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来源于胰腺上皮组织,多发生于胰头部。胰腺肿瘤一般可分为胰腺肉瘤、胰腺囊性瘤、胰腺癌等,常见于大量吸烟、肥胖或者糖尿病史的人。
胰腺肉瘤是生长在胰腺的各个部位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仅占胰腺恶性肿瘤的0.5%。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甚至婴幼儿,预后差。
胰腺囊性肿瘤是比较少见的肿瘤,通常可分为黏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有恶变可能。
主要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早期诊断困难,进展期胰腺癌生存时间短,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肿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高危因素主要有长期大量吸烟、肥胖、大于10年的糖尿病病史、遗传因素等。
长期大量吸烟为确定及可逆的危险因素,戒烟20年后其风险可降至同正常人群。
身体质量指数即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MI>35kg/m^2,患病风险增加50%。
近年来的调查报告发现糖尿患者群中胰腺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家族中有多位直系亲属50岁以前患病者,或是患有某些遗传综合征的病人。
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患有慢性胰腺炎,均可以诱发胰腺肿瘤。
胰腺肿瘤根据分类不同发病率不同。其中胰腺癌的占胰腺肿瘤发病率的95%,且以男性多见。浆液性囊腺瘤在胰腺囊性肿瘤中最常见,年龄一般在40~60岁好发,男性多于女性。
烟草中的特异性亚硝酸盐对胰腺的特异作用,可导致胰腺肿瘤。
由于高脂肪饮食使脂肪堆积,导致胰腺功能受损,引发胰腺肿瘤。
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会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诱发胰腺肿瘤。
胰腺肿瘤的症状根据类型不同,表现不同,一般有腹痛、肿块、体重减轻、黄疸等现象。
上腹部隐痛,压迫神经丛可出现腰背痛,可触及腹部包块,有恶心、呕吐,晚期可有低热和体重减轻。
腹痛和腹部包块,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腹痛、消化不良、黄疸、消瘦,肿瘤对邻近器官的压迫,如影响胃排空导致腹胀、呕吐;少数胰腺癌病人可因病变侵及胃、十二指肠壁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持续或间歇性低热,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形成。
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发现时已是晚期。因此,肿瘤可能已经转移到其他器官,并伴有其他疾病的症状,如肺部会有咳嗽、咯血,肝脏症状可能会颈静脉怒张等。
胰腺肿瘤的发病比较隐匿,一般都是晚期才被发现,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通常是因相关症状或其他疾病到医院就诊,故早期出现身体不适,需积极诊断,不宜拖延。
患者出现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急性腹痛且难以忍受时,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昏迷、意识模糊时,立即就医。
胰腺肿瘤患者一般优先到肿瘤科就诊。
出现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去消化内科就诊。
目前有何症状(腹痛、包块、消化不良等)?
这些表现持续了多久?
有糖尿病史吗?
家里有人患过此病吗?
长期吸烟吗?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重度黄疽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粪便可呈灰白色,粪胆原减少或消失。并发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升高。葡萄糖耐量异常或有高血糖和糖尿。吸收不良时粪中可见脂肪滴。胰腺癌病人CA19-9(肿瘤标记物)常升高。
其中胰腺囊性肿瘤CT显示多为囊性、蜂巢性,部分会出现外周钙化;胰腺癌显示>2cm的胰腺癌,增强扫描时多呈低密度肿块;胰腺弥漫或局限性肿大、胰周脂肪消失、胰管扩张或狭窄;可见大血管受压、淋巴结或肝转移等征象。
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扩张,发现的胰腺肿瘤多已晚期。
最常用,胰腺癌的内镜超声示较体表超声清晰,可以探测到直径约5mm的小肿瘤,呈局限性低回声区,回声不均,肿块边缘凹凸不规整,结合细针穿刺活检,提高检出率。
患者有黄疸而且比较严重,经CT检查后不能确定诊断时,可选择ERCP。MRCP为无创、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胰胆管系统,效果基本与ERCP相同。
在超声内镜、经腹壁超声或CT定位和引导下,或在剖腹探查中用细针穿刺,做多处细胞学或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率髙。
胰腺肿瘤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即腹痛、腹部包块、黄疸等可以初步诊断,然后再做CT检查,一般都能够确诊;若不放心可以做病理学检查提高确诊率。
胆总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增高等,一般通过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可以确诊,病理检查可鉴别。
发病率逐年增加,是各种病因引起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基本病理特征包括胰腺实质慢性炎症损害和间质纤维化、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结石等改变。慢性胰腺炎本质上为炎症性疾病,非肿瘤性疾病,病理检查可鉴别。
胰腺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另外放疗、化疗等也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整体治疗效果不明显。
部分胰腺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全身治疗主要用于新辅助或辅助治疗,主要处理局部不可切除或转移病人。吉西他滨被已发生转移的胰腺癌病人视为一线治疗药物,联合化疗优于单药化疗。靶向药物一般选用阿瓦斯汀、西妥昔单抗和厄洛替尼,可与化疗药物合并使用或是单用。
即Whipple手术,一般适用于胰腺头部的肿瘤,采用胰腺空肠吻合,可采用套入式胰腺空肠吻合或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胰管内置支撑管引流,为了减少胰腺空肠吻合后发生胰瘘,可采用胰管堵塞法。
适用于囊腺瘤,囊腺瘤常有完整的包膜,且好发于胰腺体尾部,小的囊腺瘤可予以摘除,大多数患者需行包括脾脏在内的胰体尾切除。
胰腺肿瘤若为良性,预后效果较好。若是恶性胰腺肿瘤,如胰腺癌,则预后效果差。
良性肿瘤能治愈,但是会复发,要多次手术治疗,部分胰腺癌患者无法治愈。
以胰腺癌为例,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生存期约为4个月,接受规范治疗的病人根据自身情况,有的可以长期生存,有的大概1~2年复发,最终死亡。具体存活期限视患者病情、治疗情况而定。
胰腺肿瘤术后治疗后每年复查一次,连续五年,一般进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五年后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复查。
胰腺肿瘤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糖,高蛋白的食物也尽量少吃,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术后早期禁食,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注白蛋白。
拔除胃管后从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流食如米汤、豆浆、藕粉、果汁等;半流食如粥、豆腐羹、枣泥、米糊等。
忌油腻性食物及高动物脂肪食物。禁烟酒,坚硬、不易消化、辛辣刺激性食物也要避免。
术后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等,可口服胰酶制剂。
胰腺肿瘤术后要保持伤口周围清洁,保证充足睡眠,以免耽误治疗,从而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日常注意适当运动,改变饮食习惯,戒烟、戒酒,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戒烟酒,少量多餐,均衡饮食,尤其尽量不要吸烟,吸烟是胰腺肿瘤发病的高危因素。
术后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消毒,不要沾水、洗澡。
如果放置了引流袋,患者在活动时需要注意,引流管不要受压、扭曲、折叠或将其拉出,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切口平面,便于引流。
患者日常要关注自身病情,短期内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腹胀、黄疸、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复诊。
胰腺良性肿瘤如囊腺瘤,一般术后无需随访。胰腺恶性肿瘤术后每年都要复查一次,包括各项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
部分化疗药物有副作用,如吉西他滨注射后可能会恶心、呕吐、头晕等,一般是每周1次,连续3周,4周为一个周期。
由于胰腺肿瘤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是可以从高危因素方面来预防,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胰腺肿瘤大多早期很难发现,发现时已是晚期,可以定期进行体检来筛查,尤其是高危发病人群。
定期体检,了解胰腺肿瘤相关知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规律,低脂、低糖、低蛋白饮食。
4632点赞
[1]石远凯.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五)[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521.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39.
[3]赵江民,胡幸,梁海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7-19.
[4]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于双妮,陈杰.解读2019版WHO胰腺肿瘤分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49(06):536-5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