响。
Rh血型不合早发现。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若未经及时治疗,可出现死胎或新生儿死亡。
脑性瘫痪和智力发育障碍,如果小儿黄疸出现早,很快加重,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血中胆红素高达340μmol/L以上时,就会发生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幸存的小儿留有脑性瘫痪和智力发育障碍等后遗症。
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每周复诊至黄疸、贫血完全消失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
血常规、生化常规、磁共振成像等。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Rh血型不合的患儿可按照具体病情尽早进食,一般条件下,每日哺乳次数须超过6次。若患儿黄疸不严重,则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如果患儿黄疸较重,可选择人工喂养。
哺乳母亲需要确保自己饮入足量的液体,应有主动饮水习惯,每日餐食中应有汤汁或稀粥,如鱼肉汤、蔬菜豆腐汤、小米粥等。如果母亲出现口干或深色尿液,可能需要饮入更多的液体。
根据进食习惯,部分母亲需使用多种维生素和(或)矿物质补充剂。如果乳母的日常膳食能达到食物多样、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通常不需要使用矿物质维生素补充剂。但是膳食单一,缺少畜肉、鸡肉、鱼肉和奶制品的情况下,建议乳母常规服用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补充剂。如果在分娩后发生贫血,需要服用含铁的营养素补充剂。母亲还需要确保自己每日获得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也可增饮奶量,多晒太阳,以保持骨骼强壮。
由于汞污染问题与深海鱼有关,哺乳母亲应该避免食用某些含有大量汞的鱼类,包括鲨鱼、剑鱼、大鲭鱼(青花鱼)、方头鱼等。有过敏史的乳母应回避有过敏风险的食物,如果孩子出现湿疹等过敏现象,要回避深海鱼虾类食品。
患儿可按照具体病情尽早进食,一般条件下,每日哺乳次数须超过6次。若患儿黄疸不严重,则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如果患儿黄疸较重,选择人工喂养。给新生儿喂奶前后要洗手并清洁乳头,每次喂奶后应竖起拍背,预防呛咳引起窒息。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注意观察Rh血型不合患儿情况,保持患儿个人清洁卫生。需要健康喂养患儿,避免过分紧张情绪,调节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受细菌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勤洗手。日常保持新生儿的个人卫生,勤换尿裤。加强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入侵引起感染。
避免使用某些药物,部分药物可影响母亲的乳汁生成量或对喂养儿造成伤害,例如某些激素类口服避孕药可使乳汁生成减少。乳母因病需要服药时,不可盲目服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确认该药在母亲哺乳时使用安全。如果哺乳期妇女必须服用某些可能影响喂哺儿的药物时,需要考虑中止母乳喂养。
注意新生儿以后的发育情况,如四肢活动、语言发育等,如发现患儿发育迟缓或语言发育缓慢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如发现患儿出现水肿、面色苍白,应立即就诊。
应注意患儿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监测胆红素;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出现胎粪延迟排出,需要医生灌肠处理,促进粪便及胆红素排出。
由于患儿家长对该病缺乏认识,应多与医护人员沟通,初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护理过程,减轻恐惧和紧张心理。
由于Rh血型不合是因母体被Rh阳性红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所致,故预防重点就是尽量避免母体被Rh阳性红细胞免疫,或减少抗体进入胎儿血循环。
Rh(D)血型常规检。
妊娠前准备,Rh阴性妇女,夫妇间Rh血型不合,妊娠前应做抗体筛查,尤其是曾分娩过Rh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妇女,在体内lgG抗-D仍处于较高值时不宜妊娠。经治疗后体内lgG抗-D效价降至1:8或1:4以下时,妊娠预后较好。
Rh阴性妇女进行输血治疗时,应选择Rh阴性血液,避免因输注Rh阳性红细胞后产生免疫反应。
做好孕期保健,Rh阴性妇女若孕前已被Rh阳性红细胞免疫产生抗-D,应定期监测抗-D效价。检测间隔时间为妊娠早期每两个月一次。妊娠中期每一个月一次;妊娠晚期每半个月一次。
预防性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主要是清除妊娠期、分娩时进入母体血循环的Rh阳性胎儿红细胞,防止首次免疫。
4768点赞
[1]孙成娟,张为远.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023(012):911-913.
[2]余蕴华,刘善英.母儿血型不合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010):583-584.
[3]陶永芳,王邦华.Rh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J].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23-323.
[4]杨学梅,李莉,陈娟娟等.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09,7(002):220-22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