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肿瘤是原发于心包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不包括转移或浸润到心包的肿瘤。心包肿瘤多为良性,主要为脂肪瘤和间皮瘤,也有报道为海绵状血管瘤和畸胎瘤等。恶性心包肿瘤较为罕见,主要为恶性间皮瘤和肉瘤。肿瘤挤压心脏,继发心包积液或肿瘤浸润心脏,可能影响心功能或诱发心律失常。
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将本病分为良性与恶性:
生长速度缓慢,不易复发与转移,一般恢复较好。
生长速度快,常伴有全身症状,如胸痛、咳嗽、发热等,易复发与转移。根据肿瘤细胞是否发生浸润及转移,可将本病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几乎无症状与体征。
会有心前区或者胸部疼痛、心慌、气促等表现。此外,还会累及各个系统,如转移到消化系统,出现消化不良、便血等。基于发病部位,可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心包肿瘤和继发性心包肿瘤:
原发性心包肿瘤较为少见,良性者少,恶性者多。
继发性心包肿瘤80%来自肺癌、乳腺癌、淋巴癌、霍奇金病和白血病等转移侵犯心包所致。
心包原发性肿瘤的病因一般为基因突变、胚胎残余细胞发展。心包继发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为体内器官的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婴儿和儿童多发良性肿瘤,20~30岁者多发恶性肿瘤。主要危险因素有存在胚胎残余、基因突变、已患有恶性肿瘤、经常接触致瘤物质等。
基因发生突变,人体容易患肿瘤,因此基因突变的人群患心包肿瘤的概率会增加。
胚胎时期残余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形成的新生物可能会发展为心包肿瘤。
可由原病变器官的肿瘤转移至心包而形成心包肿瘤。
常接触致瘤物质,若人体经常某些致癌物质,更易患心包肿瘤,如接触X射线、激光等较为频繁。
心包肿瘤发病率低,较为罕见。婴儿和儿童多发良性肿瘤,20~30岁者多发恶性肿瘤。
本病好发于存在胚胎残余的人群、基因发生突变的人群、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的人群以及经常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
心包肿瘤的良性肿瘤常无症状,一般在体检或心脏手术中才被发现。恶性肿瘤因瘤体增大,可出现心前区及胸部疼痛、呼吸急促、心慌、心跳加快、咳嗽、头晕等症状,有些重症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咳血、下肢水肿、腹部肿块、呼吸困难等症状。容易引起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疾病。
一般为首发症状,患者自觉心前区隐痛。
当肿瘤压迫气管时,能感到呼吸比平时要急促许多,常常上气不接下气。
患者自觉心中慌乱、心跳出现加快,并且出虚汗。
当肿瘤压迫气道肿瘤会引起咳嗽。
肿瘤增大后,压迫了心腔,泵血少,血压低引起。
有些重症患者会出现发热、咳血、下肢水肿等症状。
患者体温通常达到37℃以上,持续时间长,但退烧快。
咳嗽的患者部分咳嗽出的痰液中带有血丝。
肿瘤压迫下肢动脉,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双腿出现持续性的肿胀。
病人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也有的起病时无症状。由于肺扩张受到机械性限制,致使肺容积减少而易于发生肺不张和反复感染。典型的体征可有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及语颤减低。胸疗X线检查可明确积液的存在与否。应仔细检查有无同时存在的纵隔淋巴结肿大。
心包积液有的可无症状,尤其发展较慢者;有些可有心前区、肋弓下和上腹部疼痛或有静脉怒张、低血压。心包填塞的典型症状为静脉怒张、心音低远和奇脉。查体可出现心界扩大、颈静脉充血、肝肿大、静脉压升高及心包积液征。胸片和胸透均有助于诊断。心电图上有低电压及广泛的改变。
心包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当心前区和胸部疼痛,伴随呼吸急促、心慌、咳嗽、头晕等,应该积极到心内科就诊,行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CT等检查,早确诊,但是应该注意和心包炎、纵隔肿瘤鉴别。
对于婴儿或者青少年出现心前区疼痛、胸痛、心慌、呼吸急促等症状。需要积极到心内科或者心血管外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可表现胸片检查示心脏长大,没有明显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的患者,若出现头晕、腹胀等,可能出现并发疾病。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出现心前区和胸部疼痛、呼吸急促、心慌、咳嗽、头晕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或者心血管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去心血管内科或者肿瘤科就诊。
当患者在心内科医生的评估下,药物治疗无效,需要行手术治疗时,应该积极至心血管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心前区和胸部疼痛、呼吸急促、心慌、咳嗽、头晕等)
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心前区或胸部疼痛的?
疼痛过程是否有加重?
现过心率加快的情况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以前有没有低血压病史?如果有,何时开始出现低血压,低压数值是多少?
目的在于观察患者的心包部位心影的形态变化,明确患者的心影是否扩大,是否出现心包积液、胸膜积液等,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心电图可出现T波改变或心律失常。
可显示肿瘤的肿块大小和心包积液的程度。
能够明确心包肿瘤的具体部位、大小以及和邻近组织的关系,为后续手术提供支持。
该检查可显示心包肿瘤压迫心脏周围血管的压迫区域,相比于其他检查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具体位置,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当医生怀疑是心包肿瘤时,将通常询问患者的个人病史和家族病史,当患者出现心前区或胸部疼痛、咳嗽、呼吸困难、腹部肿块等典型症状时,可高度怀疑是心包肿瘤,再进一步通过X线、彩声多普勒超心动图、CT、MRI以及心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予以确诊。
患者出现心前区和胸部疼痛、呼吸急促、心慌、咳嗽、头晕等症状。
心电图可出现T波改变或心律失常。
胸部X线平片:心影增大或形态异常 。
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包占位病变,心脏受压或心包积液。
CT和磁共振成像均可发现心包占位病变,心脏受压,心包积液,具有诊断意义。
下列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或心包积液,心影增大。需要与心包肿瘤相鉴别。
可以行胸部X线检查或者超声心动图、CT等示心影增大,但心包正常,无心脏受压。
可以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心影增大,占位病变在心包内。
可以行CT检查示占位病变在心脏外,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相鉴别。
心包肿瘤一旦确诊通常应进行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以使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磷酸铬等药物进行治疗,良性患者治疗周期约三个月。
属于烷化剂类药物,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
抗生素类药物,在手术切除肿瘤后,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防止伤口感染。
可辅助治疗减少心包积液。
可采用左胸或胸部正中切口入路,术中注意结扎止血,防止心脏大血管损伤。尽早手术比疾病发展到晚期手术效果好,患者的生存质量会有所提高。
有心包积液时,可考虑选择剑突下心包引流术引流,并可经管注入抗癌药物,以缓解气促、胸痛等症状。
适用于晚期肿瘤患者,通过X线照射病变区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抑制癌细胞扩散。
晚期肿瘤患者也可考虑选择放射疗法缓解症状,同时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心包肿瘤的患者预后根据良性和恶性决定,良性患者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较高,恶性患者预后差,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目前该病不能治愈。确诊的患者应该积极复查胸片、CT或超声心动图。
心包肿瘤目前不能治愈。
良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一般可以活5年以上,而恶性患者预后差,如果引起并发疾病,如心包积液等,很多患者因呼吸困难等窒息。
确诊的患者应该积极复查胸片,药物治疗的患者应积极复查血常规,很多肿瘤药物会引起白细胞减少引起感染;对于手术的患者,良性患者约3个月复查,恶性患者应该根据病情及时复查CT或者超声心动图。
饮食应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为主,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
为提高免疫功能,建议适当进食胡萝卜、苹果、蔬菜等。
尽量少吃含酒精、可乐等可刺激交感神经的食物。
心包肿瘤的患者早期肿瘤往往因无典型症状、症状多样、人们体检意识欠缺等因素,早期肿瘤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而延误病情,但一经发现,必须加以重视,积极护理,恶性患者虽然预后差,但是积极护理可以改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要遵医嘱服用药物,包括剂量、时间等,以免出现头晕、乏力等。
应注意对伤口的换药、不要沾水、提重物,以免破裂出血、感染等。
手术的患者,术后宜在24小时候下床活动,但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非手术患者也不能做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呼吸困难、心悸等不舒适。
手术的患者要注意复查胸部X线片检查,看心包心影是否增大,判断是否病情在进展等。
心包肿瘤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措施,但平时远离致癌物质、多运动以增强抵抗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预防该疾病发生。
生活中远离致癌物质,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激光、紫外线等,避免吃快过期、已过期或者霉变的食物等。
如果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应该积极治疗,以免引起继发性心包肿瘤。
平时多运动、多锻炼,可以减少基因的突变。
4302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04.
[2]张国明,何丽芸,马松峰.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原发性心包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2):158-160.
回复快