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瘙痒症是指肛门周围皮肤无皮疹、感染等原发皮肤损害,仅有肛门及周围皮肤瘙痒症状的一种皮肤病。肛门瘙痒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肛门瘙痒和继发性肛门瘙痒。肛门瘙痒症好发于中年男性,儿童常好发蛲虫感染性肛门瘙痒。
原因不明确,无原发病损害,可能与过敏、个人卫生、精神、饮食等因素有关,超过一半的病例属于原发性肛门瘙痒。
指继发于原发疾病及各种皮肤病出现的肛门瘙痒,伴有明显的特异性皮肤损害,主要包括肛肠疾病导致的肛门瘙痒、全身疾病导致的肛门瘙痒和感染导致的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一些原因对肛周皮肤刺激所致,根据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常好发于易过敏者、精神压力大者、患有肛周疾病者、卫生条件差者等,夏季出汗过多、内裤不合适、肥胖、久坐等均可诱发肛门瘙痒症。
如痔疮、肛裂、直肠脱垂、肛瘘等疾病导致肛周分泌物增多,刺激肛周皮肤瘙痒。
如糖尿病、便秘、腹泻等疾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皮肤感染,便秘、腹泻者反复刺激肛门出现肛门瘙痒。
细菌、真菌、寄生虫均可感染,易出现肛门湿疹、皮肤癣菌,儿童常好发蛲虫感染性肛门瘙痒。
精神过度兴奋、抑郁、神经衰弱等可能会导致肛门瘙痒。
辛辣刺激饮食,如火锅、麻辣烫、辣椒、白酒、芥末、胡椒、大料、咖啡等,过多食用都可以引起肛门周围皮肤刺激,诱发瘙痒。
肛门处由于解剖因素,便后不易擦净,如果不注意或过度注意肛门卫生可滋生大量细菌导致肛门瘙痒。
潮湿、炎热的地区肛门瘙痒发病率高,可能和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有关。
一些药物有过敏因素,易出现皮疹,如抗生素、精神镇定类药物等。
易过敏体质者食用海鲜、蛋、奶,接触动物毛发、花粉等均可出现过敏,分泌大量组胺刺激神经导致肛门瘙痒。
穿过紧过小或质地粗糙的衣物,可使臀部摩擦增多,汗液难以散发,引发肛门瘙痒症状。
肛门瘙痒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国发病率约为1%~5%,好发于中年男性,儿童常好发蛲虫感染性肛门瘙痒。温暖、潮湿的地方肛门瘙痒症发病率升高,可能与潮湿环境下易继发感染有关。
易过敏体质者过敏时可分泌大量组胺刺激神经导致肛门瘙痒。
精神压力大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诱发肛门瘙痒。
如痔疮、肛裂、直肠脱垂、肛瘘等疾病导致肛周分泌液增多,刺激肛周皮肤导致瘙痒。
不注意肛门卫生可滋生大量细菌导致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症的典型症状就是肛门周围皮肤瘙痒和疼痛,部分患者因病程长、瘙痒剧烈,不断搔抓出现皮肤病变,肛门瘙痒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肛周脓肿、肛门失禁、睡眠障碍等。
主要局限于肛周皮肤,瘙痒为阵发性,夜间加重,与饮食、卫生、环境、身体其他疾病等有关,瘙痒剧烈可影响日常生活出现焦虑和抑郁。
瘙痒剧烈可出现肛门周围皮肤疼痛,部分患者疼痛蔓延至两侧阴囊和臀沟。
由于瘙痒可引起患者过度搔抓,致使肛周皮肤改变,如出现抓痕、脓肿、脓液溃破渗出、出血等,亦可出现苔样或湿疹样继发性损害。
部分患者因病程长、瘙痒剧烈,不断搔抓出现皮肤溃烂、渗出、结痂等病变,长期不愈。轻症患者出现红斑,重症患者出现白色浸润。病程长的患者反复抓破愈合,出现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
肛门瘙痒症状持续加重,可引起肛周肛腺阻塞感染,继而发展为肛周脓肿。
肛周瘙痒加剧,严重者大便次数增多,排便功能紊乱可形成肛门失禁。
肛门瘙痒严重且持续,可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形成睡眠障碍。
当出现肛门瘙痒、肛门疼痛时应及时就诊肛肠外科,行便常规及培养、直肠指诊、结肠镜、皮肤变态反应试验、血糖检查明确诊断,注意与肛门湿疹、荨麻疹、药疹、疥疮等疾病鉴别。
出现肛门瘙痒、肛门疼痛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肛门瘙痒持续加重影响睡眠时应及时就医。
当肛门瘙痒合并肛门感染,出现全身高热、肛周脓肿、剧痛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肛肠外科就诊。
由糖尿病引起的肛门瘙痒同时去内分泌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肛门瘙痒、肛门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肛周脓肿、肛门失禁、睡眠障碍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是持续的还是阵发的?有无加重因素?
平时有无便秘、腹泻、过敏史、刺激饮食?
都用过什么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检查有无便血、其他病原体感染,通过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
明确有无肛门、直肠的病变。
明确有无肠道内病变。
可用于检测皮肤过敏原。
用于诊断是否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
肛门瘙痒症的典型症状是肛门瘙痒、肛门疼痛。
通过直肠指诊、结肠镜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给予止痒对症治疗有效者可确诊。
肛门湿疹患者常在发生红斑、渗出、糜烂后继发瘙痒,而肛门瘙痒患者以发痒为主,无渗出液。
荨麻疹有特异性皮损(风团)及演变过程,可与肛门瘙痒症鉴别。
药疹有明显的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多对称分布。
疥疮有接触传染史,能查到疥螨即可确诊。
肛门瘙痒症患者需要积极查明病因,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治疗方法。目前肛门瘙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中医、物理、手术治疗,肛门瘙痒保守治疗需长期持续性治疗,手术治疗需1~2周。
常用苯海拉明、扑尔敏、息斯敏等,对过敏引起的肛门瘙痒效果好。
对女性及老年重症患者可用性激素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建议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
肛门瘙痒合并细菌感染者可根据致病菌选用抗生素。
选用低pH和降温、消炎、干燥、止痒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
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通过抑制免疫功能可起到止痒作用。
如利多卡因乳膏,可用于瘙痒、疼痛严重的患者,具有暂时的缓解作用。
麻醉后首先在肛周两侧距肛缘1cm处各做一半月形切口,不宜太宽以免缝合时张力太大,将瘙痒皮肤包括在切口内,然后将两切口内的半月形瘙痒皮肤切除,再用剪刀沿切口游离创口外侧皮肤,减少缝合时张力并在前后和内侧皮下剪断末梢神经,充分止血后冲洗伤口,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切口。用凡士林纱条覆盖切口,外用塔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对侧同法切除和缝合,具有手术创面小、愈合快等优点。
适用于顽固性肛门瘙痒无明显皮损经保守治疗无效者,麻醉后分别在肛门前、后位距肛缘1.5cm处各做纵切口,长约1.5cm。用弯止血钳从前方切口进入,紧靠皮下围绕肛周做钝性分离,从后位切口穿出,做一隧道。张开弯止血钳,边退钳边做皮下组织分离,钝性分离皮下神经末梢,分离区域根据瘙痒病变而定。
是目前常用的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使用药物注射到皮下或皮内,破坏感觉神经,使局部感觉减退、症状消失,可将亚甲蓝通过阻滞神经使患者在1~2周内感觉不到瘙痒,常采用长效糖皮质激素注射到皮下,有持久的抗炎、抗过敏及止痒作用。
可用紫外线、红外线照射肛周患处。多种治疗方式未起到疗效时,可进行浅层X线放射治疗。
清热、泻火、通便,可用凉隔散。
疏风、清热、利湿,可选消风散或龙胆泻肝汤。
若杀虫、解毒、止痒,选用乌梅丸。
皮肤湿润者可用枯矾粉干撒于患处。
皮肤干燥者使用黄连膏外敷。
可选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为主的药物进行温水坐浴。
继发性肛门瘙痒患者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预后很好,原发性肛门瘙痒预后较差,病情易反复。肛门瘙痒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大部分患者无后遗症,术后患者每年定期做便常规及肛门检查。
继发性肛门瘙痒患者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一般可治愈,原发性肛门瘙痒预后较差,病情易反复。
肛门瘙痒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肛门瘙痒症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痊愈后几乎无后遗症。
肛门瘙痒症术后患者每年定期作便常规及培养、肛门检查,如有复发迹象,及时就诊。
肛门瘙痒症患者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减少吸烟、饮酒量,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保证大便通畅。
宜多食用含纤维的食物,如玉米、芹菜、胡萝卜等,促进胃肠蠕动,利于大便排出。
宜饮用润肠饮料,如酸奶、蜂蜜、鲜榨果汁等,利于肠胃,促进排便。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肛门部皮肤受刺激易产生充血、水肿,出现瘙痒。
忌吸烟、饮酒,易出现腹泻,导致肛门瘙痒加重。
对于肛门瘙痒症患者的护理应以促进症状消失、预防复发为主,日常生活中要合理运动、注意清洁、避免搔抓和规律排便。患者平时注意观察肛门皮肤,家属也不要忽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可通过外用药膏、湿敷、坐浴等方式缓解瘙痒,睡前戴棉手套,避免睡梦中抓破皮肤。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肛门干燥、清洁,勤洗、勤换内裤。
不要食用有过敏史的药物及食物,局部不要接触有刺激性的物品。
部分患者不愿到医院就诊,采取不当的自我治疗,如用热水烫洗,外用高浓度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含对抗刺激药物,这些方法弊多利少,只能暂时抑制瘙痒。
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保持心情舒畅,均衡营养和饮食。
患者平时注意观察肛门皮肤症状有无减轻。
在生活中,患者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对于继发性肛门瘙痒一定要全身治疗,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血糖的监测。
肛门瘙痒症的预防最重要的是避免病因和及时对原发疾病治疗,早期可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肛门检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排便习惯,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养成良好的运动和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肛门瘙痒症。
早期可通过定期对高危人群肛门检查来筛查,一旦发现有患病征兆,应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劳累、熬夜,养成规律作息,按时排便。
改变久坐的习惯,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用热水冲洗患处,保持肛门干燥、清洁,穿宽松、舒适、透气的内裤。
避免接触易过敏物质,如海鲜、动物毛发、辛辣食物等。
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痔疮、肛瘘等。
避免用粗糙纸质擦拭肛门。
4418点赞
[1]吴文江,范小华,于林冲.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034(006):60-62.
[2]侯晶,黄熠,许慧.三步阶梯法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09):24.
[3]王朝会.肛门瘙痒症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14(035):197-19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