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妊娠早期常使早孕反应加重,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乏力、肝区痛等症状。由于妊娠期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肝脏负荷加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对肝功能损害严重,危及母婴安全,常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窒息、死胎等后果。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高,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及早诊断,尽早治疗,可以治愈。
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近年来又发现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肝炎病毒,但致病情尚未明确。病毒性肝炎由于传播方式的特点,急性病毒性肝炎多以甲型、戊型肝炎为最常见类型。其感染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症状及临床进程与普通人群感染一致。甲型肝炎病毒(HAV)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急性暴发型占0.1%~0.8%,病死率高达50%;戊型肝炎病毒(HEV)可通过受粪便污染的水传播,可导致大规模暴发,病死率为10%~20%,因为戊型肝炎病毒(HEV)可通过胎盘增加母体循环中的毒性代谢产物,相比于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所致病情更加严重,在孕期更易导致产科和胎儿结局不良。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均是急性自限性疾病,治疗上主要以保肝、降黄疸等对症支持治疗。
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妊娠期肝病最多见的类型。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肝全球流行的主要原因,另外产前、产后也可传染给新生儿,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母亲在未经任何干预下所生婴儿有70%~90%将在围产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病毒载量与母婴垂直传播呈正相关。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疾病。肝炎病毒通过食物、注射、输血、垂直传播以及其他与病毒性肝炎密切接触史等方式传播并传染。好发于妊娠前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力低下孕妇。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有5种,分别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近年来还发现了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肝炎病毒。主要病因是以上的病原体侵入肝脏,导致肝细胞发生炎症性病变,从而引发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妊娠期新陈代谢增强,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肝内糖原储备减少,对低糖耐受降低,不利于疾病恢复,容易诱发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妊娠期大量雌激素需在肝内灭活,并影响肝脏对脂肪的转运和对胆汁的排泄,致使血脂升高,容易诱发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胎儿的代谢产物需在母体肝脏内解毒,对肝脏有负担,容易诱发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会使肝脏受损,导致妊娠合并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分娩时体力消耗、精神紧张、缺氧、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以及应用麻醉药物和产后出血等,均可加重肝损害,容易诱发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早期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进食困难、食欲减退等,体内营养物质相对不足,使肝脏抗病毒能力下降,对肝脏造成一定损害,容易诱发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产科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其发病率为0.8%~17.8%,妊娠晚期孕妇发病率较高。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感染对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而且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出现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严重症状,预后较差,母婴病死率高,这已成为我国孕产妇主要死因之一。
肝炎病毒通过食物、注射、输血、垂直传播以及其他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并传染。
妊娠前就已经确诊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怀孕后病情可能会加重。
免疫力低下孕妇容易受到食物、注射、输血等方式感染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发热、肝大、肝区叩击痛及肝功能损害。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产后出血、胎死宫内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上腹胀痛等。
患者的皮肤开始变黄、尿色加深如茶色,巩膜、皮肤黄染,个别患者还容易出现皮肤炎症反应。
患者的肝脏部位出现轻微的疼痛感,在检测时其肝脏出现轻微的肿胀和疼痛感。妊娠早期可触及肝肿大伴触痛,妊娠晚期因宫体升高,肝脏不易被扪及。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转为重症肝炎时,起病突然,有可能出现乏力、发热、皮肤黏膜下出血、呕血、精神迟钝、昏迷,肝脏迅速缩小,出现腹水等症状。
病毒复制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消化道出血。
肝肾功能损伤导致肝肾综合征。
肝肾功能损伤到达一定程度影响脑供血、机体代谢产物不能被及时代谢等,可能导致肝性脑病。
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产后出血。
胎儿受病毒影响导致胎死宫内。
妊娠期的孕妇一旦出现食欲不振、恶心、黄疸或是肝区压痛等症状随时就诊,患者优先就诊于妇产科。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史和检查结果确诊本病,要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溶血-肝酶增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鉴别。
有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诊。
患者出现黄疸或是肝区压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
已经确诊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就诊于妇产科,症状严重时需要感染科和内科会诊。
恶心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肝区压痛、皮肝黄染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中是否有人患过病毒性肝炎?
怀孕前是否确诊过病毒性肝炎?
在实验室对其病情检测和确认过程中,主要是对患者开展血液检测,针对患者血液中谷丙/谷草转氨酶活性、尿胆红质、血浆蛋白含量等多项生化指标结果进行很好的测定,谷丙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的敏感指标。胆红素持续上升而转氨酶下降,称“肝酶分离”提示重型肝炎的肝细胞坏死严重、预后不良。从而能够准确的检查到低蛋白血症,同时很好的控制其比例大小。
根据相应的病理学检测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病毒的血清抗体进行有效的测定,确定其传染性能这样能够根据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及时的展开有效治疗过程,加强对病毒的病原学检测,提高病原性检测结果,通过病毒表面的特异性抗体来进行疾病诊断和开展治疗工作。
可明确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肝脏改变,观察肝脏大小,有无出现肝硬化,腹腔积液,肝脏脂肪变性等表现。
肝活检对肯定诊断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及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病史具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6个月内曾接受过输血或注射过血液制品。
症状出现不能用早期妊娠反应或其他原因解释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乏力、畏寒、发热等。
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妊娠早、中期可触及肝肿大,肝区叩击痛;妊娠晚期肝脏不易触及,若能触及,则应考虑异常。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如能排除其他因素,则对于病毒性肝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清总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均可作为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
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可作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 炎最具参考价值的指标。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要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相鉴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病人常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而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不同,通常不难鉴别,也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测、肝脏穿刺等检查进行确诊。
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最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如何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并尽可能地恢复其身体状态,为正常分娩以及保证新生儿身体健康提供条件。因此,需实施综合性的治疗。可对患者实施了饮食治疗、保肝降酶治疗、预防肝细胞坏死、纠正代谢紊乱和产科处理。主要作用在于减轻免疫反应损伤、协助转化有害代谢产物,改善肝脏循环,有助于肝功能恢复。通过这些方式,可显著改善患者身体状态,从而让其正常分娩。
由于病毒性肝炎对患者的肝细胞伤害较为巨大,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保肝降酶的治疗。可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或是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
同时需对患者实施肝细胞坏死的预防处理,可使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同时需为患者提供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为了避免和纠正代谢紊乱,每日需保证到水电解质平衡。尤其需要注意到在输液过多的情况下,应纠正低镁、低钠等情况出现。并需为患者进行酸碱平衡的纠正处理,可动态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氨以及酸碱水平等,并为其进行相应纠正,维持内环境稳定,避免症状恶化对患者造成危害。
为了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也应提供药物治疗。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病情变化选择药物剂量和类型。
除需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进行有效处理,也需要对患者实施全面的产科治疗。在此过程中,并不主张人工终止妊娠,可实施积极的保守治疗,等待足月引产或是自然分娩。尤其是当前比较倾向于剖宫产引产的方式。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病情恶化,需立即终止妊娠。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孕妇HBsAg阳性的新生儿出生后应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立即注射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以达到阻断母婴传播的目的。但仍有10~15%的婴儿发生免疫失败,其他肝炎病毒新生儿期暂无疫苗接种手段。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风险,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及其生命安全,所以临床上应及早诊断,尽早治疗,这样才能改善母婴预后,提高其生存率和健康水平。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可以治愈。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若是症状严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后遗症,影响预后。
患者1个月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和肝炎病毒DNA或是RNA定量。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需根据患者病情对饮食进行适宜调整,需要为患者提供高碳水以及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伴有厌油腻、恶心等症状的患者以易消化、清淡的半流质饮食为主。
症状不明显的患者要以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为主,禁止食用煎、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需要为患者提供高碳水以及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尤其是需要注意到为其补充多种维生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症状严重患者摄入大量蛋白质,每日蛋白质摄取量应低于20g,避免出现大量蛋白质分解导致症状加重。
在产科中,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非常多见的传染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如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等等,出院后也需根据医生医嘱对症治疗和随诊,才能对妊娠结局进行改善。
注意休息,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和适当的午睡,避免体力劳动。
加强营养,注意补充蛋白质、葡萄糖、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等。多食用优质蛋白、新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遵医嘱使用保肝药物,如肌苷等。避免应用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镇痛药、麻醉药、雌激素),合并妊高征时更应谨慎。
孕期密切监护,警惕病情恶化。
孕妇应了解肝炎对母婴的影响以及消毒隔离的重要性,积极配合进行治疗,同时应消除因患传染病而产生的顾虑和自卑心理。
出院后需注意病情进展情况,定期于感染科进行复查,如出现头晕头痛或是肝区压痛等症状加重,随时就诊,必要时应用保肝药物等。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产科常见的传染病,对母婴的影响均较大。而妊娠晚期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孕妇了解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如避免于肝炎患者接触等等。
育龄期妇女在孕前和孕期定期进行肝炎病毒检测,积极注射疫苗。
加强围生期保健,重视孕期监护,加强营养,摄取高蛋白、糖类和高维生素食物。
常规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并定期进行孕期检查。
预防甲型肝炎,避免与肝炎患者的接触。如有接触,应在7日内肌注丙种球蛋白2〜3毫升。预防乙肝,孕妇密切接触乙肝患者,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抗体均为阴性时,要注射乙肝疫苗。
意如需输注血液制品,一定要正规血站供血,避免血液传播病毒。
4211点赞
[1]常琦.复发性阴道炎合并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6):23-24.
[2]邱曙光,王志伟.300例支原体性阴道炎合并病原微生物感染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0):174-177.
[3]杨莉莉.26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探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7):122.
[4]江萍,姚云清.妊娠期肝病诊治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2):1830-1833.
[5]王姜琳,杨慧健,于修文,姚娟,汪国庆,张丽静,孙杰.细菌性阴道病流行特点、危险因素及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探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09):1260-1263.
[6]谭景.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56例临床观察[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01):33-34.
[7]崔英姬.25例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8,41(03):208-209.
[8]刘春青.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67-6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